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清末状元张謇的一世情缘

凡旋聊历史 2024-11-07 15:00:47

南通剑山

张謇原籍江苏常熟。元朝末年,张謇先祖为避兵灾,从常熟迁往通州石港,后又移居西亭。到张謇出生的1853年,张家已定居海门常乐镇。张謇自少聪明。但自打16岁中秀才后,却命运不济,屡试不第,直至31岁才中举人,42岁中进士,殿试第一,成为南通有史以来唯一的状元。不久,他厌倦清末官场之腐败,弃官从商,实业救国。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后人的好评和敬佩。但其有一妻四妾,并在年近六旬之际,与被誉为“绣圣”的沈梦开启了一场忘年之恋,这给他丰富多彩的人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花边新闻。

张謇像

一、一妻四妾,难解落寞

张謇出生于一个中国传统式的家庭。18岁时在父亲张彭年、母亲金氏的主持下,与海门常乐镇徐端姑娘订婚。1875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22岁的张謇与徐氏成婚。徐家相对殷实,徐端父母给爱女的陪嫁除了应有尽有的嫁妆外,还给了一幢黑瓦房。这是海门先民为耕作而建造的传统住宅,面积虽小但质量不差,算是一份上等的财产。徐氏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她不在乎当初张謇家道贫寒,过门的第三天,就穿上粗布衣服,开始操持起家务。由于张謇时在江宁发审局任幕僚,长年出门在外,徐氏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张家上下的赞赏。

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纪念馆

一年后,徐氏为张謇生下一女,取名张淑,夫妇俩爱不释手。但是好景不长,出世90天后,张女因病夭折。而且徐氏也因产后得病,一直不能再怀孕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毕竟在那个年代,夫家无后,压力可全在女人身上。嫁到张家18年的徐氏,走在路上腰杆都不敢挺太直,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经过一番痛苦的煎熬后,最终徐氏隐忍着与别人分享丈夫的苦涩,决定为张謇纳妾。自己生不了孩子,那就让别人来生吧,总不能因为自己断了张家的香火。她暗地里找了两位五大三粗、相貌平平的姑娘,心想;她们生了儿子后,也不会得到丈夫的过分宠幸,自己在张家的地位也将依然牢固。于是就接连为张謇纳了二房陈氏、三房管氏两门姨太太。

清末女子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庆祝慈禧六十寿辰,清廷增设恩科会试。张謇在进京赶考前,受好友陈其嘉邀请来到如皋林梓镇名士沈绍元家欢聚畅饮。酒后沈绍元让其外甥女吴道愔弹了一首《牡丹情》为其饯行。吴道愔生于江苏通州如皋双甸北吴家庄(今属江苏省如东县),十岁时在林梓镇外婆沈家长大。端庄大方的吴道愔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届恩科会试张謇终于登上状元宝座,被授予六品官职。但也许是撞了邪。徐氏为张謇纳得两房姨太太过门已四年,但她们就是与送子观音无缘。徐夫人为张謇求子到处烧香拜佛,还是无济于事。她决定再为张謇纳妾。不幸,此时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去世了。张謇继娶小妾的事就得暂停三年。

江苏如皋水绘园

在张謇丁忧期间,徐夫人暗中物色姑娘并托亲朋好友帮忙。她记取前次挑选姑娘的教训,决定选取温柔漂亮的姑娘,以拴住丈夫的心。当她获知张謇在如皋林梓镇沈府大院邂逅吴道愔之事后,将吴道愔列为首选,为保险起见,徐夫人再聘了一位亮丽的农家女子梁曼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謇与吴道愔、梁曼容完婚,婚礼场面热烈,整个通州为其惊动。时年张謇44岁,吴道愔23岁。吴道愔丰腻貌美,贤良聪慧,深得张謇喜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898年农历正月十八,吴道愔生下儿子张孝若,为张家添了香火。张謇晚年得子,乐不可支。为感谢神灵,他特地在狼山北麓园建造了一座观音堂,以示还愿。徐夫人抱着丈夫唯一的血脉,欣慰万分,这么多年的重担终于可以卸下了。

