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人的迁徙和流亡历史

乃澳聊历史 2024-08-23 02:20:38

本文用时两周左右,全文近两万字,小编需要边查阅资料、边进行不同内容的翻译、对比,内容较多,每个深夜独自在电脑前敲击键盘,虽然尽量做到全面,但有些事件仍然有所遗漏,愿读者能够指正。

文章对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人的迁徙和流亡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历史上亚述帝国、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王国等对犹太人的驱逐事件,文章从客观上讲述相关事迹,下面详细了解一下。

犹太人的起源历史

对犹太人的起源,学界有着多种解释,其中最主流的有两个,其分别以圣经中的叙事为根据,和以圣经之外的历史资料与考古发现为根据进行考证。

一、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的考证

犹太人起源于古代近东的以色列人,其传统宗教为犹太教,其中以色列人从迦南人中脱颖而出,建立了铁器时代的以色列和犹大王国,而考古发现,“以色列”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的麦伦普塔石碑上,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从以色列人的宗教耶和华教中发展出来。

犹太人的祖先是古代闪族(也称闪米特人)支脉,作为古代中东希伯来人的一个分支,他们的语言是希伯来语,奉亚伯拉罕为祖先,其中犹大部落最初只是以色列12支派之一,其在扫罗的带领下建立了君主制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并在第二任国王大卫的带领下逐渐壮大,至第三任国王所罗门时期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圣殿。

公元前935年,古以色列统一王国分裂,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建立了南方的犹大王国,其以耶路撒冷为都城,由所罗门王的儿子罗波安掌握;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则以撒玛利亚为都城,其以奥姆里德王朝为开端,由剩余十个支派组成,立耶罗波安为王。

从公元前733年起,新亚述帝国的入侵使以色列王国濒临覆灭,公元前722年,撒玛利亚被攻陷,以色列王国灭亡,最初组成王国的十个支派被掠夺并逐渐消失,而地处高原和贫瘠山区的南方的犹大王国则传承下来。

其不仅因为交通闭塞较少遭到外族入侵,甚至由于内部支派较少,王族一脉相承,因此得到稳定发展(以色列王国因内部支脉较多,虽然地处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但仅二百年间便出现十九个君主,且他们大多属于不同支脉,这导致国内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二、根据圣经叙事事迹的考证

加里·伦茨伯格将早期迦南游牧牧民联盟与公元前15世纪左右埃及人所熟知的沙苏联系起来,根据希伯来圣经的叙述,犹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族长,如亚伯拉罕、他的儿子以撒、以撒的儿子雅各,以及圣经中的女族长莎拉、丽贝卡、利亚和拉结,他们都住在迦南。

而以色列十二支派被描述为雅各十二个儿子的后裔,雅各和他的家人在法老亲自邀请与雅各的儿子约瑟一起生活后移居古埃及,但族长的后代在之后遭到了奴役,直到摩西领导的出埃及记,再之后以色列人在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的带领下征服了迦南。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经历了圣经中记载的士师时期,各个支派通过撒母耳的调解,最终臣服于国王扫罗,建立了古以色列联合王国。

扫罗去世后,大卫和所罗门接替了他的位置,随着统一的联合王国的统治结束,其分裂为各自独立的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其中的犹大王国被描述为由犹大、便雅悯、部分利未部落组成,在亚述帝国灭亡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后,王国的其他部落的残余也加入了南方的犹大王国。

犹太人的身份定义

考古发现,关于“犹太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口传妥拉时期编纂成的巴比伦塔木德,“申命记”中提道“以色列祖先禁止他们与七个非以色列国家通婚,因为那会让你的孩子不跟随我,去侍奉其他神”,这段内容明确警告禁止犹太人与外邦人通婚;而“以斯拉记”中说,“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归来时(指巴比伦之囚)发誓要抛弃他们的非犹太妻子和子女”。

实际上,传统上犹太人身份的历史定义是基于母系血统和皈依的犹太教法的规定,美国的希伯来学家和历史学家沙耶·J·D·科恩根据对圣经的研究提出“混合婚姻犹太人后代的地位是由父系决定”的观点。

同时,犹太教具有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的一些特征,因此对犹太人的定义因采用宗教或国家身份认同方式而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在世俗用法中,犹太人包括三类人:

①无论是否信仰该宗教,都出生在犹太家庭的人;

②拥有某些犹太祖先背景或血统的人(有时包括那些没有严格的母系血统的人);

③没有任何犹太祖先背景或血统但正式皈依犹太教并因此是该宗教追随者的人。

犹太人被驱逐和流亡的历史

最早记录以色列人存在的证据是麦伦普塔赫石碑,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块石碑上提到的居住在迦南中部高地的一群人指的便以色列人。

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期间,迦南地区曾建有数百个小型定居点,而以色列人则以各种独特的特征与邻近民族区分开来,这其中包括宗教习俗、禁止通婚以及重视家谱和家族史(如上所述)。

一、犹太迁徙的历史概况

追溯犹太人在二战之前流亡的历史,可以从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建立开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圣殿时期、第二圣殿时期、巴比伦和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一)第一圣殿时期

犹太人的第一圣殿时期可以追溯到历史上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建立为开端,公元前1020年,士师撒母耳从便雅悯部落中选定扫罗作为所有以色列人部落的领导者,由此进入联合王国时期,此时的君主王权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扫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其对腓力斯丁人的军事反击上。

此后,扫罗将女儿嫁给下属将领大卫,而随着大卫的威望日高,扫罗与他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大卫迫不得已逃回故乡犹太山地,在扫罗的军队追杀下,其投靠以色列人的宿敌腓力斯丁人并发动对联合王国的入侵,扫罗率领军队迎敌失败自杀。

