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陵县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东与施甸、永德、镇康隔怒江相望;南与缅甸联邦果敢一水相依;西与德宏州潞西市接壤;西北与梁河、腾冲毗邻;北与保山市隆阳区坝湾村相连接;滇缅公路(320国道线)自东而西穿越国境通往缅甸,国境线长19.71公里。龙陵是中国古代"南方丝路"的主要通道之一。
龙陵县地图 来源天地图
潞江安抚司, 府西南百三十五里。西北至腾越州百五十里 。
汉永昌郡地。旧名怒江甸,讹为潞江。元至元十三年,置柔远路军民总管府(治怒江甸),隶金齿等处宣抚司,后为麓川宣慰司所据(《元史·志》:其地一名潞江,一名普坪睑,一名申睑僰寨,一名乌摩坪。僰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中统初,蛮酋阿八思入朝。至元中,始置柔远路云)。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柔远府。二十三年,改为潞江长官司。永乐九年,升安抚司(土官线氏世袭。《职方考》:潞江安抚司而外,有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与茶山长官司四司,并属永昌卫。)。
司东蔽永昌,西援腾越,南接群蛮,为襟带要地。
麓川江,在司东南。或曰即龙川江也。自腾越州流入南甸境,为孟乃河,下流至此,经芒市西界,而合于金沙江。《志》云:司南有西峨渡,为麓川达木邦之路。正统六年,王骥征麓川,遣兵守西峨渡,以阻贼奔窜之径,且通木邦之道,即此 。
麓川城,在司南,近木邦界。旧麓川宣慰司治此。正统初,思任发以麓川叛,官军讨之,久无成功。云南镇将沐昂言:麓川地方险远,夷情谲诈。宜会集大兵,繇湾甸、腾冲、芒市三道并进,直捣巢穴。六年,王骥等讨麓川,自腾冲、南甸直抵贼巢。其处山冈峻险,周围余三十里,栅坚堑广,不可骤越。东南一面,傍江壁立。骥等相度攻取。贼伏兵泥沟箐,驱象阵突起,官军击败之。既而大兵四面云集分攻其西中西北及西南江上二门,又攻东北门及东北出象门,克之。贼从间道渡
江,繇孟养遁入缅甸。骥等毁其城栅,班师而还。《志》云:平麓城即故麓川旧址,亦曰孟卯。在三宣之外,为诸蛮要冲。正统十三年,王骥讨麓川余孽于孟养,渡金沙江,逾孟养,还至孟卯。万历十一年,官军讨叛缅,缅酋莽应里西会缅甸、孟养、猛密、蛮莫、陇川兵于孟卯,东会车里、八百、木邦兵于孟炎,复并其众,入犯姚关。官军败却之。二十一年,缅贼夺蛮莫,寇陇川。陇川酋多思顺奔孟卯。明年,孟卯叛目多淹导缅兵繇孟卯袭遮放,官兵败却之。二十四年,孟卯酋多亨复勾缅构乱,木邦酋罕钦奉抚臣陈用宾檄灭之。用宾以孟卯阡陌膏腴,宜耕屯,因筑平麓城于孟卯,大兴屯田。时又檄筑四关堡于陇川,以为捍卫,于是境内稍定 。
——来源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来源2000年雲南省地圖冊
"南方丝路"即"蜀身毒道"。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经大理、保山,西渡怒江,经龙陵、芒市、畹町出缅甸,到达印度的雷多(又称"利多"),全长2000多公里。这条民间商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东周时期就已形成,它比汉博望侯张骞开通的"北方丝路"至少要早二百年。
民国时期龙陵地图
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回国后,对汉武帝说,他在大夏市场上见到四川出产的蜀布,筇竹杖等,经询问,得知来自身毒(即印度),是蜀商经筇西(今四川西昌)贩运过去的。并提出打通"西南夷",前往身毒,再转大夏,以寻求通往西域途径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和支持,于是先派出张骞、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臣赴滇考察,探求开通"蜀身毒道"。
来源1905年清帝国全图-云南省
