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成“24小时护工”:困在屎、尿里,撕开了4400万人的伤疤

青琰纪录 2024-10-21 17:48:18

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事业有成,备受尊重。

然而,如今的他却成为了“24小时护工”,每日与屎、尿打交道,可谓备受煎熬。

而他的情况,并非个例。

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有4400万个家庭正在经历类似的困境。

那么,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从象牙塔到“女佣”

2023年的秋天,胡泳的父亲离世,享年96岁。

临终之前,父亲拉着母亲的手,感谢她这一生的相伴。

然而,此时的母亲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根本不明白父亲在说什么。

父亲去世之后,照顾母亲便成为了胡泳的生活重心,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北大教授,开始了他的“女佣”生涯。

其实,胡泳也曾想过,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在母亲的病症还没有那么严重的时候,他们就商量过这个问题。

然而,当时的母亲一口拒绝了这个提议,她不愿意去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地方。

此后,胡泳又想出了另一个主意,为母亲请一位保姆。

不过,母亲却对这位保姆充满了警惕心,她像小孩子哭着要妈妈一样,有点什么事儿就哭喊着要找胡泳。

无奈之下,胡泳只好事事亲力亲为。

从此,他的生活被彻底颠覆,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抗争。

屎尿与泪水:24小时照护的残酷现实

胡泳的日常,远比人们想象的要艰难百倍。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时,胡泳已经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地走进母亲的房间,检查她是睡着还是醒着。

有时,他会发现母亲的被子被踢到了地上,或者她以一个奇怪的姿势蜷缩在床角。

这种情况下,胡泳就要小心翼翼地帮母亲调整姿势,生怕惊醒她。

早餐时间总是充满挑战。

为了确保母亲能够安全吞咽,胡泳需要将食物处理得极其细腻。

喂食的过程中,他总是耐心地,一勺一勺地喂食,时不时轻声鼓励:“妈,再吃一口,好吗?”

他的目光片刻不离母亲,生怕她会被食物呛到。

有时,一顿饭能持续一个多小时,却只吃进去寥寥几口。

还有一些时候,母亲则会突然变得固执,紧闭双唇拒绝进食。

这时,胡泳只能暂时放下碗筷,轻轻按摩母亲的手,希望能让她放松下来。

然而,最让胡泳感到头疼的是处理母亲的排泄问题。

阿尔茨海默症让母亲失去了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常常不分时间地点就会失禁。

胡泳不得不时刻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

有一次,胡泳刚刚处理完母亲的排泄物,转身的功夫,母亲又将尿液洒满了整个客厅。

看着满地狼藉,胡泳也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

更令胡泳感到崩溃的是,母亲常常将排泄物当成“玩具”,稍微不注意,她便会抹得到处都是。

事后的清理工作则非常麻烦,胡泳常常感到心力交瘁。

夜晚本该是休息的时刻,却成了胡泳最煎熬的时光。

母亲的生物钟完全紊乱,经常在深夜突然醒来,到处走动。

有一次,胡泳被一阵响动惊醒,他冲进母亲的房间,发现她正在撕扯卫生纸,满屋子都是碎纸屑。

那一刻,胡泳再也无法压制自己的情绪,他忍不住冲母亲发火:

“你到底在干什么?你知道我照顾你有多累吗?”

然而,母亲却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她说:“谁让你照顾我了?”

这句话让胡泳感到深深的无力。

从此,他学会了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因为他深知,发脾气是徒劳的。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胡泳不得不对家里进行了一系列改造。

他移除了所有尖锐的物品,将药品和清洁剂都锁了起来。

每天晚上,他都要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电器是否关闭。

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让他常常彻夜难眠。

心灵的重负:一个儿子的挣扎与坚守

照顾母亲的过程中,胡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煎熬。

作为一名学者,他深知自己的学术生涯正在受到严重影响,课题延期、论文搁置、会议缺席,这些都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每当夜深人静,胡泳独自坐在书桌前,望着堆积如山的未完成稿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

那些曾经信手拈来的学术思想,如今却变得支离破碎。

他试图在母亲短暂入睡的间隙里抓紧时间工作,却总是被突如其来的呼唤声打断思路。

有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幻想,如果没有这份沉重的责任,自己的事业会如何发展。

然而,每当这种念头浮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强烈的愧疚感。

他责备自己怎能有如此自私的想法,照顾母亲不正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吗?

可是,长期的高强度照护还是让他感到身心俱疲。

有时候,胡泳会在朋友圈里写一些“照护琐拾”,然而,他又觉得自己的这种做法十分“虚伪”。

因为凡是写出来的东西,都经过了他的“美化”,发布出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面对未来,胡泳充满了迷茫。

母亲的病情会如何发展?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这些问题如同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不过好在,胡泳还有兄弟姐妹,他们会轮流来家里帮忙,让他能够稍作休息。

然而,胡泳的故事,只是中国数百万家庭的缩影。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我国约有4440万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而照顾这样的一位老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副重担,都落在了他们家人的肩上。

很多人表示,他们每天光是照顾老人,就要花费9个小时的时间,完全做不了其他的事情。

而这样的生活,总是会持续好几年,有些家庭则会持续长达十年以上。

这对于老人自身,和他们的家人,都是一种煎熬。

在这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胡泳。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像胡泳这样的照护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社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日间照料、喘息服务等支持。

国家也应该加大投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尊重老人,关爱照护者,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为每一位老人、每一个家庭创造一个更有温度的晚年生活。

结语

胡泳的故事,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艰辛与坚守。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照护马拉松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每一个温馨的瞬间,都成为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让我们携手同心,为每一位老人和照护者编织一张温暖的社会网络,让晚年生活不再孤单,让照护之路不再孤独。因为,今天的他们,就是明天的我们。

【参考文献】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4-22——《北大教授感慨照顾失能母亲引共鸣,普通家庭照护老人有多难》

河北新闻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