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的浩瀚作品库中,颜真卿悼念侄子颜季明的手稿成为了“天下第二行书”,其承载着无尽的悲痛与思念,令人动容。然而,北宋大书法家苏轼也有一件作品,同样是在悼念好友,那风采竟也不遑多让。
好友+姻亲,黄几道的去世令苏轼伤心苏轼、苏辙与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这样的同年之谊本就难得。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更是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如此一来,两家的关系在友情之上又增添了姻亲的纽带,亲厚程度可见一斑。在这样复杂而紧密的关系网中,他们彼此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经常诗词酬和,颇为自得。
忽然间,老友病逝的噩耗,令苏轼措手不及。
当苏轼创作此卷时,他已经五十二岁了。经历了黄州的艰难岁月之后,他重新得到了重用,重新站在了北宋朝堂的政治中心。但世事难料,此时的他与旧党难以相容,看似不错的朝堂生活背后,实则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就在这样的处境之中,忽闻,那心情自然是糟糕到了极点。这种复杂的心境,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古雅遒逸,满纸蕴含深情细赏此作,其笔下的每一个字,融合了颜真卿楷书的笔姿丰肥与笔力紧裹的特点,呈现出一种书风古雅遒逸的独特韵味,也正因如此,这件作品历来饱受赞誉。有人称它是继《前赤壁赋卷》之后的一件大型行楷巨制。
在书法的艺术追求上,苏轼一直致力于展现刚健挺拔的骨力,他巧妙地将这股骨力蕴含于雍容敦厚的外形之中,使其不宜外露。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笔力雄健、结体谨严、墨气凝聚、神采焕发,每一处笔画、每一个字都在表达着苏轼的心境。
书法创作,最为珍贵的莫过于“真情”二字。人们喜爱《兰亭序》,是因为其中蕴含着酣畅淋漓的情绪;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满纸悲愤,毫无掩饰,那种真情令人动容。而苏轼的这件祭文,虽情绪内蕴,但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他对好友深深的怀念。这种怀念不同于颜真卿的悲愤直接,而是在刚健与敦厚之间,在笔力与结构之中,默默地流淌。它就像是苏轼内心深处的一道暗流,虽不汹涌澎湃,却持久而深沉。
他将对老友的思念融入到书法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让这份情感在笔墨间沉淀、发酵。或许在创作的那一刻,苏轼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老友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欢声笑语、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都化作了笔下的力量。
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这件作品依然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