公元69年,汉王朝正式设置永昌郡,博南古道途经永昌郡内。汉代统治者对保持这条商道的畅通极为重视。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汉王朝为了保持这条商路的畅通,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辟工作。汉使曾派人探索此路,到了大理受阻,此路终未探通。
然后,四川商人组成的商队,赶着驮运丝绸的马帮,从川西雅安到筇者,渡过金沙江到大理,再渡澜沧江到保山,进入掸邦(缅甸),到达身毒(印度)等国。唐宋时代,中国商人也经常到缅甸贸易经营,商品经济大有发展;通商贸易日渐兴旺,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贸易有了新的发展。明王朝还在云南设太监,专门从事缅甸奇珍异宝的采购,玉石、宝石、象牙、犀角、光珠、琥珀源源进口,民间往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更是不绝于途。
根据历史记载,"南方丝路"经过龙陵境内通往缅甸的驿道有三条:
第一条:从永昌(保山城)西行,经蒲缥,渡怒江,上高黎贡山分水岭即古时诸葛亮城(今龙江古城寺)分二道:一道经腾冲出缅甸;一道从北向南进入龙陵,下芒市、畹町出缅甸。这条通道途经龙陵龙江乡清水河、高楼子、大尖山、吴家寨、西邑沟、小街(动外坝)、南木桥、楂子树,又经龙山镇内的老户蚌、铁厂河、南吆寨、南厂(赧场)、戴家坡过县城,西出黑龙关(大关)、河心厂、下芒市、畹町出缅甸。途经龙陵县境内16个村寨,全程百里。此道是"南方丝路"永昌道必经之路线。
第二条:从昆明出发,经景东、顺宁、石甸(施甸),渡怒江攀枝花渡口,经龙陵境内椅子山、铁蹬河、红木坡、沙坝水、大马涧坡、长洼子、和尚地、大寨、中伙房、庙房垭口、空竹坪垭口分岔路:一岔过茅草山、大关塘、天宁、禾木树、范家寨、大水河、麻厂箐、长箐、邵家寨、朝阳寨、绕廊、茅草地、野猪塘、苦桃洼、杨梅坡、湾塘、李家寨、向阳寨、蚌渺(上元村)、河坝头、油竹坪、红坟、田家寨、老寨、坝竹、下芒市、畹町出缅甸。另一岔上长箐、酸心洼、红木树、大横坡、一把伞、蚌渺、河坝头、下芒市、畹町出缅甸。途经龙陵县境内3个乡,46个村寨,全程160里。此道是"南方丝路"龙陵段之第二条古道。
第三条:从永昌城西行,经由旺、等子铺、大坪子、渡怒江将军渡口,上腊动、大湾子、青水寨、大垭口、核桃箐、沟头山、芹菜塘、吴高坡、双寨、镇安街、西山脚、黄莲箐、闫家寨、鹿子窝、大竹林、半坡寨、老户蚌,进入龙陵县城,过黑龙关,下芒市、畹町出缅甸。途经龙陵境内22个村寨,全程120公里,此道是"南方丝路"过龙陵段第三条必经之道。
从龙陵县城通过缅甸的通道主要有三条:一条,从县城南行,经首甲、坝竹、兴寨、象达至潞西芒市,进入缅甸。一条从县城西行,经河头、水丝棉大坡、水岩、河头村至潞西巾江东,经遮放过汉龙关进入缅甸。一条从县城南行,至木城,进入缅甸。
"南方丝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汉晋时期,国内外商贾沿"蜀身毒道"云集于永昌,交换黄金、琥珀、大象、蚕桑、绢布、海贝等,不少身毒商贾和蜀地工匠则常年住地经营。永昌成了当时西南边疆大商埠,最兴旺的中外物资集散地,而龙陵也成为当时国内外商贾工匠来往的主要通道和驿站。
滇西、龙陵人民到缅甸去谋生,即"走夷方",每年十冬腊月无生计的贫民,冒着烟瘴的侵袭,成群结队,互相邀约,纷纷拥入缅甸讨生活,成了当时挣扎在饥饿线上,走出死亡,寻求生存的"寄托"。"走夷方"的人,大多数是无手工艺的打工者,他们到缅甸主要从事伐木、解板、开矿、修路、有的帮人做农活、杂活;有些手艺人如木匠、泥水匠、铜匠、铁匠等,到缅甸帮人修盖房屋,打制铜壶、铁农具;有的挑担、赶马做生易,从龙陵驮运紫胶、软糯笋、香菇、木耳、棕、麻等土特产品到保山、下关等地,又驮运回桥头的盐巴,祥云、施甸的辣子、干豆片、粉丝等。
从龙陵驮运盐巴、瓷碗、土纸、纸伞等到缅甸,又从缅甸腊戍、贵概、八莫等地驮运洋布、洋纱、洋灯、洋油、洋火等日用百货回龙陵。特别是民国26年(公元1938年)8月,滇缅公路的修通,经过龙陵境内78公里,中缅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更加密切,边境贸易更加扩大,龙陵人出人缅甸更加频繁。在长期交往中,许多龙陵人逐渐定居于缅甸城乡。随着事业的成功,经济状况的好转,有一部分人又从缅甸迁居其他国家,有的还取得了侨居国的国籍。
