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的复国密码究竟是什么?别不信!他还真是拿了别人的原始股

采蓝说历史 2024-07-14 14:42:45

历史上,北魏皇权打掉崔浩集团的导火索事件,史称“国史之狱”。事情的始末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本文就不再复述了。

“国史之狱”对史学界的伤害是天花板级别的。因为北魏皇室那种因为看不得自家脏心烂肺的黑料,便以玩不起的态度搞高压管制、血腥清洗,把史学界那一方净土污染得难以恢复了。自北魏以降,正史的可信度下降一个甚至几个档次,源头就在这。

尤其是北魏史料本身,几乎全都只能作为参考资料,所有重大事件都要根据同时代的其他史料进行比对之后,你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因为北魏皇室修史,净拣好的说了,原本就应该天然存在的脏乱差都被抹去了,这显得极其不真实。

那么,崔浩是因为修史的时候,把北魏先祖哪些陈年往事不加掩盖地写了出来,最后招致鲜卑贵族恼羞成怒地要他置于死地呢?所以,大家要记住,与人交往和相处,揭人伤疤是大忌。尤其是那些当权者和胜利者,谁要是把他早年起家的那些不光彩的历史公之于众了,绝对对你恨之入骨,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摆在哪里,对所谓的体面和光彩尤其在意。

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恚,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

崔浩揭北魏皇室的伤疤,其实就是北魏先祖拓跋珪复国一事。那崔浩究竟又是写出了什么样的真相让北魏皇室忍无可忍呢?

崔浩当初是怎么写的已经无从考证了,毕竟那些稿件都被毁尸灭迹了。咱们只能先来看看皇家特供的《魏书》是怎么写的,然后再通过其他史料的比对,来进行事理上的推断破案。

《魏书》记载,公元371年七月七,北魏太祖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然后就是拓跋珪身上一大堆与众不同、天生异象。

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目有光曜,广颡大耳,众咸异之

时间一下跳到五年后,也就是376年,拓跋珪六岁时,代国被前秦打崩了。拓跋珪的爷爷拓跋什翼犍死了,苻坚原本打算把拓跋珪抓到长安去,但因燕凤的劝阻而幸免。

年六岁,昭成崩。苻坚遣将内侮,将迁帝于长安,既而获免——《燕凤传》

然后,苻坚命刘库仁和刘卫辰瓜分了代国,拓跋珪随后去了刘库仁的独孤部生活。

坚军既还,国众离散。坚使刘库仁、刘卫辰分摄国事。南部大人长孙嵩及元他等,尽将故民南依库仁,帝于是转幸独孤部

拓跋珪再次露面时已经是385年八月了,这个时候淝水之战已经结束一年半了,苻坚也被姚苌给抓了。独孤部内部发生了争权动乱,拓跋珪被牵扯进去了,惊险逃到了贺兰部。

九年,库仁子显杀眷而代之,乃将谋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众中,帝乃驰还。是时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帝乃阴结旧臣长孙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贺兰部

再到386年正月,从独孤部逃出去还没几个月的拓跋珪在16岁的年龄阶段复国成功,登上了祖传的代王之位。

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

上述便是北魏皇室呈现给大家的“先祖创业”全过程,通篇看下来神奇得就跟神话故事一样,不仅仅是考验读者的智商,简直就是侮辱读者的智商。但没办法,死心眼搞实录的崔浩被一群人当街滋尿,你们其他人还想咋滴?我们想怎么写,你们就怎么看,不要要求太高。

但是,凡有动作,皆有痕迹。很多事情,你是藏不住的。真相,总会在一群又一群的努力和坚持下,逐渐回归大众视线的。

那么,拓跋珪复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一切从代国灭国说起吧!

376年冬,前秦三十万大军压境,拓跋珪的爷爷拓跋什翼犍连战连败,再加上自己身体当时本就不好,于是率领国人到阴山之北去避难去了。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前些年被拓跋部征服的高车各部全反叛了,逼得刚刚北上的拓跋什翼犍又只能再次往漠南转移,最后在前秦退军后重新回到云中郡。

帝时不豫,群臣莫可任者,乃率国人避于阴山之北。高车杂种尽叛,四面寇钞,不得刍牧。复度漠南。坚军稍退,乃还

不久后,拓跋什翼犍又因为立储的问题被其子拓跋寔君杀害,其余的儿子也一个没跑掉。

时秦兵尚在君子津,诸子每夜执兵警卫。斤因说什翼犍之庶长子君曰:“王将立慕容妃之子,欲先杀汝,故顷来诸子每夜戎服,以兵绕庐帐,伺便将发耳。”君信之,遂杀诸弟,并弑什翼犍

然后,并未走远的前秦军,听说代国发生了内乱,将军李柔和张蚝又立马杀了一个回马枪,正式消灭了代国。

随后苻坚对代国进行了肢解管理,各部安插钦差大臣就行看官,采用三丁取一、五丁取二的方式定期抽调青壮劳力,令各部首领每年年终都要到长安接受组织考察,出入行踪都要及时跟组织报备。

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税租。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