之后扫罗的儿子伊施波以玛哈念为都城继位,而大卫在腓力斯丁人的支持下以南方的犹太部落为根基建立政权,双方展开统一联合王国的战争,最终大卫取得了胜利。

随后,大卫先是与推罗建立联盟将腓力斯丁人驱逐,然后又从迦南人手中夺取了耶布斯城,将其改名为大卫城(后世称耶路撒冷),并定都于此。

传说中大卫将上帝的约柜安置在了大卫城新建的圣殿之中,而这里也被称为第一圣殿。

大卫王统治时期的古埃及王国和亚述帝国正处于衰落期,联合王国的版图在他的军事扩张下达到了顶峰;晚年的大卫抢夺了部将的妻子,并与之生育了儿子所罗门,且被立为王储,大卫的其他儿子要么被他诛杀,要么被所罗门继位后杀死。

在所罗门统治时期,联合王国进入和平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一圣殿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建设的,据传其与周边各国展开联姻,仅皇后便有七百余位,并有贵妃三百多个。

所罗门王因沉迷女色而荒废对国家的管理,使得国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他为了讨好嫔妃实行的宗教自由政策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反对,联合王国逐渐走向衰落。

根据圣经中的记载,公元前930年左右所罗门王去世,他的儿子罗波安在示剑加冕为王,而在此之前,耶罗波安领导的王国北方部落要求新的国王减轻所罗门在世时的征收重税与繁重的劳役政策,罗波安拒绝了这个要求,列王记中这样描述了他的一段话语“我必使你们负更多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惩罚你们!”。

这导致了十个支派纷纷反抗罗波安的统治,并拥立耶罗波安为王,建立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便雅悯派和犹大派仍然忠于大卫王朝,至此联合王国分裂。

公元前720年左右,北方比较富裕的以色列王国被新亚述帝国征服,并被古代近东地区所统治,在亚述帝国的重新安置政策下,以色列王国北部的很大一部分人口被流放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地人口则被安置到了以色列王国北部。

而在整个公元前七世纪,犹大王国作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则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时期,众多从以色列王国逃离的人进入当地,促进了人口大幅增长和经济的繁荣。

到了新亚述帝国国王辛那赫里布时期,犹大王国持续不断的叛乱使亚述人派出了强大的军队,犹大地区被摧毁,耶路撒冷的繁荣被中断。

但随着公元前七世纪后期亚述人被崛起的新巴比伦帝国击败,犹大地区又成为巴比伦人的附庸。

公元前587年,犹大地区再次发生叛乱,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军队围攻并摧毁了耶路撒冷和第一圣殿,犹大王国灭亡,耶路撒冷的大多数居民,包括王国的贵族等,都被流放到巴比伦。

(二)第二圣殿时期

根据“以斯拉记”记载,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8年(即他占领巴比伦的第二年)结束了犹太人的巴比伦流亡命运。

当时的犹太人在王子所罗巴伯(因他是大卫王室后裔而得名)和祭司约书亚(前圣殿大祭司后裔)的带领下,结束流亡,并在公元前521至前516年左右建造了第二圣殿。

此时的犹太王国仍然作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因此其更应该被称之为犹大省(也称犹太省),它的边界与前犹太王国并不相同,其领土面积也更小,因此该省的人口数量大大少于前王国时期,根据考古调查显示,公元前5至前4世纪犹太省的人口约为30000人左右。

直到公元前333年左右,犹大省一直处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控制之下,随着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攻陷,犹太人摆脱了波斯人的统治,但其又被新的希腊人的帝国所掌控。

随着反抗塞琉古帝国的马加比起义,犹太人在经历了几个世纪外国人统治的之后,正式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哈斯蒙尼王国,这个王国在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63年期间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在哈斯蒙尼王朝的统治下,犹太人的王国边界扩大到不仅包括历史上的犹大王国的土地,还涵盖了加利利和约旦河外地区,而此时,因第一圣殿被毁而迁徙到前犹大王国南部的以土买人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

到了公元前63年,新建立的犹大王国被罗马人征服,但罗马人的统治最初并不严苛,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年之间,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被允许保持有限的独立,条件是让当时希律王朝成为罗马的一个附庸。

然而,随着犹太人的持续反抗和罗马的日益强大,罗马人最终完全控制了这个附庸的犹太王国,其被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作为犹太省而存在。

犹太-罗马战争是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期间一系列反抗罗马统治的不成功起义的统称,并最终给犹大王国的犹太人带来了灾难性的悲惨命运。

其中,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发生于公元66年至73年,这次战争以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的毁灭而告终,犹太人口急剧减少,并被剥夺了任何形式的政治自治权。

公元132年至136年间,犹太人再次爆发了巴尔科赫巴起义,这次起义引来了罗马人的残酷镇压,刚刚有所恢复的犹太人口再次锐减,在这次起义之后,犹太人被禁止居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犹太民族的人口中心逐渐转移到加利利。

而在此之前,即公元115年至117年,在罗马帝国东南省的犹太人聚居地也爆发了一场被称为基托斯战争的重大起义,这次起义也以失败告终,其直接导致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极具影响力的犹太人聚居区彻底消失。

同时,公元70年左右,随着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被毁,犹太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次事件导致了圣殿在犹太人宗教崇拜中的中心地位消失,其宗教活动开始转向以祈祷、学习“妥拉”和在犹太教堂进行公共聚会为主,而犹太教也失去了大部分的传统宗派性质,其中在第二圣殿后期蓬勃发展起来的三个主要教派中,有两个(即撒都该派和艾赛尼派)最终彻底消失,而法利赛派的信仰成为拉比犹太教的基础、礼拜和仪式基础。

拉比是犹太人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被作为老师和智者的象征,是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系统学习过“塔纳赫”、“塔木德”等犹太教经典,要么担任犹太人某个群体或犹太教教会精神领袖、要么在犹太经学院中传授犹太教教义的人。

其主要是有学问的学者,在公元二至六世纪曾作为口传律法汇编者的称呼,而拉比犹太教从古典时代晚期开始,便成为犹太教的主流。

(三)巴比伦和罗马帝国时期

犹太人的流亡早在公元70年左右第二圣殿被毁之前就已存在,并持续了数个世纪,其流亡既有被迫驱逐,也有自愿迁移的情况。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约阿钦的配给泥板”中的铭文记载了当地犹太人聚居区的历史,其中详细的列出了亚述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分配给流亡的犹大国王及其家人的粮食情况。