狼山北麓园观音堂旧址

也许是长年的压力早已掏空了徐夫人。不久之后,她生了一场重病。吴道愔母凭子贵,徐夫人让她主持家政,处理张府内外杂务。不久,二房姨太太陈氏长期压抑,郁闷而死。三房姨太太管氏性格坚毅。她忍不住冷落,主动找徐夫人辞别:“妾辜负了夫人的期望,进门这么久了,始终没能为家族诞下一男半女,妾愿意削发为尼,日夜为大人和夫人祈福”。徐夫人看她这样坚定,只好由她去了。光绪二十六年(1910年),缠绵病榻几年的徐夫人安详离世。五房姨太太梁氏虽然偶尔得到张謇宠幸,但眼见徐夫人为张家鞠躬尽瘁,却孑然一身,最终黯然落幕,顿觉索然无味,便悄悄离去。张謇逐将吴道愔立为正室夫人,开始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吴道愔像

虽然吴道愔生子有功,被扶正为正妻,但在张謇心目中仍然是妾,对她的称呼依旧是吴姬。张謇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份遗憾。虽然他曾经有过一妻四妾,但那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她们只是张家的生育机器,始终不能与其和谐共振,鸾凤和鸣。张謇的身边始终没有一个能让他释放浪漫情怀的红颜知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当他邂逅被誉为“绣圣”的沈寿,年近六旬的状元郎长期被压抑的情窦突然咋开。他们处于同一频道,志向一致,兴趣相仿,有许多共同语言。这场相见恨晚的忘年之恋,使其魂萦梦牵,怦然心动。怎奈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他只能爱于心却口难开,发于情而止于礼。张謇爱而不得,爱不拥有的高尚行为,给后人树立了一道谦谦君子的风范。

“绣圣”——沈寿像

二、沈女神绣,扬名京城

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宦。1874年10月4日出生在江苏吴县,祖籍浙江嘉兴府吴兴县。父亲沈椿是一个秀才,喜好文物,在浙江做过盐官。定居在苏州阊门外的海宏坊,在乔司空巷开了一家古董店。自古苏绣甲天下。沈云芝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与艺术熏陶,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八岁时,便随姐姐学刺绣。十二岁时,竟能以家藏的唐伯虎、文徵明等名家画作为蓝本,用绣针将画作描绘得惟妙惟肖,逐渐成为闻名阊门的刺绣高手。20岁时,云芝与寓居苏州的秀才余觉结婚。余觉为浙江绍兴人,初名兆熊,字冰臣,出身书香门第,少年风流,才识过人,善书画、广交际。婚后,夫以画理教妻,妻以绣法告夫,画因绣而增辉,绣因画而添彩。两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时人称为天造的一对,地设的一双。

余觉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余觉回原籍浙江参加乡试,得第143名举人。次年返回苏州,继续为云芝选图描稿,劈丝染色,夫画妻绣,配以诗文,使绣品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绅商士子争相求购,供不应求。云芝淡泊宁静,潜心刺绣,常年养成了清心寡欲的性格。虽然余觉风流倜傥,雄姿勃发,但一只巴掌拍不响,两人婚后多年一直没有孩子。直至光绪三十年,也就是他们婚后的十四年,31岁的沈云芝终于怀上了第一个孩子。这年,慈禧即将七十大寿,余觉认为这是他以举人身份进入仕途的一个绝好机会。他便找到在清廷供职农工商部的好友单束笙,表示他们夫妻希望给清廷贡送精美绣品,作为老佛爷七十大寿的寿礼,得到单束笙的赞赏。余觉立刻到岳父家中挑选了11幅名画,自己临摹下来让妻子精心刺绣。

