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注定越来越糟糕,以往大家追求的确定性,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4月21号,美国户部尚书耶伦,在华盛顿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就两国(中美)经济关系发表了一次讲话。
此次讲话的重点,不在于开头以及结尾,所说的两国不应该脱钩,应该加强贸易之类的扯皮话,而是美国放下了以往的顾虑,以直白的语气,说出了近乎决裂的话语。
大致可以理解为,出于对我国的担心,如果有需要,他们将毫不犹豫的,哪怕牺牲经济,也要捍卫美国国家安全。
在我看来,耶伦和沙利文,布林肯,老登头是不太一样的,后面三个在对待我国的态度上,经常是胡搅蛮缠,已经被我们拉上了失信名单,拒绝再与他们进行无效沟通。
耶伦则稍微好一些,作为一个技术官僚,解决问题,一直都是从实际角度出发,以往也多次与我国(刘)沟通,算是一个颇为熟悉的人。
此次却连她也选择与我国摊牌,足以说明,在美国的想法中,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哪怕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客观的说,以往的德国,日本,法国,英国,虽然在某一方面可以媲美,甚至超过美国,但是总体上却完全无法与美国匹敌,多数的时候也只是在美国的框架中打转,美国的手只要轻轻一按,立刻就犹如停摆闹钟,失去了前进的可能性。
以往一直显得唯唯诺诺的我国,却逆转了这个趋势,5年的贸易摩擦,我国没有某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弱,美国也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强,所谓的封锁,对大国来说,只能说是隔靴搔痒,不太顶用。
恰巧此时,又因俄乌冲突,美元武器化,导致了后发国的大量恐慌,原本与美国摩擦已久的我国,就这么走进后发国的视野,众望所归之下,也顺势扛起大旗,当了这个话事人。
浩浩荡荡的全球性去美元化,就此开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去美元化的国家格外的多,腰杆子也因为有了支持,硬气了许多。
搞的一时间美国也不知道要朝谁施展一下杀鸡儆猴,但是倘若不管,好像也不行。
各国一旦形成趋势,发现去美元化后(货币多元化),也没什么不方便的,到那时,缺少了世界货币,美国拿什么来控制通胀,说的更深一点,如果割不到足够的韭菜,就无法低成本获取全球的资源,美元融资能力就形同虚设,他又凭什么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引领不了,内部延缓的矛盾,最终还是得爆发,这里多说一句,互联网革命能够顺利引爆,和1987年日本的房股双破,1991年的苏联解体,引发的海量资源回流,可是有莫大关系。
所以站在美国的立场,东方大国不仅自己不让我割,还和其他国家合起伙来反收割,按照美国的逻辑,威胁了他的国家安全似乎也没啥不对。
所以想来想去,问题的焦点还是落在了东方大国身上,只要这杆大旗不倒,后发国必然源源不断的向其聚拢,即使杀了几只猴,又有何用?
这或许是美国为何突然痛下决心,继政治切割,科技切割,金融切割后,终于开始了经济切割。
当然,美国做出如此的选择,也并非没有考虑。
经济切割不同于其他,他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影响到美国人的生活层次,1929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大滞涨,就是全球贸易混乱,引发的供需失衡。
因此,哪怕是为了屁股下的位置,美国也得有所准备。
印度+墨西哥+东南亚,就是美国积极推进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印度的人口红利,给予了美西方充分的想象空间,毕竟有了大国的作为模板,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人多+低价=崛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印度也这么认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不余遗力的推行印度制造,从结果来看,只能说勉勉强强,在我身边,也没听说谁会特意购买印度商品。
道理也不复杂,据网上的统计,印度13亿人口,有超过10亿是贫民,5亿是赤贫,大约和非洲人生活的差不多,这种人口结构,又能有多少消费需求?