此外,考古发现的由二百多块泥板组成的埃尔-亚胡杜泥板(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明确记录了第一圣殿被毁后从犹大王国流亡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建立的聚居区,并提到了这些犹太流亡者的身体状况和他们在巴比伦的定居点生活时的经济状态,泥板中提到的在巴比伦流亡的犹太人的聚居中心为亚胡杜,其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犹大镇。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626年,犹太人就已在巴比伦尼亚定居并生活;同时,在埃及发现的埃勒芬蒂尼古代文献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期间来自波斯帝国的犹太驻军在其边境的两座堡垒中建立的聚居区;而根据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说法,亚历山大古城中的犹太人聚居区自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这座城市以来就已经存在。

到公元前2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犹太文献中称其为“巴比伦”)都已建立了犹太人定居点,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犹太人口进一步扩散到小亚细亚、希腊、马其顿、昔兰尼加等地,并且从公元前1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在罗马城中。

尤其是在公元一世纪时期,由于犹太王国与罗马之间的战争,导致大量犹太人被俘虏、卖为奴隶或被迫逃离受战争影响的地区,促使犹太定居点在罗马帝国、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迅速发展。

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时期,加利利地区成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犹太人生活的新中心,犹太人在这里经历了文化和人口的繁荣发展,而正是在这一时期,犹太人的两部重要的拉比文献“米什纳”和“耶路撒冷塔木德”被编撰完成。

然而,随着君士坦丁大帝统治下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犹太人开始在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受到基督教会和罗马政府的驱逐,到公元四世纪,犹太人已经失去了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大多数定居点,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被迫流亡到远离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拜占庭帝国的地方。

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最早的一些犹太人聚居区则开始先后受到帕提亚帝国和后来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统治,这里远离罗马帝国,加之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更加分散,其逐渐成为了犹太人活动的重要中心。

传说中,当地的犹太人以大卫王朝的王室后裔作为领导者,并逐渐争取到了当地犹太人聚居区的自治地位,使之成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犹太人的避难所。

当时的犹太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许多重要的犹太法学院,如尼哈德学院、普贝迪塔学院和苏拉学院,许多重要的阿莫拉伊姆都曾在这些学院中学习,而作为犹太宗教法的核心文献“巴比伦塔木德”,更是于公元三至六世纪在巴比伦编纂而成。

(四)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由于移民和定居点的增加,犹太人分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如今通常根据两个不同地区的群体来进行划分,分别为:

①北欧和东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②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非和中东的塞法迪犹太人。

这些群体都有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在文化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经历了一系列被驱逐和迫害的事件,如公元1290年犹太人被驱逐出英国、1492年被在卡斯蒂利亚王国统一西班牙时遭到伊莎贝拉女王的驱逐等。

此外,犹太人根据其祖先定居的地点又将他们分散居住在不同聚居区的居民合并为三个主要的民族分支,其分别为:

①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其祖先最初在莱茵兰和法国定居);②塞法迪犹太人(其祖先最初在伊比利亚半岛定居);③米兹拉希人(他们的祖先最初于中东和北非定居)。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口数量和影响力比较小的犹太人群体,其包括罗马尼奥特犹太人、突尼斯犹太人、也门犹太人、埃及犹太人、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布哈拉犹太人、山地犹太人等。

定居在西欧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中,出现了伊萨克·犹大和阿门塔里乌斯这样有着显赫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人,这两人尤其在法兰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但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仍然受到排挤、驱逐和迫害,如1066年发生的莱茵兰大屠杀 等事件,这导致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不得不向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迁徙。

而不同于欧洲,中世纪时期生活在中东的犹太人的聚居区得益于当时持开放包容态度的伊斯兰统治者,其获得了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巴格达、开罗和大马士革等城市,犹太人的数量大幅增加。

在巴比伦,从公元7世纪到11世纪,普贝迪塔学院和苏拉学院不仅对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起到领导作用,其甚至逐渐影响了整个犹太民族,在这两个学院的领导下,开启了犹太历史上的基奥尼时期,以及公元11世纪到15世纪的里雄尼姆时期。

实际上,当时生活在中东和北非的犹太人也并非没有经历迫害和和排挤,只是相对要宽松得多,如北非和伊比利亚的阿尔摩哈德哈里发便曾颁布强制改宗法令,这导致了迈蒙尼德等犹太人不得不大量离开,前往别处寻求庇护。

伊斯兰统治者在当时对待犹太人相对宽容的多,如在西哥特人统治时期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犹太人曾遭到严重的迫害,但到了伊斯兰统治时期,当地的犹太人聚居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涌现出了非常多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包括塞缪尔·伊本·纳格里拉、犹大·哈勒维和所罗门·伊本·盖比鲁勒等人,他们在哲学、医学和文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从12世纪至15世纪,随着伊斯兰统治者逐渐退出伊比利亚半岛,伴随着欧洲中世纪时期以天主教为中心主导的收复失地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当地的反犹太主义也开始兴起,到1392年,迫害和驱逐犹太人的活动发展到了顶峰,也是在这一年,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正式建立。

1492年,随着西班牙王国统一,收复失地运动终于完成,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君主颁布了著名的阿尔罕布拉法令,当地的犹太人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被驱逐、财产被没收。

这一政策使得大约20万犹太人被驱逐出西班牙,他们分散到了奥斯曼帝国、北非、意大利半岛、荷兰和印度等地,而仅仅几年后,葡萄牙的犹太人也遭到驱逐,除了极少数犹太人选择留下来,并假装信奉天主教(这些犹太人在后来成为秘密犹太教的成员),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犹太人基本消失。

(五)近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随着在中西欧遭受了极端迫害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大规模移民至波兰,犹太人在欧洲的分布发生很大的改变,社会、宗教环境相对宽松的波兰在当时拥有欧洲最多的犹太人口,当地的犹太人聚居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经过近四百年的自由发展,到17世纪时期其已经相当繁荣。