慈禧太后像

为了赶上慈禧寿辰,正怀孕的沈云芝不分昼夜日夜辛劳。刺绣不比作画,一针一线都要呕心沥血。最终云芝虽然按时完成了绣品,但是孩子却因操劳过度而流产了。流产后的云芝身体遭到极大的损伤,不但经常生病,而且大夫告诉她此后很难怀孕。而当余觉将云芝绣出了绣品挑选两幅《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图》寿屏贡献给老佛爷时,慈禧太后赞不绝口。除授予沈云芝四等商部宝星勋章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个大字赐给余觉夫妇。从此,沈云芝更名“沈寿”,余觉改名“余福”。趁着老佛爷高兴,余觉建议清廷创办女子刺绣传习所,获得慈禧恩准,立即下谕农工商部成立女子绣工科,余觉担任总办,沈寿担任总教习,在京城传授绣艺。

慈禧太后手书——《福寿》

1905年11月,清廷派沈寿夫妇赴日本参观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刺绣和绘画艺术。在日本期间,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表现和日本美术绣的逼真效果,给沈寿以巨大的冲击和启发。回国后,她改良了绣线染色的工艺,又革新了很多传统的刺绣针法。历经多次尝试后,她终于独创出“仿真绣”法,又称“沈绣”。沈绣采用改良后的丝线,色彩比传统苏绣更加丰富华丽;又采用了虚实针法以隐藏针脚,产生了明暗变化,使绣品更具有光感、质感和立体感。不久,沈绣的第一件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问世。她在人物头部独创了更能表现肌理的旋针法,使人物更逼真传神,栩栩如生。沈寿独创的沈绣作品被清末大学者俞樾称为“神品”,享誉京城。

沈寿第一件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

三、状元相助,举世闻名

宣统二年(1910)清廷在江宁(今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博览会,展出全国各地的名优土特产品。邀请外国使节商团前来参观,盛况空前。时在南通创办实业卓有成效的张謇,被清廷任为总审查长,负责对展出产品的审定评比事宜。时任绣工科总教习的沈寿则被任为刺绣审查官,负责对刺绣工艺品的审定。此时沈寿年近四十,但皮肤白皙,身姿婀娜,举止娴雅,性情温良。在第一次见到这位才貌双全的女艺人时,年逾花甲的张謇不免暗暗赞叹,惊诧不已。当时,劝业会上有一组以董其昌手绘的欧阳修名作《昼锦堂记》为蓝本的刺绣,共12幅,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张謇认为此作不同凡响‬,专门请沈寿进行鉴定。沈寿断定此乃明代露香园顾绣作品,并盛赞其高超的刺绣水平。

南洋劝业会旧影

张謇担心这件稀世珍品流失海外,便用300银元买了‬下来,转赠给自己一手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收藏。沈寿的专业能力、严谨态度,以及对中国刺绣高超的鉴赏能力给张謇留下深刻印象。在南洋劝业会上,沈绣的第一件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第一次公开展出,引起了轰动,被称为“绝秀”,获得一等奖。意大利驻华公使斯弗尔扎闻讯专程参观后,大为惊讶。清廷遂以国礼赠送给意大利。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上,该绣品又获得优等奖和“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意大利国王大喜,亲自函谢,高度赞扬精湛的中国刺绣艺术,并回赠沈寿特制的圣玛利宝勋章一枚和冠有皇徽的钻石金表一块。同年,张謇因事进京,与余觉相遇晤面。余觉的仪表堂堂和不凡谈吐,颇得张謇赞赏,留下“余觉人材也”的评语,并许下“汝若有困难,吾定当相助”之诺言。

余觉书法《扇面》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帝国崩溃,清廷绣工科解散。余觉沈寿夫妇带着原绣工科的部分人员来到天津,借住种植园开办“自立绣工传习所”,收徒传艺。因生员较少,绣品一时缺乏销路,经济发生困难。余觉不禁想起张謇,遂写信寻求支持。张謇得悉后回信,邀其南下,共商刺绣发展事宜。余觉到了南通与张謇见面。张謇提出在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任所长兼教习,余觉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经理。余觉亲眼看到张謇创办以大生纺织为核心的实业蒸蒸日上,投资创办的教育慈善事业方兴未艾,大受鼓舞,决定投身其中,一展身手。他向尚在天津的夫人沈寿连发五信,催促其尽快结束天津绣校事宜,早日南下发展绣业。

