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丧”烧什么?什么时间烧?有讲究吗?

芸芸评文化 2024-06-02 17:10:32

所谓烧丧,就是家有丧事,烧掉与逝者相关联的东西。烧丧是礼仪事项,也是生活需要,丧事操作肯定都有,所以既是普遍流行性礼俗,也是一般生活事项。

烧丧有两层意思:一是送丧烧丧,二是生活烧送。所谓送丧烧丧,就是在发送逝者的过程中,为逝者准备的奠物、飨物、供物等,统称冥器,这边烧掉,那边就能收到。所谓生活烧丧,就是逝者生前使用的东西,不宜再用或不能再用的,统称遗物,一把火烧掉。

烧丧什么时间烧?什么地点烧?什么人烧?哪些东西烧?哪些东西不烧?有什么讲究和要求?我们结合礼仪典籍和礼仪制度规定,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关于送丧烧丧

送丧烧丧就是烧冥器。包括花圈、纸器、纸扎、旗幡等等。民俗文化遵循道家佛家说教,灵魂不死,活人这边为逝者准备的东西,烧掉后逝者那边就可以得到。

古典名著《金瓶梅》为明代中期作品,生活史料价值特别是民俗史料价值巨大,总共一百回,李瓶儿丧事写了四回,可谓浓墨重笔。第六十五回有:“原来坐营张团练,带领二百名军,同刘、薛二内相,又早在坟前高阜处搭帐房,吹响器,打铜锣铜鼓,迎接殡到,看着装烧冥器纸扎,烟焰涨天。”

这是墓地烧送丧。就是说,棺柩到墓地,在下葬之前,将花圈纸器等烧掉送给逝者。

现实生活中,在殡仪馆操办丧事的,或者到殡仪馆火化的,在领取骨灰之前,一般习俗要求在指定地方烧丧送丧。即将为逝者准备的花圈、纸器、纸钱等,在规定的地点集中焚烧,敬献给逝者。这应该就是烧送丧的传承。

2、关于生活烧丧

生活烧送就是烧遗物。即逝者生前使用过的遗留下来的东西,不需用、不能用或不宜再用的,集中烧掉。

“烧丧”是必要的,是符合一般生活逻辑的,至少有两方面理由:

(1)从人文情感上来说,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天道轮回,自然而然。死去元知万事空。与逝者相关的东西,一并都随逝者而去。从此,阴阳两隔,各自安好。

(2)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来说,生命终止肯定是因为有故障或问题,死亡总是伴随着疾患和衰败,与逝者相关的东西,生者不宜再用,所以,焚毁是一般选择。这不是禁忌和忌讳,就是实际生活需要。

生活烧丧在下葬之后较为适宜。发引出殡,逝者上路。主家应当将与逝者相关的需要焚烧的遗物集中起来,包括一些毁坏或没能带走的花圈纸器旗幡等,堆放在特定地方,待下葬人员归来,一并焚烧。

现实生活中,实际操作上,有在出殡时进行生活烧丧的,也有在出殡后和回灵前这一时段进行生活烧丧的。都是可以的。但注意一般不在出殡前烧丧。理由很简单,烧丧意味着终结,还未出殡,就是逝者的灵魂还在家,此时烧丧在民俗文化上是忌讳的。

3、应当清楚的是,规范丧礼没有烧丧之说,烧丧是民俗,所以各地有差异是正常的

(1)关于烧冥器

《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礼仪典籍文本,《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等礼仪制度文本,都有造明器和葬明器的规定。所谓明器,就是生者为逝者准备的用品、用物、用具、设备、设施,以及粮食谷物、食品饮品等等。明器都是实物,都是真的。

宋元之后,民间出现纸器、纸扎、纸钱、魂幡等,通称冥器,因为都是假的,所以制作上比明器的成本更低,所以在民间得以流行,所以烧冥器成为丧事操作的程序事项和礼仪要求。

(2)关于烧遗物

按《仪礼》《礼记》的要求,用于丧事的奠物、飨物,包括哭丧棒等丧服用物,以及逝者的遗物等等,不需用或不能再用以及不宜再用的,一律挖坑埋上,没有焚烧之说。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土地。《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不归土。”就是说,一切活着的东西都要死去,死后的体魄必归于泥土。

两宋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大,烧丧逐步兴起,火葬也起于这一时期。所以,传统文化条件下,烧送肯定不是官方礼仪。

归结一下。烧丧不是规范丧礼,是民俗。一般习俗操作,送丧烧丧即烧冥器在下葬之前,一般在墓地烧;生活烧丧即烧遗物在下葬之后,一般是回灵后再家烧。就是说,逝者上路,烧冥器走丧送殡。逝者下葬,烧遗物处理善后。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点点火烧丧?各地习俗不同,操作也不一样,很正常,不必强求。

0 阅读:183
评论列表
  • 2024-08-14 10:44

    2019年12月22日冬至!在没有择日的情况下,把奶奶和二伯的坟墓挖开掘出金埕骨灰,又把爷爷的坟墓挖掘开,再把挖掘出奶奶和二伯的金埕骨灰埋葬落爷爷坟墓里,之后惨事发生:堂哥和四叔出事惨死,二伯母和四婶出事惨死!外嫁的亲堂姐一家四口出车祸也全惨死了!堂哥的儿子去当兵意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