然而,随着1648年生活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犹太人发动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以及1655年瑞典战争期间来自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屠杀了数十万当地犹太人,波兰的犹太聚居区原本平静的发展局面结束了。

在各种迫害和当地政府的驱逐下,一些犹太人于17世纪又再次迁回西欧,其中迁入犹太人口最多的是阿姆斯特丹。

1654年,欧洲国家最后一次禁止犹太人定居的禁令被撤销,但这并不代表欧洲犹太人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宽松自由,实际上欧洲的许多城市在当时仍会私自定期对犹太人进行驱逐,生活在那里的犹太人通常还被禁止拥有土地,有时他们甚至被迫只能居住在贫民窟中。

到了18世纪,以哈斯卡拉思想运动兴起为标志,犹太人开始为争取平等对待和融入欧洲社会而掀起更广泛的运动。

18世纪末期,由于波兰的分裂和遭到瓜分,波兰的犹太人口也分别加入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普鲁士王国。

而在东方,随着奥斯曼帝国建立,其在宗教上持相对宽容的政策,这导致在欧洲遭到的驱逐和迫害的犹太人开始越来越多的向奥斯曼帝国迁徙,尤其是中东和北非的穆斯林犹太人便是在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和西法丁人的涌入的影响下形成的。

穆斯林犹太人的文化是多元的,他们主要讲犹太阿拉伯语和犹太西班牙语,新建立的聚居区以他们祖先的原籍所在地为选择,主要分布在利沃诺、巴格达、阿勒颇,或来自马格里布、马拉维姆等地。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这里是逃离迫害的犹太人的避风港,犹太人与帝国的其他臣民相比,在商业和贸易以及外交及其他高级职位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16世纪时期在米利特统治下,犹太人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最重要的标志是约瑟夫·纳西被任命为纳克索斯岛的桑贾克贝伊(即当地总督,这个职位通常只授予穆斯林)。

在雅尔穆克战役期间,被穆斯林统治的黎凡特有30多个犹太人聚居区,其中包括海法、谢赫姆、希伯伦、拉姆拉、加沙、耶路撒冷和李凡特北部。

尤其是萨法德成为犹太人的文化中心,包括“舒尔坎阿鲁克”和许多卡巴拉文献都是在那里编纂完成的,而历史上的第一台希伯来语印刷机和西亚的首次印刷也是在1577年于这座城市出现的。

了解近代欧洲犹太人中的一些特殊群体

研究现代犹太人的历史学家认为欧洲犹太人“现代化”并融入欧洲社会主流主要通过四条不同途径,其最终导致犹太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欧洲贫民窟的崩溃,总结起来这种途径是由两种犹太人主导,其分别是宫廷犹太人和马斯基尔(意为博学之人)。

①宫廷犹太人

宫廷犹太人主要指的是犹太银行家或商人,他们通常向一些基督教的欧洲贵族借钱并为他们处理财务,他们最大的倚仗是犹太法警和什塔德兰(当时欧洲犹太人聚居区中的调解人,其代表犹太人的利益,与当地统治者谈判以保障犹太人的安全)。

在当地统治者利用犹太银行家的服务进行短期贷款时,宫廷犹太人便出现了,他们把钱借给贵族,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当地贵族通常会雇佣他们作为金融家理财、供应商、外交官和贸易代表。

同时,宫廷犹太人则利用他们的家庭关系和犹太人彼此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的贵族雇佣者们提供食物、武器、弹药和贵金属等,为了方便这些宫廷犹太人的各种活动,欧洲的贵族们还会为他们提供一些社会特权,包括获得和提升贵族地位、居住在犹太人的聚居区之外等,而当某些贵族将这些犹太人留在自己的身边以为自己更好地提供更好的服务时,也会同时对他们进行保护,这部分犹太人便因此不会受到拉比的管辖。

从中世纪开始,宫廷犹太人就已经学会通过积累个人财富,来获得政治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有时他们往往也是当地犹太人聚居区中的知名人士,并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保护他们的同胞,甚至在某些时刻,他们是唯一能够与当地上流社会互动并向欧洲当地统治者提交请愿书的犹太人。

然而,宫廷犹太人在欧洲基督教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力主要依靠他们的欧洲贵族雇佣者,这导致这些犹太人的地位实际不稳定,一些贵族可以在他们需要的情况下无视来自犹太人的债务,甚至一旦这些雇主去世,他们可能会面临着被流放或处决的下场。

②马斯基尔

马斯基尔被描绘成现代犹太人的先驱,在中世纪时期他们已经融入并参与到了哈布斯堡帝国等中欧国家的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宫廷社会生活中,与世界主义的宫廷犹太人相比,现代犹太人历史学家认为马斯基尔是哈斯卡拉运动的支持者,他们也被称为“博学之人”。

马斯基尔对世俗学术的追求和他们对拉比传统的理性批判为犹太社会和文化的世俗化奠定了持久的思想基础,比较独特的例子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通过由“非常不典型的德国化犹太知识分子”领导的自觉西化过程而进入现代化。

他们主导的哈斯卡拉运动鼓励犹太人融入犹太人居住的国家的文化,催生了犹太人聚居区的改革运动和保守运动,并播下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种子,而在哈斯卡拉运动发展的同时,哈西德派犹太教也在传播,但其宣扬的世界观几乎与哈斯卡拉运动相反。

下面,我们对哈西德派犹太教群体、以及另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港口犹太人群体进行初步了解。

①哈西德派犹太教群体

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犹太人聚居区也开始出现改革,尤其是18世纪开始的哈斯卡拉运动与在欧洲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启蒙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此时的犹太人开始为摆脱欧洲的各种限制性法律歧视、融入更广泛的欧洲社会而努力。

此时,在犹太人聚居区中,世俗和科学教育被添加到学生所接受的传统宗教教育中,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广泛觉醒,这也带动了对犹太历史和希伯来语研究的复兴,这场运动也被认为给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埋下了种子。

