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丞相,权利如此之大,张良为什么没有走上这个位置
在汉初看,虽然萧何的权力比后来大部分丞相要大,但整体权力特点还是类似的,这也是对丞相性质的概括。后世丞相无论强势弱势,甚至明清内阁学士一般也被认为是丞相,就因为职责和这个是相似的。张良的官职虽然不算太明确,但是距普遍认为的丞相职责差的还是比较大的,更多时候是以参谋长的风格出现。
所以不能简单说张良干丞相一定会做得很好。当然,与张良风格较为类似的陈平后来干丞相也不错,而且那个时代分工不像后世那么精细,出将入相很正常,只不过张良一生干的工作与丞相职责相去较远,既然没有现实,简单说他能不能做好丞相都是架空历史了。他还是不太适宜丞相的,张良比起陈平,大仙属性强太多了,不太适宜需要整天协调君臣事宜这些破事。
伊尹和姜尚就是开国帝师加军师的角色,善于筹谋大政方针和行动策略,诸葛亮能跟这二位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这两位也处理宰相的事务,尤其是伊尹,本身确实又是宰相。而姜太公则被分封到齐地去了,离开了权力中心,宰相由周公搞起。毕竟太古久,没职业细分)。萧何曹参是宰相总理的角色,善于指挥部署各部门人员去执行具体政策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诸葛亮的存在,几乎使萧曹黯然失色。
谋与相还是有区别的,而张良,就属于伊尹吕尚这一类的人物。岂不闻,张良得桥上老人所授者,乃太公兵法乎!当然这只是讲客观才能。主观上,皇帝是否愿意张良担当相国是另一个问题了。也许真的涉及到乡党功臣的派系。伊尹和姜太公,实际上也都是半路入伙的,不是帝王嫡系。
商汤用婚属之计求到伊尹,文王在渭水遇到三无炸鱼的姜太公,都是以主公身份恭敬请出山请入伙的,跟伊吕有相似之处,自然跟萧何有些区别。在刘邦这样德行不如商汤和文王的君主治下,可以说,是政治原因导致张良不能担任宰相,导致张良及早隐退。补充两个,一分是张良的留地问题,一个是陈平做突破口。这个问题牵扯点又不多,近年网上流行的不少论据都用不到,算是不需要开什么大脑洞的论题了,争的还是史书的记载内容。
以张良的能力地位,当个丞相毫无问题,只不过时机很重要,如果当时随刘邦入汉,他就是跟萧何并列的丞相了;然而他心思一直不在这儿,对汉家天下的感情明显不如对刘邦本人的感情。我一直觉得如果让张良为相他是可以做好的,一是他眼光长远,二是他确实有帮助过刘邦安稳人心,这一点对于治国也是很重要的,三是,张良家族几代为相,他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应该是很丰富的。
个人意见,出身丞相世家,张良未必不想为刘邦的相,再说在秦朝开始就有好些人从军功开始展露各种谋略才能,然后成为相国的(尤其是秦惠文王时期)。但是刘邦指定了萧何后张良应该猜到刘邦并不想让他为相,虽说张良是太子傅,但秦代甘茂既是左丞相,也是太子的老师,所以这个也不是不封他的理由。张良知道刘邦不想他为相,他也知道刘邦的疑心有多重(当初项伯报信张良,刘邦都快没命了还要问子房和项伯是什么关系),再加上身体不好,所以也就没提这个事情。我隐约记得在百家讲坛里有提到过可能真的是张良的身体原因,让他担不了丞相这一职。
能力差不多,一个是亲生的好朋友,一个是半路捡来的好朋友,你会让哪个呢
张良比萧何聪明
张良功成身退,游山玩水去了
一个是战略规划大师,一个是事无巨细的大管家
张良本身就不是为刘邦卖命才帮刘邦的,和萧何等人比他根本就不是刘邦一系的人。人家张良帮刘邦初衷就是为了帮韩国复国,刘邦和张良都是明白人,怎么算张良也没理由做相啊。非要说张良急流勇退就没意思了~
张良: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
老子是韩信直接饭了,刘邦又不是什么好东西,知遇之恩跟江山不算什么
萧何是刘邦起事以后亲信中的核心人物,他不当丞相谁当?如李善长之刘伯温。
萧何差点掉脑袋,你说那个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