脑瘫儿的命运注定是艰难和凄苦的!
因此,许多父母在面对脑瘫儿时会在医生的建议下结束脑瘫儿的生命;避免给生活和脑瘫儿带来严重的负担和痛苦.
但有的心软的父母则会义无反顾的留下自己的骨肉,坚强的帮助脑瘫儿存活下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然而生活大多是残酷的,有些父母甚至会因为不堪生活的磨难而后悔曾经的决定,有的却成就了一段奇迹,而丁诤就属于后者……
011988年,丁诤出生时因为宫内窒息,颅内出血被医生诊断为严重脑瘫。
这就意味着丁诤出生后不是傻子就是瘫痪。
面对这样不利的局面,医生建议邹鸿雁夫妇放弃这个孩子,只要拔掉氧气管几分钟就解决了。
然后趁着年轻去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完全可以过幸福正常的生活。
邹鸿雁的丈夫在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同意了医生的建议。
然而邹鸿雁盯着婴儿床上举着双手、双脚,粉团捏的可爱婴儿时,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
那边医生已经开始着手要婴儿拔掉氧气管时,邹鸿雁突然出手制止了医生的动作。
“医生,不行,我要留下我儿子!”
在这漫长的几分钟时间里,邹鸿雁几乎已经为儿子打算好了一生。
这是她辛苦生下的儿子,骨肉连心啊,她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她就是要他活着。
如果他真傻了,那她养一天算一天,如果她活不了了,就带着儿子一起走;
如果儿子不傻,她就无论如何让他学会一门技能,日后即使没有了母亲在身边依旧能活下去。
于是她坚定的阻止了医生。
医生询问的目光看向邹鸿雁的丈夫,接下来是留还是不留呢?
丈夫看到邹鸿雁的举动被气坏了,警告邹鸿雁要是把孩子留下来就让她自己养。
然而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邹鸿雁的决定。
但邹鸿雁没想到丈夫会真的这么绝情,就此离开,再也没回来。
就这样丁诤顺利的活了下来,跟着母亲回到了家,而真正的考验这才刚刚开始。
02邹鸿雁像大多数母亲一样,对待儿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但丁诤三个月的时候脖子却还抬不起来,这让邹鸿雁十分担心儿子的头脑智力是否有问题。
于是为了测验儿子智力问题邹鸿雁买来许多彩色气球挂满了墙壁,开始一遍遍的不厌其烦的教丁诤认颜色,并与他对话。
渐渐的,邹鸿雁发现仅仅几个月的孩子不仅能听懂她的指令,还能正确的识别气球的颜色。
这让邹鸿雁十分激动,因为这证明丁诤绝对不是傻子,更不是痴呆儿。
邹鸿雁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正当她以为儿子的病情并没有多严重时,丁诤接下来的表现却又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丁诤9个月了却还不会坐立爬行,2岁的小手连东西都握不住。
虽然有些失望,但邹鸿雁早有心理准备,依旧不急不躁的极富耐心的想办法帮助儿子。
为了帮助儿子锻炼,邹鸿雁从学校里带回很多卷子,耐心的陪儿子练习手指抓握能力。
丁诤也十分努力,在妈妈的帮助下日复一日的练习着,渐渐的丁诤的努力就有了效果,小手可以抓住纸了。
后来可以撕成两半了,再后来就可以撕成4份、6份,这让辛苦陪伴的邹鸿雁感到特别欣慰。
这就是脑瘫儿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学会,就是如此细致,如此枯燥、如此疲惫。
正常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办到的事情,他则要付出十足的努力才有可能办到一点点,甚至有时根本办不到。
手指有了抓握能力是最基础的,然而丁诤也并非次次都像这样顺利。
丁诤慢慢长大,邹鸿雁便开始让丁诤丢掉勺子练习使用筷子。
一开始,丁诤很用心的学习,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学,手就是不听使唤,不是筷子飞出去了,就是把菜弄的满桌子都是。
这让丁诤气急败坏,一把将筷子摔飞出去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丁诤的奶奶看到孙子这么痛苦就开始劝邹鸿雁,用不了筷子就用勺子,只要能吃饭就行,何必那么严苛。
但邹鸿雁依旧不放松,她认为孩子大了就该使用筷子,他是中国人,应该有骨气。
如果以后参加家庭聚会或者其他宴会时,当别人都使用筷子,只有他使用勺子。
难道要一直向别人解释因为以前患过脑瘫,跟不上你们的发育所以必须使用勺子吗?
