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早已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垃圾袋、食品包装;大到手机、电脑甚至汽车......可以说塑料制品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过度使用塑料制品也有着不好的一面。
抛开耳熟能详的“白色污染”不说,最近几年关于塑料制品的另一个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它就是“微塑料”。
那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常见化学成分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
微塑料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原生的微塑料,一类是次生的。
原生的微塑料,微塑料本来就是一个产品,它是有用途的,比如它可以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比如说像牙膏,还有像洗面奶中需要加一些摩擦的微颗粒,这些可能就是微塑料。
次生的微塑料它可能是由自然界中的一些塑料,或者我们丢一些垃圾产生的一些次生的产品,比如可以通过物理作用,也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也可以通过生物性的作用来产生。
微塑料主要是通过摄入食品和饮用水等进入人体,虽然通过胃肠道消化系统后,有一部分塑料颗粒会被吸收,从而进入人体血液,再通过内循环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
可以说,微塑料进入人类血液,侵蚀人类胎盘,微塑料早已无孔不入,上到世界屋脊,下到马里亚纳海沟,远至南北极地,近至你的身体,它都能来去自如。
微纳米级无孔不入,有一种聚丙烯微塑料能轻易穿透人类最强屏障之一的胎盘,和正在发育的胎儿亲密接触,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塑料婴儿。
2006年,有微塑料的胎盘占样本总数的60%,仅仅15年(2021年),这一比例便飙升至100%,根据估算,你平均每周大约摄入2000个微塑料颗粒(5克),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体量,光喝水就摄入了88%(1769个微塑料)。
虽然,它们绝大部分都会被排出体外,但根据荷兰小组的研究,人体平均1毫升血液含有1.6微克微塑料,1个50公斤的人(假定血液3500—4000ML)体内就有0.0056克—1.0064克微塑料,和一粒芝麻差不多,它们跟着血液循环“攻脏掠腑”。
不要小看这一粒芝麻,根据北大的研究,仅仅2010年一年,塑料制品中的领苯二甲酸盐就让中国人花了572亿的医疗费,引发男性不育和糖尿病等疾病约250万起。
如今,微塑料已经对环境构成了威胁。据报道,现已在全球233 种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内发现了微塑料颗粒。
2015 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用盐、海鲜、啤酒、蜂蜜等产品中,均检测出了不同材质、形状和量级的微塑料颗粒。2017 年,在 126 份来自美国、欧洲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饮用水样品中检测出了含有不同材质的微塑料。更骇人听闻的是,2019 年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里超过 90% 的雨水夹带细小的塑料碎片、塑料珠和塑料纤维。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预测,在 2050 年,99% 的鸟类体内都会有微塑料的存在。
自 1950 年以来,全球塑料年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现如今,全世界每年产生约4亿吨塑料,只有9%被回收,其余的只能等自然降解,而塑料降解需要成百上千年,抗击微塑料污染,道阻且长。我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多种塑料产品的产量位于全球首位,如聚氯乙烯(PVC)、氨基塑料等,且产量还在进一步扩大。
破坏环境危害健康 微塑料如何治理?
既破坏环境又危害健康,微塑料该如何治理呢?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已经着手制定包括微塑料在内,新污染物的治理行动方案。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少喝瓶装水、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同时做好垃圾分类,这既是保护了环境,也是保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