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之城到“弃城”?曾聚集10余万人,如今90平房子给1万就卖

清晨纪 2024-12-10 12:33:55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从石油之城到“弃城”,甘肃玉门,这座曾经汇聚十余万人口的小城,曾因石油开发而声名远扬。

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开发的油田,比大庆油田的开发还要早整整20年。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重心的转移,玉门的辉煌戛然而止。

今天,90平方米的房子只需一万元就能买到,这样的“跳水”房价成为玉门老城区衰败的缩影。

曾经人潮如织的街道如今冷冷清清,年轻人外迁,大量房屋无人问津。

如今的玉门又该何去何从呢?

曾经的“中国石油第一城”

玉门,这座位于甘肃省的边陲小城,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中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便埋藏着推动国家工业进步的巨大潜力。

1939年,玉门油田投产时,其年原油产量已达到52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玉门油田无疑是中国抵御外敌、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

在那个年代,玉门油田的设备十分简陋,大多是进口的老旧机械,再加上技术人员匮乏,采油效率并不高。

即便条件如此艰难,玉门油田依旧为全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石油。油田工人们在寒冷干旱的戈壁上劳作,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破旧的工棚,但他们从未抱怨,而是用双手和汗水将一桶桶“工业的血液”从地下抽出。

当时的玉门不仅象征着国家的能源力量,更是一代石油人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1938年,一个叫王进喜的少年走进了玉门油矿,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才有工人。当时的玉门油矿条件极为艰苦,设备陈旧,油田的机械操作大多依赖人工完成。

王进喜的第一份工作是“打盹工”,也就是在深夜看守油田设备,防止发生意外。他的生活枯燥且艰难,每天除了机械地完成工作,就是在工棚中打地铺入睡。

王进喜虽然年纪轻,但动作麻利,力气也大。冬天的玉门,寒风如刀,戈壁滩上的气温经常低至零下二十度。他却常常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油井旁忙碌,因为稍一放松,冰冷的铁器就可能被冻住,耽误工期。

有一次,机械设备突发故障,王进喜和工友们用一根粗绳将几吨重的设备硬生生拉了回来,手掌被勒出一道道血痕,但他咬着牙坚持到底。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许正是他后来被称为“铁人”的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全国能源开发的标杆。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那一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接近7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78%。

属于玉门的“巅峰岁月”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玉门油田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石油产量的提升,在当时,这里还是一座不断为全国石油工业输送人才和技术的“母城”。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政府在玉门设立了石油技术培训学校。几十年来,玉门油田共培养了十几万名技术人才,他们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大油田,带动了国内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培训学校里的学员们,每天顶着大风跑步去课堂,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听讲。

为了让学员们能第一时间实践所学,学校与油田联动,培训结束后便直接将他们分配到工作岗位。许多学员在玉门度过了最为辛苦却也最为充实的青春岁月。

当年的玉门繁华无比,街上挤满了人,公交车更是“一车难求”。居民们在物资不算充裕的年代,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楼房,许多家庭第一次住进了砖瓦房,过上了用液化气做饭的“现代化生活”。

然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源自于玉门油田的资源优势。当油田的产量开始下滑时,玉门辉煌的日子也开始逐渐被历史的尘埃覆盖。

进入20世纪70年代,玉门油田逐渐显现出资源枯竭的迹象。由于油田位于酒泉盆地,这里的石油资源埋藏较浅,虽然便于开采,但开发速度远超自然补充速度。早期粗放式的开采模式使得玉门油田快速走向衰竭。

到了90年代,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断崖式下降,从巅峰时期的76万吨减至1998年的38万吨,这一数据仅为最高峰的一半。

与此同时,国家石油产业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吐哈油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大型油田崛起,对全国的石油供应能力不断加强,而玉门油田逐渐被边缘化。

尤其是吐哈油田在1995年脱离玉门油田独立运营,这一事件对玉门油田造成了巨大冲击,直接导致设备、技术和人员的大规模外流。玉门油田从曾经的“石油之城”变成了资源枯竭的代名词。