于是无论丁诤发多么大的脾气,邹鸿雁都十分严厉的要求丁诤必须使用筷子。
当丁诤屡试屡败丢下筷子用手抓菜时,邹鸿雁就用筷子狠狠的敲丁诤的手。
丁诤只得一边掉眼泪一边努力使用筷子。
看着孩子痛苦的模样,邹鸿雁表面严厉、冷若冰霜,其实内心早已疼的四分五裂。
然而这还不是最痛苦的。
为了让丁诤得到最好的康复训练,邹鸿雁早在丁诤3岁的时候就开始带着丁诤去专业的康复训练医院做训练.
为了刺激脑瘫儿刺激脊柱神经反应,需要用手对后背进行重复的卷皮训练,从而来刺激脑部的发育。
因此丁诤每次都会疼的撕心裂肺的嚎叫,经常需要几个成年人将他按在床上才能进行.
看着儿子痛苦万分的样子,作为母亲的邹鸿雁只能强忍心痛默默转身回避。
3到6岁时儿童恢复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了将来会后悔一辈子。
邹鸿雁听从医生的话,于是日复一日坚持按照医生的叮嘱去做训练,甚至是她发高烧40度的时候,邹鸿雁都依然坚持带丁诤做训练。
那个时候做一次训练的费用是5块,听起来不多,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让丁诤更加接近正常人,邹鸿雁把自己培养成了按摩师,只要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手脚。
甚至连午休时间都不放过,回去陪丁诤玩撕纸游戏。
最多的时候,邹鸿雁一天甚至打三份工。
而这些治疗过程,邹鸿雁的丈夫从来没有参与过。
03到了丁诤10岁的时候,丈夫还是向邹鸿雁提出了离婚,为了能让儿子有一个完整的家,邹鸿雁苦苦哀求丈夫。
然而丈夫主意已定,丝毫没有动摇,就这样两个人离了婚。
从此之后,丁诤就由邹鸿雁一个人来带,这让原本就过的艰辛的邹鸿雁更加辛苦。
但邹鸿雁在推动丁诤努力往前走的路上却始终没有改变过。
而支撑邹鸿雁能一直前行的动力就来自于,丁诤通过努力可以做成一些事,他可以学会别人学到的东西,甚至掌握别人掌握不了的知识。
既然可以,就要一直努力。
就这样,邹鸿雁在帮助儿子成为正常人的路上一直努力着,而丁诤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除了生活中的基本自理,在学习上丁诤从小学到初中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母亲竟然将儿子的目标大学定在了北京大学。
丁诤当场就震惊了,忍不住嘲讽母亲:“你可真敢想!”
邹鸿雁十分自信的说:“就算实现不了,想一想有什么关系,连想都不敢想,人哪里有前进的动力。”
她还告诉儿子,人一定要往高处走,只有站得高,视野才会更开阔,胸襟才能更宽广,格局才能打开,今后才能有无限的可能。
在邹鸿雁的鼓励和支持下,2007年,丁诤以660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就读环境科学专业。
在大学里,丁诤通过努力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称号。
最终丁诤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
随后,丁诤并未就此在学业上止步,而是又转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完成了法学硕士的学位。
一年后,丁诤又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大胆尝试申请哈佛大学。
结果令人十分惊喜,丁诤竟然真的又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
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丁诤已经顺利从哈弗大学毕业,并成功受聘于一家大公司,成为一名高级法律顾问。
丁诤笑着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简直就像开玩笑一样,但是没想到会一步步真的做到了。
丁诤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04值得一提的是,跟丁诤在同一家医院做康复训练的一个孩子,他的妈妈由于看到孩子实在痛苦,再加上日复一日看不到希望,在去了一个月之后就不再继续做康复治疗了。
几年以后,邹鸿雁曾偶然在菜市场遇到了那位妈妈。
当她得知当时的丁诤已经可以独自上学的时候,那位妈妈伤心的哭了,哭的非常伤心,因为她的儿子到现在还不能出门。
就是因为没有坚持治疗就一直这样在家待着。
这位妈妈一定很后悔曾经没有坚持带孩子做康复训练。
而邹鸿雁作为一个脑瘫儿的母亲,在20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会为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感到骄傲。
最后,59岁的邹鸿雁创立了脑瘫儿交流平台,只为鼓励更多的家庭能坚持走下去,就像丁诤一样,只要努力就会有奇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