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愚蠢无需解释,南宋是怎么把蒙宋联盟玩成蒙宋战争的?

风语幽谷回声 2024-12-19 12:17:41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金战争犹如一场震撼天地的风暴,其涟漪不仅波及蒙古与金,更将南宋卷入了命运的漩涡。

01

蒙金战争前期,成吉思汗的铁骑在征伐途中顺手对高丽施以兵威,迫使高丽表面称臣。然而,高丽人内心并不真正驯服,此后的十余年里,他们如同狡黠的狐狸,趁着蒙古大军撤离便兴兵反叛,而当蒙古大军再度压境,又赶忙举旗投降。

彼时蒙古正全力攻金,无暇对高丽进行彻底的征伐与整治,于是双方暂且维持着一种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的藩属关系。

公元 1232 年,窝阔台御驾亲征,发动灭金的关键战役。

高丽的贵族们瞅准这一绝佳时机,悍然诛杀蒙古派驻的 70 余名达鲁花赤,再次扯起了反叛的大旗。

窝阔台闻讯后怒发冲冠,即刻派遣大军前去征讨。谁料,领军大将萨里塔竟意外地在征讨途中被刘使射杀,这一突发事件让高丽人信心爆棚,他们不仅据守本土,更有甚者,还冲出朝鲜半岛,大胆地闯入蒙古人的领地。

此事发生于 1233 年,正值蒙古联合南宋攻灭金国的生死攸关之际。

小小的高丽在背后肆意搅动风云,窝阔台怎能不怒火中烧?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之子朱赤过早离世,他所建立的钦察汗国在西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有被罗斯联军逐出第聂伯河流域的危险。对于窝阔台而言,先辈辛苦打下的广袤疆土,绝不能在自己手中有所损毁,否则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于是,在这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窝阔台召集全族大会,共商应对之策。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在灭金之后,将蒙古军主力撤回本部,筹备发动第二次西征,力求彻底征服东欧;同时,抽调部分兵力挥师东征,全力征讨反复无常的高丽,定要让其彻底臣服。

公元 1234 年正月,在蒙宋联军的紧密夹击之下,曾经盛极一时的金国宣告灭亡。按照既定战略,蒙古军主力迅速北撤至黄河以北,养精蓄锐,为即将到来的西征与东征厉兵秣马。而对于新攻取的河南地区,窝阔台仅留下少量部队驻防。河南,这片承载着北宋辉煌历史的土地,作为北宋三京的所在地,向来被南宋视为恢复中原的关键所在。南宋的统治者们,又怎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

当时亲政不久的宋理宗赵昀,听闻蒙古军主力北撤的消息后,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北伐烈火。宰相郑清之敏锐地捕捉到皇帝的心思,精心策划了一个大胆而宏伟的计划 —— 端平入洛,志在收复中原失地,让南宋的旗帜再次飘扬在黄河之畔。这无疑是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宋理宗不敢独断专行,遂召集朝廷重臣举行朝议,广纳各方意见。

在朝议过程中,沿江制置副使赵范力积极响应,并进一步细化了郑清之的方案,提出了“聚关守河”的战略构想。

其核心在于,南宋若能成功吞下此前金国的关河防线,便可将国境线从淮河大散关一线大幅向北推进至黄河、潼关一线。

如此一来,南宋不仅能够收复开封、洛阳等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重镇,极大地提振民心士气,更能在战略上拓展几百里的纵深,拥有更为广阔的战略腹地。这一计划宛如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宋理宗听闻后,不禁怦然心动,当即就有批准之意。

按照宋朝一贯的政治生态,有人拥护,自然就有人反对。官员吴渊率先站出来表达异议,他认为,历经多年战火的洗礼,河南地区早已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无法为北伐大军提供充足的军需物资支持。即便宋军能够趁蒙古兵力空虚之机收复三京,恐怕最终也难以长久坚守。除吴渊之外,参知政事乔行简和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北伐。

他们的理由与吴渊大致相同,皆认为宋朝当前的军力与财力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北伐行动。若派遣的兵力过少,即便侥幸收复三京,也必然会在蒙古大军的反攻下陷入绝境;而若增派兵力,不仅国家的兵力与财力会不堪重负,而且现有的两淮防线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此外,吴渊、乔行简还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贸然北伐必然会招致蒙古军的疯狂报复,而以宋军目前的战备状况,根本无法应对与蒙古的全面战争。

平心而论,这些反对北伐的官员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他们的担忧也确实反映了南宋当时面临的诸多困境。

02

然而,宋朝的政治舞台上,除了理性的政策辩论,还掺杂着复杂的人事纠葛与党派纷争。

乔行简与郑清之素来不和,二人在朝堂之上常常相互掣肘,互不相让。此次乔行简反对北伐,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并非完全出于对国家战略的考量,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故意与郑清之唱反调。而史嵩之与赵范之间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史嵩之坐镇京湖,赵范则在淮西,二人地位相当,互不服气。

因此,有人认为史嵩之反对北伐,是因为 “端平入洛” 这一计划是由郑清之和赵范等人提出的,即便此次军事行动取得成功,首功也必然会被他人抢走,自己只能沦为配角,为他人作嫁衣裳。在这种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宋理宗最终未能充分重视乔行简、史嵩之的谏言,而是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党派纷争,依然固执地批准了赵范的方案。

公元 1234 年五月,宋理宗为了确保北伐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下诏罢免了史嵩之等主守派官员,给他们放了长假,意图以此排除北伐期间可能来自后方的干扰。

