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宣称“全程代办”,职称评审没有捷径可走|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10-21 21:20:35

杜绝不正当行为,确保职称申报和评审的严肃性。 ▲所谓的“全程代评代办”不靠谱。图/IC photo 文 | 苏士仪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的职称代办机构。

记者打开多家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搜索“职称”发现大量的代办机构信息。“不过包退、各学历均可,中级职称证8000元”“正规渠道、走捷径拿正高,事业单位勿扰”“代评快至两个月,分阶段付款,全程协议保障”……

这些机构声称,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和申报信息,即可帮助整理材料、提交申报。对此,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指出,“所谓的‘全程代评’‘全程代办’是弄虚作假,更不用说‘花钱保过’,显然违背职称评审相关规定。”

职称申报和评审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此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人社部前不久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也明确,申报人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一旦涉嫌在职称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假他人之手,妄图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获得职称,显然不符合相应的规定。而从近年来相关部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举措看,通过此类方式所获得的职称,也终有“东窗事发”的一日。

从媒体的报道看,在此类事件中,那些所谓的代办机构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前,相关案例曾屡见报端。《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就指出,职称代评代办诈骗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生意链”。

报道显示,不少人与那些所谓的代办公司签订职称代评合同后,迟迟没有收到自己的证书,最后发现,那些公司已人去楼空。而申报人最终不仅职称没评上,还被骗了钱。

近年来,尽管有关监管部门的防骗提醒和专项治理持续不断,但仍有一些人因想“走捷径”,最后成了被坑骗的对象。据四川在线10月16日报道,近日,成都公安侦破的一起案件就显示,有职称代评诈骗团伙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6000余人被骗。

该案涉案金额之大,涉案人数之多,令人咋舌。可见,所谓的职称申报和评审“全程代评代办”虽然不靠谱,但却相当普遍。

就此去看,在提醒相关个体依法依规参与职称申报评审之余,对那些所谓的代办机构,相关方面显然要严厉打击。在这个过程中,人社部门和相关的执法机关要以针对性举措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优化常态化监管方式。尤其是针对评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内外部漏洞,要及时查漏补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平台也该履行好自身的责任,把好相应的关卡。在过往案例中,有不少人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进而寻找“客户”;一些“被骗者”也通过搜索引擎等寻找代办渠道。

一些报道也显示,在社交平台上,有一些账号发布视频,宣称可以免费指导职称评审。记者注意到,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中,不乏“保过,有意私聊”“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的“营销推介”。

类似的信息充斥于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之中,因此,平台主动履责,搜索引擎把好相应的审核关卡,是很重要的一环。不能再出现“搜索职称评审关键词,出现一大批代办机构信息”的现象了。

总而言之,杜绝不正当行为,确保职称申报和评审的严肃性,关乎其过程和结果是否公正。因此,像“全程代评代办”这种乱象理应尽早予以打击,保障职称申报评审依法有序进行。而这,则需要个人、平台和监管同步发力。

撰稿 / 苏士仪 (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