但与此同时,哈西德犹太教派领导了一场与哈斯卡拉运动截然相反的运动,这个教派是正统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他们通过普及和内化犹太神秘主义作为犹太信仰的基本方面来获得灵性和欢乐,因此其在当代被认为是极端正统犹太教的一部分,与在其之前便出现的塔木德立陶宛-耶希瓦方法和东方塞法迪传统犹太教并列。

其由拉比以色列·巴尔·谢姆·托夫(也称以色列·本·埃利泽)在18世纪于东欧创立,其与传统犹太教中对犹太律法的遵守持相反态度,该教派的教义提倡珍视未接受过教育的普通犹太民众的真诚和隐藏在人性中的圣洁,并将这些普通犹太民众与犹太人中的学术精英平等对待。

哈西德教派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神性,并认为人们的祈祷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善举更加重要,同时,他们认为拉比的模范作用和引导性更加重要,传统犹太教中的历史神秘主义(卡巴拉主义)和注重伦理(穆萨尔)的禁欲主义、以及劝诫思想被取代,乐观、鼓励和日常生活中的热情则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犹太民粹主义的情感复兴将传统犹太教中对犹太人精英阶层神性的泛神论完全否定,其更加理想化,并试图通过对神主义进行内在维度的理智表达,这种价值观的调整试图更加重视仪式上的重要性,并降低犹太教传统中以灵感为主导的标准,如在犹太人聚居区的聚会上,该教派教徒以歌曲和讲故事来进行庆祝。

这个教派在创立之初便因其更为热情、神秘的宗教态度而迅速获得大量来自犹太底层的追随者,其也与哈斯卡拉运动一起构成了现代犹太教内部分歧的基础。

在犹太人社会发生改革变动的同时,在欧洲社会上关于犹太人可否被赋予平等权利的争论也愈发激烈,第一个进行这种讨论的欧洲国家是法国,其发生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

此时的欧洲对犹太人的期望仍然强调的是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而不是尊重和延续他们的传统,这在1789年克莱蒙-托内尔于国民议会发表的著名演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②港口犹太人

如果说马斯基尔领导的哈斯卡拉运动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着很大影响,那么,港口犹太人便是参与到欧洲大航海时代的一个重要群体。

港口犹太人是指参与欧洲航海和海洋经济的一个犹太人群体,他们在17世纪和18世纪尤其活跃,根据海伦·弗莱的说法,这部分犹太人群体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现代犹太人”,他认为港口犹太人这个群体最早是“宗教裁判所的难民”和被西班牙王国建立之初驱逐的伊比利亚犹太人群体。

这些犹太人被允许定居在欧洲的一些港口城市中,他们在阿姆斯特丹、伦敦、的里雅斯特和汉堡等港口进行各种贸易,由于与其他地区的犹太人群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在海上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欧洲的一些实行重商主义的国家、地区受到重视。

路易斯·杜宾也将港口犹太人描述为犹太商人,在相关著述中他认为这部分犹太人群体“因参与这些城市繁荣的国际海上贸易而受到重视”,而在索尔金和其他学者的说法中,将这些犹太人描述为对犹太宗教的信奉比较灵活、和“不情愿的世界主义,这与传统及开明的犹太人都格格不入”。

值得注意的是,从16世纪到18世纪,这些港口犹太主导着欧洲的巧克力和香草贸易,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巴约讷、波尔多、汉堡和里窝那是巧克力和香草出口到欧洲各地的犹太人活动中心。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历史

关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哈斯卡拉运动中对犹太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但其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犹太人中的精英接受这种想法,这与自古以来犹太人流亡的历史和大多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现状有关,甚至由于当时的主流犹太群体一直生活在欧洲,使得他们更多的想要融入欧洲社会、获得身份上的认同。

到了19世纪,解放犹太人的运动开始传遍了整个欧洲,拿破仑在当时便提出让犹太人离开他们在欧洲的聚居区,去一些有着宽容政治制度的国家寻求庇护,根据拿破仑法律的设想,犹太人应该在这些持宽容制度的地区获得与当地人平等的身份。

1871年,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当时的德意志王国成为欧洲除沙俄帝国之外最后一个废除去除犹太人制度的国家。

而实际上,尽管随后犹太人在欧洲与世俗社会的融合日益紧密,在许多国家的不同地区犹太人仍然受到当地政策的限制,尤其随着一种新的反犹主义出现,犹太人在欧洲面临着新的困境。

这种反犹主义基于种族和民族的观念产生,而非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仇恨所引发,其提出犹太人是与西欧的雅利安人不同的劣等种族,并认为他们是导致法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后,反犹主义在欧洲愈演愈烈,如历史上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审判事件等,其引发的对欧洲犹太人的各种迫害导致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意识到只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才能真正获得安全和自由。

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的犹太人开始更加积极地讨论移民到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以重建犹太政体,实现希伯来圣经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中记载的“回归锡安”这种预言,这种思想很快催生了犹太人的一系列运动。

1882年,第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定居点“里雄莱锡安”由属于发起“锡安爱好者”运动的犹太人移民建立,后来,由沙俄帝国的犹太人组织的“巴勒斯坦先驱者”运动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了许多新的定居点,但这场运动因缺乏资金支持和当时的国际政治条件不成熟而以失败结束。

1884年的卡托维茨会议和1897年举办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之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正式成立,其由西奥多·赫茨尔发起,旨在为犹太人建立国家而斗争。

在此期间,犹太人开始从世界各地(以欧洲为主)移居美国,作为一个新建立的、有着宽松政治环境的国家,犹太人群体很快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聚居区,在这里,他们基本不会受到在欧洲的种种限制,根据记载,从1890年至1924年间,超过200万犹太人抵达美国定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建立自己国家的国际政治条件成熟,当时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巴勒斯坦地区,而犹太人则通过与英国人的私下谈判,获得了在当地建立“民族之家”的承诺,这就是著名的于1917年由哈伊姆·魏茨曼签署的“贝尔福宣言”,但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损害当地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其在巴勒斯坦人看来是一场不公平和“肮脏”的政治交易行为。