根据1988年县侨务部门统计,全县在外侨胞33755人,旅居台、港、澳地区的1140多人;县内归侨2482人,侨眷33630多人,台、港、澳同胞眷属1240多人,共计41481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31.6%。在外侨胞70%以上定居缅甸,其次是泰国、老挝、新加坡,还有少数人分布于美、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全县12个乡镇都有在外侨胞,都有归侨和侨眷分布,其中以龙山、象达、龙新、镇安四个乡人数较多;龙江、河头、平达、木城四乡次之,腊动、天宁、碧寨、动糯四乡较少。1997年4月,经国务院侨办、云南省侨办、侨联认定龙陵县为省重点侨乡之一。
《读史方舆纪要》里的陇川宣抚司陇川宣抚司,东至芒市长官司界,南至木邦宣慰司界,西至干崖宣抚司界,北至南甸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六十六程,转达于京师 。
汉永昌徼外地。其地曰大布茫,曰赕头附赛,曰赕中弹吉,曰赕尾福禄塘,皆白夷所居。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七年,置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通考》:元至正初,麓川酋思可法数侵邻境,屡遣将讨之,不克。可法并吞旁路兵力,益强。明洪武十五年,平滇南。明年,麓川酋思伦发陷永昌,既而傅友德等谕降之。于是置宣慰司,授思伦发。十八年,叛,寇景东。二十一年,侵并孟定、孟艮、孟养、戛里,威胁缅甸、木邦、南甸、干崖,他出郎甸入寇,官军败之。既又悉发其众,寇楚雄定边,为沐英所败。二十二年,复内附。三十年,平缅诸蛮乱,逐思伦发,命沐春讨定之。思伦发复还。再传至思暗,与木邦相仇杀,因而失官,以孟养刁氏代之。刁氏弱,伦发次子思任发遂拥众麓川,略孟养地。故酋刁宾王走死,任发于是益骄恣)。正统三年,土酋思任发叛。六年,讨平之,遂革宣慰司。十一年,复置司于陇把之地,改曰陇川宣抚司(《通考》:正统三年,刁思任侵扰孟定、湾甸、南甸、潞江诸处,进陷腾冲,云南震动。命沐晟等率兵讨之。前锋度潞江而前,深入至上江,遇伏败绩。贼遂犯景东、孟定,残大侯州,破孟赖寨,胁降孟琏等长官司。乃复命沐晟等讨之,渡潞江直抵陇把,复败却。六年,发大兵讨之。议者初欲自湾甸、芒市、腾冲三道俱进,不果。至是枢臣王骥督兵至金齿誓众,仍分三道:一军出镇康,繇湾甸趣孟定,会木邦车里之师。大军繇中路出腾冲,而别军自下江夹象石渡,径抵上江贼寨。因风纵火,焚其上江寨。贼大败,上江平。大军自腾冲出南甸,进抵麓川,合军攻之,焚其栅,贼从间道渡江走缅。骥等班师。明年,思任发复自缅窥麓川,仍命蒋贵、王骥等进讨。自金齿至腾冲,分遣沐晟等仍自东路出,径捣麓川,而驰谕缅献任发。缅请奉命会骥等,疑阻,遂不果。东路兵克孟养诸寨,任发子仍潜窜孟养,不能得。十年,遂以孟养地购任发于缅,任发至,诛之。而思机等寻窃孟养地,与缅相终始矣。明年,改麓川为陇川,设宣抚司于陇把,以旧目恭项为宣抚,与南甸、干崖合为三宣。十二年,恭项以不法废徙,以多氏代。自是多氏世有其地。隆庆末,陇川酋多士宰死,子幼,土目岳凤谋据其地,导缅酋瑞体入犯。阳集兵于麓川东岸,声言捍缅,实迎之也。万历初,缅兵至。岳凤约木邦酋罕拔及缅兵袭入陇川,尽杀多氏族属而窃其地,附于缅。十一年,官军败缅,岳凤降,以多思顺为宣抚,管陇川事。自是数为缅所侵,土酋往往叛附缅云)。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来源《龙陵县文史资料》、《读史方舆纪要》、《龙陵县志》、《龙陵交通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2000年雲南省地圖冊》、《1905年清帝国全图-云南省》,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