资源的枯竭不仅意味着经济活力的消失,也使玉门的老城区失去了支柱产业。随着油田设备和人才的流失,玉门的市民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计方式,纷纷迁往更繁华的地区。

市区内曾经热闹非凡的街道逐渐冷清,商铺一家家关门,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年迈的老人。

到了2005年,玉门油田总部和相关生活区正式迁至甘肃酒泉,玉门政府也将市区迁至距离老城区70公里的新址玉门镇,老城区由此彻底萧条。

如今的玉门房价“大跳水”

随着人口的外流,玉门老城区的住房需求骤降,曾经一房难求的楼房逐渐无人问津。如今,玉门老城区的房屋价格跌至令人难以置信的低点。记者采访中发现,90平方米的房子售价仅需一万元,甚至更低。

对于许多本地人而言,这些曾经作为家庭财富象征的房子,如今已沦为“贬值资产”。

当地居民对于房价暴跌的现状见怪不怪。街道上随处可见张贴的小广告,“急售”“低价处理”的标语随处可见。房主们为了吸引买家甚至主动降价。

一些90平方米的房子从开价六万五一路降到三万,甚至一万也可以成交。对于外地人而言,这些低价房无疑具有吸引力,但现实是,这里的生活条件与基础设施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居住。大多数房主对这些老房子也失去了兴趣,认为哪怕贱卖也不值得留存。

与房价的“跳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租房市场的“意外繁荣”。老城区大量保留了上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独特的历史氛围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当地政府抓住这一机会,推出“怀旧游”项目,将老城区的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或短租公寓,吸引前来观光的游客入住。

这些建筑的古朴外观和内部的陈设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这成为一种“另类的吸引力”,也为玉门老城区找到了一丝新的生机。

玉门老城区虽然人烟稀少,但它承载着曾经的辉煌记忆。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修建的,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许多房屋外墙虽然已经斑驳,甚至长满青苔,但这正是外地游客眼中的“怀旧气息”。

老城区标志性的景点,如“铁人”王进喜像和老君庙,也吸引着人们前来追溯历史。

为了激活这些旅游资源,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怀旧主题的旅游线路,带领游客参观当年的老油井、老厂房以及“铁人”王进喜的故居。这些景点虽然设施简单,但却勾起了人们对工业时代辉煌岁月的回忆。游客可以在旧式工人宿舍内体验当年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品尝当年工人们吃的“大锅饭”。

这种独特的体验式旅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历史与文化的游客。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玉门还发展了与工业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出售着以油田机械为原型设计的钥匙扣、摆件,甚至是纪念版的油桶状水杯。这些小物件价格不高,却充满了设计感,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纪念品。

未来的玉门又该何去何从?

虽然怀旧旅游和文创产业为玉门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老城区的复苏仍然面临挑战。

大多数游客只是短暂停留,无法形成持续的经济效益。而当地基础设施的老化,也让许多游客体验打了折扣。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包括修缮老城区的道路,改善供水和供电系统,并试图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

与此同时,玉门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未完全依赖老城区的怀旧旅游。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支柱之一。从最早的试点风电机组到如今的大规模风力、光伏发电项目,玉门逐步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新能源基地。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玉门新能源累计发电已达到597亿千瓦时。这些新能源项目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使一部分年轻人得以重返家乡工作。

从辉煌的石油之城到人去楼空的“弃城”,玉门的命运曾几经沉浮。但怀旧旅游的开发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正在为这座城市开辟新的生机。

虽然老城区无法再现昔日的繁华,但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依旧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玉门的故事是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座城市在逆境中寻求转型的生动注脚。未来的玉门,或许将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戈壁之上,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

参考资料:

甘肃文旅厅《被称为“世界风口”,这座城市是如何逆袭的?》

猎文财经《中国曾经的“第一石油城”:因石油枯竭成“鬼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