1920年,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地成立,亲犹太的赫伯特·塞缪尔被任命为巴勒斯坦高级专员,在此期间,希伯来大学在耶路撒冷建立,随后开始出现了几次犹太人的大规模移民潮。

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遭到驱逐和被迫流亡的详细历史事件

1、公元前733至前732年,新亚述帝国国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洗劫了以色列北部王国,并吞并了基列(也称吉拉德,圣经中的古老名称,指的是约旦河以北的山区)的吕便、迦得和玛拿西支派的领土,这些支派的人口被俘虏并重新安置在哈布尔河地区的哈腊、哈博、哈拉和歌散。

提革拉毗列色还占领了拿弗他利领土和以法莲的雅挪亚城,并在拿弗他利地区任命了一位亚述总督。

2、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北部王国的首都撒马利亚被萨尔贡二世攻占,他把以色列人重新安置在哈腊、哈博、歌散和米底亚的城市。萨尔贡如此记录了他对该城的占领:“我观看,将撒马利亚夺取了,我将其中的居民27280人掳到(亚述)”。

一些位于北方部落的犹太人幸免于难,此外,也有一些说法认为还有部分人逃往南方的耶路撒冷。

3、公元前598年,新巴比伦帝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围攻了当时南部犹大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三个月后,这座城市被攻陷,刚刚继位的犹大王国王耶哥尼雅(推测其当时8岁或18岁)及其宫廷成员和其他知名公民(包括先知以西结)、许多工匠被驱逐到巴比伦,约雅敬的叔叔西底家被任命为傀儡国王。

4、公元前587年至前586年,西底家反抗巴比伦人的统治,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军攻入犹大王国。

公元前589年12月,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将耶路撒冷包围,围城期间,许多犹太人逃到周边的摩押、亚扪、伊东和其他国家寻求庇护。

据耶利米书记载,经过三十个月的围攻,这座城市最终陷落,巴比伦帝国的将军尼布撒拉旦被下令彻底摧毁这座古城。

随后,这座都城遭到洗劫,所罗门圣殿被毁,城市被夷为平地,大多数精英阶层的成员被迁往巴比伦并遭到囚禁, 只有极少数的人被允许留下来照料这片土地,史称“巴比伦之囚”。

5、公元前537年,随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一年前攻陷巴比伦(新巴比伦帝国灭亡),其开国国王居鲁士大帝将被囚禁在此的腓尼基人和犹太人放回国内,并允许犹大并重建耶路撒冷。

6、公元前139年,由于犹太人在罗马人中传播犹太教,其遭到指控而被驱逐出罗马城。

7、公元19年,罗马皇帝提比略将犹太人连同埃及宗教信徒一起驱逐出罗马城。

8、公元38年,在罗马帝国驻埃及总督奥鲁斯·阿维利乌斯·弗拉库斯的命令下,在亚历山大城一个聚居区中生活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埃及,原因是他们在当年发动的一次暴动。

9、公元41年至5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将犹太人驱逐出罗马。

10、公元73年,犹太人在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中失败,许多犹太人被俘虏、奴役或成为难民,流散到其他地区。

11、公元119年,犹太人在基托斯战争中败于罗马,位于塞浦路斯、昔兰尼加和亚历山大的大型犹太人聚居区被摧毁,这一事件导致黎凡特和北非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斯的记载,这次事件导致利比亚的人口数量锐减,几年后,皇帝哈德良不得不在当地建立新的殖民地。

12、公元415年,在亚力山大的基督教牧首西里尔的影响下,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亚历山大城。

13、公元418年,犹太人被驱逐出梅诺卡岛,留在岛上的犹太人则被要求改信基督教。

14、612年,西哥特国王西塞布特下令,任何拒绝让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仆人受洗超过一年的犹太人将被驱逐出境并剥夺其财产。

15、629年,在犹太人反抗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失败后,生活在加利利的所有犹太人遭到屠杀和驱逐。

16、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将巴努库莱扎和巴努瓦迪库拉这两个犹太部落从麦地那驱逐出去,其中巴努库莱扎犹太部落遭到屠杀,在海巴尔的犹太定居点被洗劫一空。

这次事件起因于公元628年早期穆斯林和生活在海巴尔的犹太人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而此次冲突源于海巴尔的犹太人密谋与来自巴努瓦迪库拉、泰马和法达克的其他犹太部落以及一个阿拉伯部落联合攻击麦地那,伊斯兰教徒在穆罕默德的号召下发动了这次战争。

17、1012年,犹太人被驱逐出美因茨(今天德国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首府)。

18、1095年至13世纪中叶,在十字军东征的浪潮下,欧洲(尤其是在莱茵兰)和中东(尤其是在耶路撒冷)的许多犹太人聚居区也被波及而遭到摧毁。

19、12世纪中叶,随着阿尔摩哈德斯的入侵,在西班牙半岛上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的犹太人遭到打击,当地犹太人先后逃往摩洛哥、埃及、巴勒斯坦,其中包括迈蒙尼德(他是一名塞法迪犹太教拉比和哲学家,是中世纪时期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托拉学者之一)。

20、1182年,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将犹太人驱逐出巴黎,并没收他们的财产。

21、13世纪,欧洲中世纪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诗人、神学家、基督教护教者、马卡略王国骑士拉蒙·卢尔呼吁驱逐所有拒绝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一些学者认为,他的作品首次全面阐述了在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文明驱逐犹太人的政策。

22、1231年,西蒙·德·蒙福特将生活在英国莱斯特的犹太人驱逐。

23、1253年7月23日(梅纳赫姆月25日),根据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命令,在法国维埃纳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24、1254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将犹太人驱逐出境。

25、1275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允许其母亲埃莉诺·德·普罗旺斯将犹太人驱逐出她的遗属土地,包括剑桥、格洛斯特、马尔伯勒、伍斯特地区。