大生纺织公司遗址

沈寿久仰张謇的德高望重,且在南洋劝业会上有过交往,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1914年,她决定南下,出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南通织绣局局长。女红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规模逐年增加,学制逐渐完善。内设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此后的数年间,沈寿为南通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许多人后来成为苏绣、沈绣的著名艺术家,使沈绣在南通这块土地上得以发扬光大。张謇鼓励夫人吴道愔参加美术班学习。她顾大局,知礼节,认真向沈寿拜师学艺,刺绣技艺日益精进,作品曾在国内赛会上获奖。

张謇和沈寿与第一届女工传习所本科学员毕业合影

在沈寿的不懈努力下,南通绣品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得到业界人士的赞赏,产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在此期间,沈寿又绣出了一件惊动全球的巅峰之作。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沈寿的新作《耶稣像》再次让大洋彼岸的外国人目瞪口呆。这幅作品用了110多种颜色的丝线来表现细微的色彩区分,采用旋针、虚实针、施针等针法来表现耶稣面部和头发的自然肌理,使作品具有西洋绘画的浑厚和立体感。《耶稣像》夺得了“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等大奖。沈绣以其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一种精妙高超的境地,为中国近代刺绣艺术开创了一代新风。沈寿与沈绣一起,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

仿沈寿作品《耶稣像》

四、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就在沈寿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张謇决定南通织绣局在上海、美国纽约设立分号,以进一步开拓国内外绣品市场。他除让余觉继续担任平民工厂经理外,还发挥其善于交际,社会知名度广的优势,让其为主负责上海、纽约分号的对外经营。由于工作原因,沈寿和余觉夫妇聚少离多,经常分隔两地。且沈寿体弱多病,年老色衰,夫妻生活早已不能满足余觉的要求。风流倜傥的余觉耐不住寂寞,便以沈寿不能生育为由,一连娶了两房姨太太。这让生性好强、性格洁癖的沈寿不能容忍。夫妻关系名存实亡。沈寿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更为全身心投入到仿真绣的教研之中。张謇欣赏沈寿的技艺,越来越经常地默默注视着沈寿专心刺绣的样子。久而久之,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在一向以长辈自居的张謇心中油然而生。

沈寿绣品——《鸟语花香》

眼看一代才女饱受感情折磨,身心俱疲,年近古稀的张謇不由自主地对这个恬静执着的女子心生怜爱。他伸出了关爱的橄榄枝,经常找沈寿谈心,除共同探讨女红传习所的相关话题外,还时不时地给沈寿说一些奇闻轶事,逗其开怀大笑,以调节其心情。此时张謇年近七旬,但心态年轻,依旧怜香惜玉;而沈寿年仅四十,却老气横秋,仍然心静如水。两人似乎填平了代沟。他们心灵相通、精神默契。张謇曾作诗赞扬沈寿:“黄金谁返蔡姬身,常道曹瞒是可人;况是东南珠玉秀,忍听蕉萃北方尘。有斐馆前春水生,唐家闸外暮潮平;登楼即席殊矜重,不似惊鸿始为惊”。在诗中,张謇把沈寿比作汉代才女蔡文姬,而自比为雄才大略的曹操。他把邀请沈寿南下任职,与曹操从匈奴赎回蔡文姬相比。足见其对沈寿的器重和挚爱。

文姬归汉图(局部)

1915年,沈寿病情逐渐加重,张謇请来名医俞汝权为之诊治,同时让她从传习所宿舍搬到自己环境幽静的别墅“谦亭”静养。张謇收沈寿为关门弟子,亲自教授她诗词。他从《古诗源》里选了73首古诗,亲笔抄写、注解,装帧成《沈寿学诗读本》。在沈寿病体康复后,张謇特地请来摄影师到“谦亭”拍摄沈寿的作品,并为沈寿拍了风景照。他赋了一首《谦亭杨柳》诗:“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婉转绾杨枝;因风送入帘波影,为鲽为鹣那得知。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合旋开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在诗中,张謇用了情人间常用的“鸳鸯”“杨柳”等词汇,这让沈寿进一步明白了张謇对自己的感情。她写了一首《奉和啬师谦亭摄影》诗婉转回应:“池水漪漪岛树深,疾余扶槛恋清阴;谁知六尺帘波影,留得谦亭万古心”。

