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在兽骨和龟壳上刻画符号以记录事件,这些符号后来被称为甲骨文。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殷商时期的金文和钟鼎文,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篆书逐渐成熟,分为大篆和小篆。
在秦汉时期,汉字经历了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这一变化极大地简化了文字。为了提高书写效率,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草书,即章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了今草、楷书和行书。
唐朝是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各种字体全面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书法名家。唐楷和草书的影响尤为深远,一直延续至今。
书法的形成过程表明,最初的文字是为了记录而创造的符号,并没有艺术追求。随着文字的不断进化和书写实践,记录性字体和实用性字体逐渐区分开来,出现了馆阁体和实用体,书法的艺术性逐渐显现。
清馆阁体,相当于现代的印刷体,实际上是楷书的一种。隶书和楷书因其结构规范、笔画统一、排列整齐而被官方广泛使用。而行草书则因其自由灵活、能够展现个性而成为日常书写的字体。
书法界的一些人可能会轻视楷书而重视行草书,认为后者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然而,书法的本质是书写汉字,如果书写的内容不是汉字,那么它就不能称为书法。
田英章,一位著名的楷书大家,曾对一些所谓的乱书丑书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创作的自由,但不应将其误认为是书法。
书法的根本在于书写汉字。如果写出来的内容不是汉字,那么它就不能称为书法,更谈不上艺术。因此,致力于书法的人必须首先掌握楷书,否则他们的创作只能算是“玩”书法,而不是真正的书法。
楷书和行草书各有其特点和价值。楷书注重结构和笔法的精致,而行草书则更注重个性的展现和艺术创新。书法界不应该存在对立,而应该欣赏和学习各种书体。
草书的结构和笔法变化多端,即使是大书法家,他们书写的同一个草书字也可能在结构和笔法上有所不同。草书的创作需要深厚的书法底蕴和对字形美感的把握。
张旭和怀素是唐朝两位著名的草书大家,他们的作品《古诗四帖》和《自叙帖》被视为草书的巅峰之作。他们的成功不仅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更因为他们在楷书上也有深厚的功底。
当今的草书大家中,有多少人的楷书功底扎实?似乎并不多。如果一个书法家在草书上有所成就,但他的楷书功底不足,那么他的书法之路也难以走远。同样,擅长楷书的书法家也应该学习草书,以拓宽自己的书法视野,这对楷书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楷书和草书各自的价值和特点,不应轻视任何一种书体。只有真正精通真书和草书的书法家,才能成为书法界的大家。在当今书坛,真正精通真书和草书的书法家并不多见,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