上述这些,是《魏书》和《资治通鉴》的主流说法,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出在拓跋什翼犍的结局上,在《晋书.苻坚传》中,拓跋什翼犍不是被他儿子拓跋寔君政变杀害的,而是被拓跋珪绑着投降前秦的。投降地点也不是云中郡,而是在阴山。拓跋珪也由拓跋什翼犍的孙子变成其儿子。

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

随后,苻坚觉得拓跋什翼犍太粗鄙了,侮辱性极强把他送到长安太学上礼仪培训班去了。而拓跋珪背叛父亲和国家,实属不孝,苻坚更是直接将他流放到了蜀地。

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太学习礼。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上述两个版本,《魏书》波澜不惊,《晋书》则如惊天骇浪,既有孙子儿子傻傻分不清楚的伦理大瓜,也有叛父卖国的黑料,那么到底哪个版本更加可信一点呢?

不急,咱们可以先看看其他史料是什么意见。其实《宋书.索虏传》和《南齐书.魏虏传》都是支持《晋书》的,拓跋什翼健和拓跋珪是父子关系,拓跋什翼犍没有被杀而是被抓。

卢孙什翼鞬勇壮,众复附之,号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据阴山,众数十万。其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鞬死,子开字涉珪代立

但人家《南齐书》还曝光了一个更大的瓜,拓跋珪复国并不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而是靠他舅舅慕容垂的安排。

猗卢孙什翼犍,字郁律旃,后还阴山为单于,领匈奴诸部。太元元年,苻坚遣伪并州刺史苻洛伐犍,破龙庭,禽犍还长安,为立宅,教犍书学。分其部党居云中等四郡,诸部主帅岁终入朝,并得见犍,差税诸部以给之。坚败,子圭,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据中山,还领其部,后稍强盛

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堪入目了,不光有儿子还是孙子的伦理混乱、还有叛父叛国的大逆不道、更有国家元首原来是敌国俘虏、最后连复国的原始股都不是自己的了。

也正是因为梳理明白《魏书》想要掩盖哪些东西,我们才能真正确定谁真谁伪。综上所述,《魏书》的说法基本上是被加工过度的。因为其他史书没有造假动机,只有它有,它要维护他们北魏开国皇帝的光辉形象,而不能让世人知道他们的太祖是一个叛父卖国、一心苟活的混不吝。

当然,在《晋书》等版本中,也还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跟大家交代一下的。

第一个问题,拓跋珪不一直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吗?咋就在上述史书之中清一色变成了拓跋什翼犍的儿子了呢?其实拓跋珪是他爹的遗腹子,也就是他爹死了之后,他才出生的。他爹死了之后,他爷爷拓跋什翼犍把他妈给推倒了,后面就生下了他。这个其实有点像三国时期曹叡的身世问题,一言难尽,但他们家乱伦肯定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草原民族在这方面确实不太讲究,比如拓跋珪后面看上他亲姨了,他妈不准他下手,他还是不管不顾地弄死了他姨父,然后把他姨给推倒了。

第二个问题,代国灭亡那一年,拓跋珪年仅5岁,他是怎么抓他爹或者他爷爷拓跋什翼犍的呢?众所周知,小孩是没有民事能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小孩没有民事能力,但小孩的监护人有呀!拓跋珪抓拓跋什翼犍投降前秦,其实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母亲贺兰氏代为操盘的。贺兰氏这个女人不简单,她爹贺野干是代国东部大人,贺兰部权势非常大,是代国的重要政治组成部分,当年拓跋什翼犍的哥哥拓跋翳槐就是其舅贺兰蔼头拥立的。代国生死存亡之际,拓跋什翼犍要跟前秦鱼死网破,并不符合代国其他股东的利益。贺兰氏随后以儿子的名义和娘家的撑腰,代表拓跋诸部的共同意志,政变了拓跋什翼犍随后投降前秦。

捋清了上述这些事情之后,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拓跋什翼犍和拓跋珪在代国灭亡后都被带到了长安,拓跋珪因不孝被流放蜀地。我们就可以接着来分析拓跋珪的复国之谜了。他到底是《宋书》中所说的站在父亲拓跋什翼犍肩膀上复国的,还是《南齐书》所说的借助舅舅慕容垂之手复国成功的呢?

其实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可能,首先我们都可以肯定一点,拓跋珪复国一定是套牌行为。因为一个在敌国劳改了十年的16岁少年,你指望他一恢复自由就复国成功,这不是开玩笑吗?出道即巅峰的人是有,但也没牛掰到这种程度吧。

那么,拓跋珪的复国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只要核实拓跋什翼犍的死亡地点就好办了。如果他死在代地,那拓跋珪复国就是父死子继嘛;如果他死在了长安,所谓的复国自然就是拣舅舅慕容垂二次创业的现成果实。

前面提过,在《魏书》的《燕凤传》中曾写道,代国灭亡时,拓跋珪成为苻坚时代唯一一个留在故国的接班人。这很不合理。首先苻坚虽然仁慈,但不代表他愚蠢,他不会犯这种低级政治错误;其次这样的事在拓跋珪的本传中只字未提,而甩锅到《燕凤传》中,太反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魏书》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因为它想借《燕凤传》把拓跋珪在代地自己复国圆场圆过来。