张謇书法

为表达自己对张謇的感激之情,沈寿在养病期间拿起绣针,剪下自己的青丝,将张謇的手迹《谦亭》绣出来后,送给张謇留存。张謇激动不已,写下一诗:枉道林塘适病身,累君仍费绣精神。美意直应珠论价,余光犹压黛为尘。虽然沈寿对自己的丈夫很是失望,但她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女人,一直恪守自己的底线,做不出背离丈夫的事情。为了避嫌,她让学生和亲戚与她同住。张謇不允,她就搬回了原来的住所。张謇无奈,只得再为她造了“壕阳小筑”。这栋房子前后两个院子相互隔开,沈寿住在前院,张謇住在后院。面对张謇孜孜不倦的怜爱,沈寿写了一诗《垂柳》以明志:“晓风开户送春色,垂柳千条万条直;镜中落发常满梳,自怜长不上三尺。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壕阳小筑

五、坚守底线,寄托来生

1919年,沈寿旧病复发,张謇特派专轮到上海延请著名中医师沙健庵前来救治。为回报张謇无微不至的关怀,沈寿在身体尚未恢复时,便拿起绣针开始创作。她想给张謇留下更多自己的作品。她不顾张謇的劝告,带病创作完成了《美国女优贝克像》绣品。在纽约展出期间,美国著名影星卡罗尔·贝克特地前往参观,愿出5000美元购买自己的刺绣俏像。但作为非卖品,卡罗尔·贝克只能抱憾而归。1921年春,沈寿病情加重,余觉来南通要带她回苏州。沈寿不想回去,直截了当地说:“目前传习所正事业有成,生员增加,绣品好销已能自立,张公也待我们不薄,怎能负他?”余觉气急败坏,拂袖而去。沈寿倍感伤心,从此身体每况愈下。

沈寿仿真绣——《美国女优贝克像》

虽然那时余觉与沈寿的嗣女余学慈已许配给张謇儿子张孝若,张余两家已结为儿女亲家,但由于余觉的弱点逐渐暴露,张謇对他的看法已发生了改变。眼见沈寿已病入膏肓,张謇担心其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仿真绣”艺术失传。在征得沈寿同意后,嘱其在休养时回忆总结,口述自己的刺绣艺术,并由张謇亲自记录。彼时张謇已经六十多岁了,慈善、教育、企业……本已分身乏术,但他却挤出时间,为沈寿记下了《雪宦绣谱》。经过几个月核对整理,《雪宧绣谱》由张謇作序得以问世,成为我国刺绣技法的经典书籍。张謇在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

沈寿绣品《寿》

《雪宧绣谱》完成后,沈寿已经耗尽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丝气力,于1921年6月8日与世长辞,时年48岁。沈寿临终前立下遗嘱:“愿葬南通不回苏州”,并将自己珍贵的作品和纪念物赠给南通博物苑永久收藏。在那个年代,沈寿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也算是给了张謇一个最终的答复。此时年已七十二岁的张謇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名声,扑倒在沈寿的遗体上嚎啕大哭,老泪纵横。沈寿的身后事由张謇负责料理。他安排和主持了沈寿的追悼会。灵堂上悬挂张謇亲撰的挽联和《雪宦哀辞》。张謇的挽联是: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己,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亦学诗女弟,视余如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予,丧予。

沈寿塑像

按照沈寿的遗愿,张謇把沈寿安葬在南通马鞍山南麓,可以望见长江和苏南土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亲笔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落款是张謇的名字。她的英年早逝,对张謇的打击非常之大。他给沈寿的悼亡诗中流露着浓浓的思念:“何时到屏幛,午倦目与会”。5年后,张謇去世。他的墓地正对着狼山,与沈寿墓地遥遥相望,距离不远,但也没有刻意修在一起。这就像他们那前后历经八年的感情,相互为伴,却并肩齐行,始终没有携手相依。张骞对待沈寿,是爱人、是知己、更是亲人。真是应了那句话: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张謇墓园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