26、1276年,上巴伐利亚公爵将犹太人驱逐出当地。

27、1287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加斯科尼。

28、1288年,犹太人被驱逐出那不勒斯,这是中世纪时期意大利南部首次对犹太人进行驱逐。

29、1289年,萨勒诺的查尔斯将犹太人驱逐出曼因州和安茹。

30、129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颁布了驱逐所有在英国生活的犹太人的法令,直到365年后的1655年,这项政策才被奥利弗·克伦威尔废除。

31、1294年6月24日(塔穆兹月4日),瑞士伯尔尼的犹太人被驱逐,随后这次的驱逐令被撤销,但当地犹太人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才能被允许继续在当地生活。

32、1306年,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再次将犹太人驱逐出法国。

33、1322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将犹太人驱逐出境。

34、1359年,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下令驱逐法国境内的犹太人。

35、13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再次颁布驱逐犹太人的法令。

36、1360年,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将犹太人驱逐出境。

37、1392年,犹太人被驱逐出瑞士伯尔尼,尽管在1408年至1427年间,犹太人再次被允许居住于这座城市,但此时在伯尔尼出现的犹太人只是过路者,且主要从事医生和牲畜贩子的职业。

38、1420年至1421年,奥地利公爵阿尔伯特五世公爵下令抓捕在奥地利的所有犹太人,并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犹太人中的一部分皈依基督教,另一部分则被迫离开当地。

39、1421年,奥地利公国再次发布法令逮捕和驱逐犹太人,并禁止犹太人进入首都维也纳。

40、1442年,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上巴伐利亚。

41、1478年,犹太人被驱逐出帕绍。

42、1491年,居住在拉文纳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当地的犹太人教堂被焚毁。

43、1492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共同颁布了“阿尔罕布拉法令”,这是一项关于驱逐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约生活有20万犹太人)、西西里岛(根据1493年的统计,当地约有3.7万犹太人)犹太人的总法令。

44、1495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占领那不勒斯王国,其在当地展开对犹太人的驱逐,许多来自西班牙王国的犹太难民遭到驱逐和迫害。

45、1496年,犹太人被驱逐出葡萄牙,同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颁布法令,驱逐居住在施蒂利亚和维也纳新城的所有犹太人。

46、1498年,居住在纳瓦拉的犹太人被驱逐。

47、1499年,生活在纽伦堡的犹太人遭到驱逐。

48、1510年,犹太人被驱逐出那不勒斯。

49、1515年,犹太人被驱逐出杜布罗夫尼克,只有犹太人中的医生和在当地短期停留的犹太商人未被驱逐。

50、1519年,雷根斯堡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51、1526年,在匈牙利王国被奥斯曼帝国击败后,生活在普雷斯堡(布拉迪斯拉发)的犹太人遭到驱逐。

52、1551年,巴伐利亚公国对生活在其境内的所有犹太人进行驱逐,直到17世纪末,来自维也纳的犹太难民在苏尔茨巴赫建立了一个小的犹太人定居点,当地才再次出现定居在此的犹太人。

53、1569年,教皇庇护五世将犹太人驱逐出教皇国,但安科纳和罗马不包括在内。

54、1593年,教皇克莱门特八世对除罗马、阿维尼翁和安科纳以外的所有生活在教皇国的犹太人进行驱逐。

同时,美第奇家族邀请被驱逐的犹太人定居在托斯卡纳的主要港口里窝那,并给予其充分的宗教自由和公民权利,条件是借助这些犹太人在商业贸易上的便利,帮助美第奇家族将该地区发展成地中海上的一个新的商业中心。

55、1597年,九百名生活在米兰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当地。

56、1614年8月23日,以面包师文森特·菲特·米尔希为首,在法兰克福发动反犹太人的起义(史称费特米尔希起义),当地的犹太人定居区遭到洗劫,随后,神圣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逐出这座城市。

据记载,这次起义的起因是当地犹太人与该市的富商联合贵族主导的市议会垄断了当地的市场,并影响了行会,从而引发当地市民的不满,最终,到当年十一月,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黑森-卡塞尔伯爵和美因茨大主教的干预下,起义被镇压,但当地的约1380名犹太人也遭到驱逐。

57、1654年,荷兰在巴西的殖民地累西腓被葡萄牙人占领,在当地生活的犹太人为逃避葡萄牙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而逃至新阿姆斯特丹(纽约),成为第一批逃往北美的犹太人。

58、1669年至167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将犹太人驱逐出维也纳,并禁止犹太人在奥地利公国的世袭土地上定居。

当地的犹太人聚居区被重新命名为利奥波德城,以纪念这位皇帝将被驱逐的犹太人的房屋和土地赠予信奉天主教当地人的行为。

59、1679年至1680年,生活在也门各地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城镇和村庄,并被流放到沙漠地区,这次事件在历史上也被称为“莫扎流放”事件。

60、1683年,根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的“黑色法典”的规定,在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加勒比殖民地生活的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61、1701年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奥地利裔犹太人被驱逐出巴伐利亚,但有少部分犹太人获得了在慕尼黑居住的权利。

62、1744年至1790年代,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也称腓特烈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和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玛丽亚·特蕾莎(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波西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曼图亚、米兰、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奥属尼德兰和帕尔马)纷纷开始进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种改革也使大批在德意志和奥地利生活贫困的犹太人被迫迁往东欧及中东等地。

63、1791年,俄罗斯帝国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对生活在国内的犹太人指定专门的聚居区域,并强制将分散在各地的犹太人迁往本国西部地区,到19世纪末,已经有超过四百万犹太人生活在这些被指定的定居区中。

64、1862年,尤利西斯·S·格兰特根据“第11号将军令”,对居住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肯塔基州的犹太人进行驱逐。

65、1880年至1910年代,俄罗斯帝国爆发反犹运动,这导致约250万犹太人离开东欧,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迁往了美国。

66、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将雅法地区的犹太人驱逐出境。

以上便是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历史上遭到驱逐和流亡的详细事件,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战结束后、二战爆发之前犹太人在欧洲的现状。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始于1933年,其最初对犹太人的企业进行抵制,并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首次激化,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便在此时埋下了种子。