《燕凤传》是怎么设计剧情的呢?它说拓跋什翼犍死后,苻坚想要把拓跋珪拆迁到长安,然后燕凤使劲求情,最终让拓跋珪留在了代地,然后把拓跋部交给互相有仇的刘库仁和刘卫辰分统,等拓跋珪长大了,再让苻坚扶持他为代王,那样代国就成了苻坚的铁杆粉丝了。苻坚同意了燕凤的建议之后,燕凤便归国了。

及昭成崩,太祖将迁长安。凤以太祖幼弱,固请于苻坚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幼,莫相辅立。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皆不可独任。宜分诸部为二,令此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敢先发。此御边之良策。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施大惠于亡国也。"坚从之。凤寻东还

听起来确实挺美,但其实这里面有几个漏洞解释不通。首先苻坚要是真的想培植拓跋珪做自己的傀儡,就不会把他留在代地,而是会把带到长安,从小灌输前秦的文化和理念;其次燕凤建议代国暂时由刘库仁与刘卫辰二人分统,然后坐等拓跋珪长大接位,把那俩人当小可爱了?拓跋珪能顺利长大吗?刘卫辰的铁弗部跟拓跋什翼犍相杀了十多年,算是世仇,绝不会放过拓跋珪;而刘库仁的独孤部也一直和拓跋部争老大的位置,也容不下拓跋珪。最后就是灭代的时候,燕凤在北境而苻坚在长安呀,两人隔空对话就是为了讨论一个6岁孩子的去留问题?所以燕凤跟苻坚对话只可能发生在他跟代国贵族一起被打包到长安之后,人都到长安,苻坚还能把一个6岁的孩子送回去?

所以结合方方面面的分析,拓跋什翼犍应该是在押往长安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而后代国旧臣燕凤为代国王室血脉拓跋珪各种求情,争取机会。求啥情呢?求苻坚别把拓跋珪流放到蜀地,将其留在长安好好培养,长大以后作为乖宝宝帮你去镇守代地。

通过筛选和排除,拓跋珪复国密码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可能了,那就是《南齐书》中所说的:坚败,子圭,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据中山,还领其部,后稍强盛。也就是慕容垂帮他拿下代王之位的!

拓跋珪的亲奶奶或者是后妈是慕容垂的亲妹妹,所以慕容垂是拓跋珪的舅爷爷或者舅舅。拓跋珪被打包到长安时,慕容垂已经在长安干了好多年的京兆尹了,拓跋珪投奔他也是情理之中。

当然,当时的拓跋珪毕竟年幼,所以与其说是他投奔了慕容垂,还不如说是老谋深算的慕容垂早早就顶上了拓跋珪的特殊身份。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慕容垂复国是早有预谋的,他利用苻坚对慕容家的宽松政策,到处结交和拉拢那些被前秦征服的同病相怜者或者人生失意之人。慕容垂相中拓跋珪,就是想有朝一日把拓跋珪往代地一丢,能事半功倍地拿下代地。

朋友们,城府之深,莫过于此呀!所以我们天天说着想窥探人性,但一旦我们真的发现了人性的真相后,会不会不寒而栗呢?

淝水之战前夕,慕容垂和侄儿慕容楷、慕容绍就密谋复国之事了。然后出征之时,又带上了拓跋珪这个大外甥。然后在苻坚淝水兵败后,火速开启了复国运动。一直到384年七月,慕容麟拿下中山;385年四月,慕容垂击败北府军刘牢之,打掉邺城苻丕的最后希望,慕容垂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北上中山称帝定都。才放心安排大外甥拓跋珪回代地复国,帮自己填补北方的势力真空、开辟战略后花园。

坚败,子圭,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据中山,还领其部,后稍强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个月后,拓跋珪才时隔多年再次在《魏书》上出现行走在代北的踪迹。不是拓跋珪之前没有生活轨迹,而是那些东西《魏书》不能写,或者说北魏皇室不希望看到!

现在知道北魏的“国史之狱”为什么会闹出那么大的动静了吧?你崔浩做事确实太不讲究了!人家开国太祖是一代雄主,光芒万丈。你怎么能把他叛父、卖国、投降、抱大腿的那些黑历史都写出来了呢?这么一些,北魏的江山不都成了后燕帮忙打下来的了,你让拓跋鲜卑的脸往哪搁呀!产业是搞得挺大的,但都是兄弟慕容鲜卑帮忙置办的,这以后怎么让人心服呢?

就这么一件“国史之狱”,谁想到背后竟然隐藏这么多条条道道?所以有时候会心生悲凉地感觉,其实把历史当成娱乐故事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不会为了探寻所谓的真相而如此的疲惫。真相值几分钱,我只要我开心。真相算什么,我只要我们家的门楣光鲜,千秋万代,光辉伟大……如果真相不是这样,我可以挥起屠刀,让鲜血冲洗成这个样子。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