无论是实体资本还是金融资本,之所以全球流动,绝非是想帮你发家致富,而是为了赚银子,也就是资本是先看到你有市场,能够赚到银子,才会跟着利润迁移产业链,而不是反过来,先帮你搞产业链,再想着去赚钱。
这一点从我国身上也能得到验证,外企真正大规模进入我国,其实在2000年前后,其中又以美西方和日本为主,主要原因就是这类国家生产的大型高端设备,经济达不到一定程度是无法大量购买的,赚不到银子,人家自然不想大量投资建厂。
其实大家去看一看,长久以来,印度和我国之间,差距达到三倍以上的资本流入,就该一目了然。
那是不是说印度,一点机会都没有呢?也不见得。
在我国拥有重大利益的库克,前脚来咱们这边欢声笑语,后脚又跑去印度扩产,足以反映出一个问题,美西方的企业在为未知的恐惧作准备,希望两头下注作为对冲。
众所周知,东南已经作为美国挑衅我国的一张王牌,时不时的就要拿这张牌刺激一下,而我国本身又有着统一的需要,在很多人看来,这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好比一个针和一个气球,随时有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暴躁,砰的一声,炸了。
出于这种恐惧,美西方的企业也采用一种变通方式,在大国这里的投资,也不会撤走,但想要像以往一样,没有一丝顾虑的加大投资,确实有些难以为继。
以往一塌糊涂的印度,也在此刻,作为一种对冲,走上了舞台。
说的明白点,一些资本不再“完全以利润为导向 ”,而是以产能中断做预演,基于这种原理,印度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
印度也深深的明白这点,也想抓住这种机遇,时不时的和我国搞点摩擦,作为投名状,但是打铁也得自身硬,印度的经商环境委实一言难尽。
去年我还曾写过一篇文章,2000家外企排队离开印度,值得欣慰的是,印度是一视同仁,管你是美企,欧企,日企,中企,通通雁过拔毛,得益于此,网上一直流传着,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短期看,印度确实获得不少利益,长期看,这和美西方所推进的大替代计划,完全是相悖,那些企业是把印度当做一个对冲,但不代表要无限制的给印度送钱,如果印度始终是这个营商环境,那些企业在印度的资金投入,会一直维持在一个低等级的水平,一些科技含量稍微高一些,尤其是重型设备,根本不会停留在那里,避免一旦出现打砸抢,直接血本无归。
当然,有些朋友会说,你说的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如果美国用行政指令强迫他们,同时又提供需求那?对此,我只能说,理论上行得通,客观上又行不通,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将14亿的人口转换为工业人口。
土改问题,就是第一个拦路虎,很多人以为在印度建厂所需要的土地,地主是第一个阻拦者,不是的,从土地里才能挣几个钱,卖给企业转手就是几倍的价格,又怎么可能不愿意,真正不愿的是那些没有丝毫生产资料的佃农,地主卖了土地,他们拿不到一毛钱不说,还丧失了生活的根源,你和他说以后会美好,你猜他们信还是不信,要知道印度10亿农民,有8亿佃农,印度政府就是再能干,也不可能一下子提供8亿的工作量。
紧接着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必须完全一致,能够顺利的将所有税收收上来,之后还要打通物流体系,造桥修路,中间地方,企业,普罗大众,不能来回扯皮,搞不定这两点,人工成本带来的优势会被物流成本给抵消掉。
最后则是提升工人的素质教育,但问题是如果底层的人上了学,有了想法,他们会不会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穷,是谁在剥削他们?只要这个想法一泛滥,他们第一个反对的就是现在的印度顶层。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印度顶层如果不改,底层烂是烂了点,但也不闹事,会一直这么糊涂下去,但如果改了,并且成功了,可印度换了一个当家的,对自己又有何益处,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做大的改动,从边边角角改起,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未来印度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但因为种种原因,潜力也只是潜力,永远不能成为真实,充其量也只能维持在一个2亿规模的工业水准。
但即便这样的工业化,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大家不要忘了,我国的工业化,是我们自身砸了几十万亿,外资砸了几十万亿,合计起来长达30年形成的,印度再厉害也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如果美西方等不及,非要搞什么替代大跃进,那么只能造成全球贸易的大崩溃。
至于原因,美西方越是强调替代方案,就越是会造成,全球供应链的混乱,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是一件可以预见的事,而这又会进一步推高美国的通胀,只要通胀不下去,美国债务的压力就越大,面对随时有可能爆炸的美国巨雷,各国只会越恐慌,越是恐慌,各国越想要货币多元化,也就是去美元化,最终导致美国债务,内部矛盾,极有可能率先爆发。
上述这个循环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大家想想,美西方的通胀居高不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就是从疫情,导致了全球产业中断开始的,之后又因为俄乌冲突之类的加速上扬,因此真的出现这种结局,也不用太过意外。
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越是折腾,反而更加有利于我国打造自己的贸易圈,只有足够混乱,才能显得和平难能可贵,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美国霸权的丢失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层次,牢牢的抱住新的大腿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