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在河流边长大的人,没有人不喜欢流动的感觉。
河流的风景是流动不息的,河水时而青碧,时而湛蓝,时而黄浊,夕阳西下时刻,则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河水的颜色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飞溅着洁白的浪花,九曲十八折地从大峡谷中流来又一泻千里地流向大海。早晨,万物都在阳光中显出它们本来的面貌。河水在光斑中流动,这是一种不间歇的流动,当黑夜暂时覆盖它时,仍能听到河水清晰的流声,预备着迎接晨光的再次显现。春季野花夹岸,绿草茵茵,一派春光烂漫中,逶迤而过的河水有说不尽的妩媚。秋季河水共长天一色,来水淑玉,去波弄珠,五色斑斓的丛林夹峙两岸,五彩的树林、灌木丛、河滩上金色的草滩农田、水中嬉戏的水鸟,编织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
只要曾无数次站在江岸,凭水而立,默默地看江河奔流向海,那鲜活的、流动的自然风景,就是一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育,那种自然的教育将沁入灵魂,从此潺潺、滔滔、汨汨、淙淙,奔流在一个人的血脉之中。
我觉得流动的感觉,就像是春天的感觉,苏醒的,萌动的,探头探脑的,一种深情款款却又不是凝固而是自由奔涌的旺盛生机,柔情像羽毛一样在四周飞舞。流动永远不是达成了完美自洽。相反,有缺憾、有渴望,才有流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就像大自然与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东西一样。如果没有了流动,这世界不过是一潭死水。
想起海明威对巴黎的描绘:“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这是海明威对年轻时在巴黎居住的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圣节”也有翻译作“盛宴”的,无论是哪一个,我喜欢海明威在前面使用“流动的”这个形容词。他的行文那么流畅,也许这与英文容易形成长句的特点有关,但读着读着就会觉得是一个饱含炽烈情感的人在一口气不停地演说,而他流泻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攫取了你的心。二战以前的巴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艺术之都,在塞纳河畔,巴黎的左岸,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作家。这些狂放不羁的才子们总能在那里的咖啡馆找到慰藉和娱乐。巴黎的精神,正在于这种盛大的、色彩斑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流动”。
由此我知,一座城市的精神,应该是“流动”而非静止,应该是动态而非静态。当你企图用一束词组、一句标语提炼城市的精神,哪怕是最精深、最包容的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终归有限,流动的城市精神,如流水不腐,流向无限的未来。以有限约束无限,不是归于徒劳,就是破坏了可贵的无限性,将城市的未来限制于封闭的胡同。
生命的真正状态,就是一种自然、流动、变化甚至是多变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情爱的流动,都是证明我们不是工具,我们是活生生的人。生命就是代谢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正是生命的本质。无论组成生命的分子是什么,都无法跳出流动的原则。时间的流动中带来了生命千姿百态的不确定性。
其实,我们已经来到了流动社会,流动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正是流动才促进了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在流动社会里生存,第一条规则就是要学会应对变化。灵活性、适应性和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是流动社会珍视的价值。停滞不前则会被淘汰。如今,曾经束缚于固定的人地关系之上的巨量人口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流动,他们不再附着和附属于土地、户籍、单位等要素和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便是这种巨大流动性不断冲破旧的枷锁,使“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过程。
我也是这社会流动中的一员,与其他人同在这条巨大河流的行色匆匆中,这条巨流河由我自己和我的亲友以及我所见过的每一个人所构成,因为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所有的波浪和整个的河水都在渴望之中奔向目标,奔向许许多多的目标……河水化为蒸汽上升,变成雨露下降。变作流泉,化作小溪,成为江河,重新再变,再度流动……在这流动中,从社会个体到社会群体,从生活空间、社会身份到职业归属、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你听到时代巨流河的水声了吗?生生不息的那条河的水声啊——苦与乐的声音,善与恶的声音,哭与笑的声音,成千累万的声音,数以亿计的声音。
看清那个流动状态的自己,保持人生美丽的流动吧!时间永久地自我更新,它不惧空间羁绊,再造想像的疆域与视野的宽度,永恒地指向未来。在时间的流动中,我们始终在迈向生活永不停滞的旅途,翻山越岭去往远方,不断与过去告别,每日每天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