1938年的埃维昂会议、1943年的百慕大会议等都未能有效的解决生活在欧洲的犹太难民问题,犹太人在欧洲大陆的困境更加明显,当时有少数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难民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但英国对犹太人的态度也并不积极。

1939年,纳粹德国专门设立了一个特别机构来协调驱逐犹太人的行动,这个机构最初被命名为波兰人和犹太人安置特别参谋部,很快其又更名为波兰人和犹太人安置办公室,并最终更名为中央安置局。

小编感言

人类文明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以及近现代的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不同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风俗。

但人类文明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又常常伴随着争端、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产生交流,并相互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和平是短暂的,因此人类的战争史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而因为战争,历史上消失于岁月长河中的文明不计其数,同时也诞生了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和帝国,如华夏文明、古罗马文明、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

犹太民族便起源于古代阿拉伯半岛上的迦南游牧部落联盟,其属于闪米特人的一个分支,以希伯来语为原始语言,最初的犹太人奉亚伯拉罕为祖先,而他也是西伯来人、阿拉伯人、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的共同祖先。

与历史上其他民族的发展相似,犹太人最初的十二支脉之间也有着争端、战争和分裂,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是短暂的以色列联合王国统治阶段,随着内部矛盾导致的分裂,以及亚述人的入侵,犹太人开始长期处于战争、流亡和被驱逐之中,在此过程中,犹太人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纵观犹太人流亡的历史,其主要遭受到来自古代亚述、巴比伦帝国,和古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或天主教)王国的驱逐和迫害,其中,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信奉基督教的王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最为突出,这种对犹太人的驱逐和迫害主要是由不同的宗教信仰冲突引起。

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分裂发展起来的,但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迫害最为严重,相反,伊斯兰教却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因其包容性和对待不同宗教信仰的温和态度而对犹太人的迫害寥寥。

到了近代历史时期,虽然欧洲各国相继废除了对犹太人的驱逐政策,但地方上对犹太教徒的排挤和迫害仍然持续存在,并且随着“反犹运动”的兴起,主要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的处境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发困难,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接纳了大量被驱逐的犹太人。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犹太人在中世纪乃至近代历史上的苦难,主要来自于欧洲各个地区、王国,这与他们长期在欧洲分散定居的情况也有一定关系。

几千年以来流亡、被迫害的经历迫使犹太人放弃想要融入欧洲社会的想法,他们开始寻求建立自己的国家,历史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随之出现,但此时的犹太人已经融入了许多其他单纯信仰犹太教的非犹太人亲缘关系的犹太教徒,这也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等欧洲列强的推动下,基于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犹太人被允许在巴勒斯坦重建国家,但当时这个犹太政权只是作为英国人在中东地区的代理人而存在。

二战以后,犹太人在中东建立国家的行动便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但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巴勒斯坦人乃至中东的伊斯兰国家都无法接受这种损害他们利益的行为,虽然历史上的犹太民族起源于这里,但两千年的流亡使他们早已失去了在当地的生存根基。

时代变换,在巴勒斯坦地区生活的原住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犹太人的建国行动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对巴勒斯坦人的利益伤害基础上,这种矛盾随着1948年以色列建国而彻底爆发。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

参考资料:

Umberto Cassuto, Elia Samuele Artom (1981). The Books of Kings and Chronicles modern view.

Finkelstein, Israel; Silberman, Neil Asher (2002) The Bible Unearthed : Archaeology's New Vision of Ancient Israel and the Origin of Its Sacred Texts, Simon & Schuster.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iblical World, ed. by Michael D Coogan.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g 350.

Knight, Doug and Amy-Jill Levine (2011). The Meaning of the Bible. New York City: HarperOne. p. 31.

Coogan, Michael (2009).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Goodman, Martin (2006). Judaism in the Roman World: Collected Essays. Hotei Publishing. p. 207.

Williams, Margaret H. (2013). Jews in a Graeco-Roman Environment. Mohr Siebeck. p. 63.

Suetonius, The Life of Tiberius, Chapter 36. 1913. University of Chicago. Retrieved July 14, 2019.

Bradbury, Scott (1996). severus of minorca:letter of the conversion of the jew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54.

Jeff Reznik (February 28, 1992). "Time Capsule: Jewish Expulsion". The Jewish Press. p. M11.

Patai, Raphael (1996). The Jews of Hungary: History, Culture, Psycholog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ampel, Benjamin R. (1986). "The Last Jews on Iberian Soil: Navarrese Jewry, 1479–1498".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53: 49–69.

Birnbaum, Marianna D. (2003). The Long Journey of Gracia Mendes.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p. 68.

Silber, Michael K. "Bratislava". YIVO Encyclopedia. Retrieved 21 May 2020.

John Y Simon (1979). The Papers of Ulysses S. Grant, Volume 7: December 9, 1862 – March 31, 1863. SIU Press. p. 56.

Wardzyńska, Maria (2017). Wysiedlenia ludności polskiej z okupowanych ziem polskich włączonych do III Rzeszy w latach 1939-1945 (in Polish).

Roth, Cecil (1969). The history of the Jews of Italy. [Westmead, Eng.]: [Gregg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pp. 540–549.

Kendal, Elizabeth Natalie (2016-06-08). After Saturday Comes Sunday: Understanding the Christian Crisis in the Middle East.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Mark Azbel and Grace Pierce Forbes. Refusenik, Trapped in the Soviet Union. Houghton Mifflin, 1981.

Aschheim, Steven E. (1982). Brothers and strangers: the east European Jew in German and German Jewish consciousness, 1800-1923.

Sheila Delany, ed. (2002), Chaucer and the Jews, Routledge.

Hillaby, Joe; Hillaby, Caroline (2013). The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edieval Anglo-Jewish Histor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Huscroft, Richard (2006). Expulsion: England's Jewish solution. Stroud: Tempus.

Mundill, Robin R. (2002), England's Jewish S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on, Henry (1960). English Jewry under Angevin Kings. London: Methuen.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