随后,任命赵范之弟赵葵为收复三京的主帅,统率 5 万宋军踏上了北伐的征程。六月间,宋军正式开始向北挺进,打头阵的是原淮西制置使全子才。他率领万余名淮西兵从泸州出发,目标直指原北宋旧都开封。

七月初五,经过艰苦的行军作战,全子才率领宋军终于踏入了开封城。

这一刻,对于南宋而言,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他们实现了岳飞等抗金名将毕生梦寐以求却未能达成的夙愿。当宋理宗在临安听闻开封光复的喜讯后,欣喜若狂,当即任命赵范为东京留守、赵葵为南京留守,全子才为西京留守,并在临安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庆祝仪式,整个南宋朝廷沉浸在一片欢腾喜悦的氛围之中。

然而,现实往往残酷而无情。此时宋军收复的开封,早已不是昔日《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那座繁华昌盛、人口逾百万的巨型都市。

历经多次惨烈的战乱,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市如今已变得破败不堪,城内仅剩下守军 600 余人,居民也不过一千多家。

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荒凉萧瑟的景象,唯有大相国寺和原先北宋的宫殿还保留着些许昔日的风貌,勉强能让人忆起往昔的繁华。

开封,此刻只是一座空城,而这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危机,却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洞悉。没错,城中严重缺乏粮草,而宋朝那奇葩的军制更是雪上加霜,注定了北伐军在出征时不会携带大量的粮草物资。

如今开封城内无粮,这对于北伐的宋军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其致命的问题。

无奈之下,全子才只好命令部队就地驻留,焦急地等待后方的粮草能够尽快运至开封,以便能够继续进军,直抵黄河南岸,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可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就在宋军与时间展开生死赛跑的关键时刻,最令人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宋理宗此前罢免史嵩之,本是为了防止他在北伐期间从中作梗。

然而,史嵩之虽被停职,但其在朝中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依然不容小觑,他依旧具备在背后搞风搅雨的能力。在全子才率部北伐期间,在史嵩之的暗中教唆下,京湖制置司在运粮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上阳奉阴违,故意拖延时间,使得运粮的队伍在路上磨磨蹭蹭,进展缓慢。

到了 7 月中旬,主帅赵葵率领主力部队抵达开封,却发现襄阳的粮草始终不见踪影。赵葵心急如焚,一面不停地催促麾下的淮西制置司尽快向前线运粮,一面下令搜尽开封城内的一切可用物资,并命令徐敏子和杨义各率一支人马,带着临时勉强筹集到的少量粮草,尽快向洛阳进发。

7 月 26 日晚,徐敏子率领部队历经艰辛,终于抵达洛阳。

此时的洛阳城内,没有守军的踪影,只有几千名惶恐不安的老百姓。第二天天亮,在经过仔细的侦察确认安全后,徐敏子率领 13,000 名宋军小心翼翼地进入洛阳城。

至此,宋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总算是大体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

接下来,只要再成功拿下潼关,那么 “据潼关守黄河” 的宏伟战略规划便有望实现。然而,命运再次对宋军露出了狰狞的笑容。徐敏子在洛阳苦苦等待了 3 天,却始终不见运粮大队的踪迹。在这绝境之中,徐敏子无奈之下,也只好命令部队就地休整,寄希望于粮草能够尽快运至,之后再继续向潼关进军。

与此同时,赵葵在开封得知徐敏子未能按计划攻占潼关,不禁大发雷霆。因为他得到情报显示,关中的蒙古军正在通过潼关向洛阳方向迅速运动,形势万分危急。但此时的赵葵即便怒火中烧,却也无计可施。

襄阳是史嵩之的势力范围,他根本无法直接干预;而淮西虽然是他的地盘,可此前蒙古人撤离时掘开了黄河大堤,导致淮北地区洪水泛滥,一片汪洋。

在这种恶劣的客观条件下,健壮的士兵携带军械行军都已经万分艰难,更何况是依靠牛马人力所拉的运粮车。这种由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所导致的巨大困难,绝非仅凭长官的几句命令就能够让士兵们轻易克服的。

03

到了八月初一,运粮的部队依旧在路途上苦苦挣扎,而前线的宋军却已经彻底断粮了。

几万大军面临着饥饿的严峻考验,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而就在此时,蒙古军的先锋部队如鬼魅般悄然抵达了洛阳城下。在随后爆发的激烈战斗中,蒙古军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首先重创了杨义的部队,随后迅速包围了驻守在洛阳城内的徐敏子部。

洛阳城外,蒙古军的营帐连绵不绝,城内则是弹尽粮绝,一片死寂。更为糟糕的是,开封的宋军同样也陷入了断粮的绝境,根本无法出兵增援洛阳。此时此刻,被困在洛阳城内的徐敏子深切地感受到了绝望的滋味。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徐敏子无奈之下,只好下令突围,带领部队向着东南方向的光州艰难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徐敏子所部边战边退,士兵们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下苦苦挣扎,只能一路寻找树皮草根充饥。

最终,13,000 人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徐敏子带着 300 名残兵败将,历经千辛万苦,侥幸撤到了光州。

在撤退的过程中,宋军携带的大量物资装备全部被遗弃在了中原大地。

而令人更加郁闷的是,就在此时,后方的粮食终于艰难地运进了河南境内。

然而,此时的前线宋军早已全线溃退,这些姗姗来迟的粮草此时已变得毫无意义。

后来,在蒙古军的追杀之下,负责运粮的兵士和民夫也随着前线宋军一起狼狈溃逃,结果导致宋廷辛苦筹集的百万担粮食被蒙古军轻而易举地缴获。

“端平入洛” 的失败,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这一历史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常,更让我们对南宋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以及国际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文本来源@老威观史 的视频内容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