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五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3-29 15:25:11

古代书法批评的思想渊源-----《周易》学说

当我们深入探索书法艺术时,最为核心的问题莫过于理解何为“优美”的基准。在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理论框架中,人们往往基于某种背景或立场来界定书法的优劣。这一隐含的立场,在决定书法好坏的标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古人在阐述自己的书法观点时,并不直接揭示这一立场,而是巧妙地融入其文字之中。这个潜在的立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哲学,这两种长期塑造中国人价值观的哲学流派。当谈及书法艺术的最高价值时,这两大哲学流派的价值观常常是书法理论家最后的支撑。

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分支,书法理论的形成相对较晚。横线注解:(书法理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分支,的确是相对较晚形成的。在古代,书法并没有像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那样被赋予专门的理论体系。尽管古代书法家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但书法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还相对较为薄弱。直到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理论才逐渐得到系统总结和深化,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这些书法理论著作包括对书法字体、笔法、结构、审美标准等方面的探讨,为后来的书法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书法理论的形成相对较晚,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在其诞生之前,许多反映中国人独特审美观念的哲学思想已经基本定型,这些思想主要源自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尽管这些哲学思想并未直接触及书法理论的核心问题,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们为后来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基本框架。事实上,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书法理论,还广泛渗透于中国其他艺术领域的理论之中。当后世的书法理论家探讨书法之美时,他们的论述中或多或少都带有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子。在本文的绪论部分,我们将对这些哲学思想进行简要介绍,以揭示它们对书法理论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书法理论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儒家经典、道家学说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理论——禅宗。这些哲学流派在塑造书法批评的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滋养。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朝代对儒家经典的崇尚都有所不同。其中,对书法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周易》及孔子的学说。

《周易》这部典籍,汇集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它与书法批评的关联,源于其中关于“象”与“意”的理解。按照《易传》的阐述,我们的先贤从自然与社会现象中汲取经验,用独特的符号来概括这些经验,并赋予其主观的意识。这些符号,我们称之为“象”,而它们所承载的人们的主观意识,我们称之为“意”。在《易传》中,“象”更多地指的是“卦象”,一种用以揭示和描述人们对世界理解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易传》并不完全认同语言文字作为唯一的表意手段。在《易传·系辞上》中,孔子曾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横线注解:(这句话是孔子的名言,表达了文字的局限性和言语的不足,强调了圣人通过建立形象或者塑造形象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文字和言语虽然是沟通和表达的工具,但有时候却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人的思想和情感。圣人或者智者通过立象的方式,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形象具体化,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受。这种通过形象来表达深层意义的方式,使得信息传达更加直观、深刻和生动。圣人立象以尽意,正是一种用心灵和智慧创造出的符号语言,能够超越文字和言语的局限,传达更为丰富、富有启发性的意义。)

这意味着,言语(包括文字)并不能完全传达人的思想,因此,“卦象”成为了一种补充和完善的手段。在书法中,文字形体往往被视为抽象的符号,这与“卦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书法批评在解析书法形象(如文字构造、姿态)和表达意味时,经常借鉴《易传》中的“象”与“意”的概念。

在书法中,“象”代表了形质,而“意”则代表了精神。横线注解:(在书法艺术中,“象”和“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其中,“象”代表了书法作品的形质,即书写的字形结构、笔画线条、布局等外在表现形式。良好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线条可以使书法作品看起来工整美观,具有视觉上的享受。而“意”则代表了书法作品背后所表达的内在意境和情感,是书法艺术中更深层次的表现。通过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观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内在境界,从而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更深层次内涵。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既要注重书写的规范和字体的美观,也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在意境的表现,使作品在“象”与“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就像“卦象”一样,具有高度概括自然和社会的功能。而其所表达的意味,往往超越了言语的界限,成为了审美经验与感受的载体。

《周易》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也为书法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古代中国人民将天地之间的事物划分为阴、阳两个系统,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系统衍生出了中国人对书法美的两个基本范畴:阳刚与阴柔之美。同时,书法形式规范中的许多关系,如章法、结构的虚实,笔画的阴阳、向背等,也都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这一原则的总体要求是在矛盾中达到整体上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深邃智慧。(全文216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3月22日星期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