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这些地方,再次被委以重任。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点名上海浦东、广州南沙、四川天府、陕西西咸、青岛西海岸、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等19个国家级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作为“国”字头的经济功能区,国家级新区历来各地经济产业的重镇,既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
国家级新区再迎政策利好,意味着什么?会否继续扩容,谁会是下一个?
0119个国家级新区,谁在领跑?
近年来,全国各类新区、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层出不穷,各类园区总数超过3500个,但位于金字塔尖的国家级新区仅有19个。
一个“国家级”,就道出了与众不同之处。
无论是自贸区还是高新区、开发区,都是由部委或地方政府批复,承担某一项具体改革功能,而国家级新区由国家层面批复,肩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等众多重任。
目前,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分布在不同区域:东部沿海地区8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6个、东北地区3个。
新区是经济功能区,不同于常见的行政区,往往横跨多个市辖区,甚至跨越两座地级市,打破行政分隔,以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发展。
19个国家级新区中,上海浦东新区,可谓遥遥领先。
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GDP总量超过1.5万亿的城区,因此在新时代又被赋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区”的重任。
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整体实力居前,占天津全市经济比重超过40%。
滨海新区曾在2016年一度官宣破万亿,但由于“挤水分”等因素,最终核查的GDP总量减少了1/3强。
根据最新统计年鉴,滨海新区GDP总量约为7000亿元左右,离万亿大关仍有一定距离。
在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之后,青岛西海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长沙湘江新区GDP总量超过4000亿元,位居第二梯队。
这些国家级新区,不约而同将2035年前GDP迈过万亿大关,作为志在必得的锚定目标,而强省会、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是共同的支撑。
在此之后,南京江北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福建福州新区、大连金普新区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
而滇中新区、长春新区、哈尔滨新区、兰州新区、雄安新区、贵安新区经济体量都不足千亿。
这些国家级新区,要么区域范围过小,要么发展时间较短,要么新兴产业有待聚沙成塔,经济爆发还需要一定时间。
雄安新区就是如此。经过6年多建设,雄安新区在基建层面已经初具雏形,但在产业层面还处于培育期。
不过,随着在京央企总部、部委高校、医院等资源不断疏解导入,雄安新区的未来值得期待。
02
哪些国家级新区被委以重任?
这一轮的新区建设,重点落脚在科技和产业竞争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三大领域。
根据规划,支持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向具备条件的新区倾斜,巩固新区汽车、新型显示、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智能家电、纺织等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同时对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
一些本身就肩负多重国家战略重任,且在科创领域有着一技之长,更形成了众多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国家级新区,成为最大受益者。
其一,上海浦东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着墨最重,分别被提及8次和5次,涉及科创、产业、消费、外贸等方方面面。
究其原因,两大区域不只是国家级新区,还承载了诸多其他重大国家战略。
浦东是“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南沙是“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平台,两者又都是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科创双中心”的主要承载者之一。
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向具备条件的新区倾斜”,这意味着南沙等地将获得更大的科技战略扶持。
近年来,南沙在广州乃至广东省战略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大量科技资源与创新平台的倾斜,与此不无关系。
其二,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双双被提及4次,作为直辖市的国家级新区,行政层级更高,在所在区域经济分量更重。
事实上,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分别是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二个、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含金量远比后来集中批复的新区更高。
两大新区都不乏主导产业支撑。天津滨海新区的石化产业占全市的60%以上,重庆两江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的72%。
其三,兰州新区、贵州贵安、哈尔滨、长春等新区,则侧重于产业承接和培育能力。
根据文件,支持中西部和东北的新区提升产业承接和培育能力……“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
中西部和东北的国家级新区,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产业实力,本身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仍处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阶段。
其四,陕西西咸新区等跨越两个地级市的新区,重点在于区域融合和产业协作。
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江西赣江新区都非依托单个城市而成立,而是横跨两个地级市,体现出对于区域融合发展的布局。
这其中,陕西西咸新区最具代表性。地跨西安、咸阳两市,一开始由两市共管,后由西安代管,被认为是西安合并咸阳的前奏。
不过,西安代管只是西咸新区的直管区部分,而更大范围的共管区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则由咸阳市负责。
种种信号表明,西安合并咸阳之说已经远去, “西安—咸阳一体化”产业协作、互联互通正在成为新的选择,这也是国家级新区政策的重点之一。
03
谁是第20个国家级新区?
自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以来,整整7年时间,我国没再批复任何一家新的国家级新区。
其间,武汉、杭州、合肥、郑州等10多个城市表达了申请意愿,但无一突围。而各地的省级新区更是层出不穷,无不都将晋级国家级作为目标。
国家级新区扩容之路的戛然而止,或许不乏自贸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功能区层出不穷的替代因素,也与新区短时间井喷导致过多过滥的因素。
国家文件对此直言不讳:
“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不够集约节约、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改革创新和全方位开放不够深化”。
所以,早在2019年,面对“将武汉长江新区申报为国家级新区”建议时,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重点工作是指导导已设立的新区发展工作。
“待条件成熟时,再统筹研究设立新的国家级新区事宜”。
如今,随着国际地缘格局、区域战略布局都发生重大变化,加之新政来袭,新一轮国家级新区批复是否迎来解冻时刻?
随着经济从高增速时代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国家科技、产业、贸易之争如火如荼,加上新型城镇化步入下半场,区域融合发展态势凸显,亟需一批新的国家级平台作为支撑。
同时,国家级新区虽然为数众多,但部分经济大省和经济强市仍旧付之阙如。
没错,全国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就连兰州、贵阳、哈尔滨等省会都跻身其中。
但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北京、深圳、苏州、武汉、杭州、宁波、济南、郑州、合肥、沈阳等一直虚位以待。
北京地位相对超然,而深圳已有经济特区的顶尖政策,其他区域仍在望国家级新区而兴叹。
近年来,随着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地位凸显,加上强省会和强都市圈不断崛起,一些省份亟待借助新区政策再次实现跃升。
这其中,武汉长江新区、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合肥滨湖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济南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等都是有力竞争者。
不过,根据此前有关部门回复,国家级新区一般按照一省一新区的原则,不会铺天盖地,也不会遍地开花。
如果按照“一省一新区”的惯例,浙江已有舟山群岛新区,山东已有青岛西海岸新区,辽宁已有大连金普新区,杭州、宁波、济南、沈阳晋级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而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西部乃至东北,都已有大量国家级新区,而中部地区相对薄弱,只有湖南、江西两地。
如果重启审批,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与所在省份的战略定位,武汉、合肥、郑州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