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宏才介绍了相关情况:
本次会议批准新增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连续5年共计4万亿的地方新增专项债额度用于化债,合计达10万亿增量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化债。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改隐债2万亿元按原合同偿还,不必于2028年底之前提前偿还。三项政策合计可以将地方在2028年之前需消化的隐性债务从14.3万亿减少至2.3万亿,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利息支出,大幅减轻地方化债压力。
一、近年来最大力度,可消化隐性债务12万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表示,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是党中央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确保经济财政平稳运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债实际等多种因素,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头戏”。
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
为便于操作、尽早发挥政策效用,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此外,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为近年来最大力度。
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通过上述三项措施,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认为,此次全国人大批准增加6万亿地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地方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加大,地方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问题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过去10多年,从2014年国发43号文到2018年27号文,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从显性到隐性、从应急到常态化监督、从分散到统一,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总体上逐步完善。
二、一石二鸟,促进经济发展,提振企业信心
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说,当前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不仅存在“爆雷”风险,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财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这样一次大规模置换措施,意味着化债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转变:一是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二是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三是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四是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从政策效应看,能够发挥“一石二鸟”的作用。
一方面,解决地方“燃眉之急”,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这次置换,近三年密集安排8.4万亿元,显著降低了近几年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规模。将原本被化债占用的资源腾出来,增强对民生、“三保”等领域的保障,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同时,由于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据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通过实施置换政策:一是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二是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三是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
同时,还可以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利好实体经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加大化债力度有助于清理地方拖欠企业账款,提升企业经营信心和活力,提升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居民和企业收入预期得到改善,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形成正反馈,发挥财政的乘数效应。
三、三方面发力,从根本上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蓝佛安部长还提到,在解决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必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监测口径更全。财政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健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同机制,全口径监测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情况,动态分析、及时预警、防范风险。关于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按照有关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已经研究制定了金融支持地方债务化解的政策举措,我们将积极配合抓好现有金融支持政策落实。
二是预算约束更强。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对未纳入预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项和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坚决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途径。
三是监管问责更严。强化收集新增隐性债务线索,及时掌握违规举债新手段、新变种,推动监管从事后“救火补漏”向事前“防患于未然”延伸。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违规举债问责制。同时,还将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债务体系。
四、政府举债空间较大,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财政政策
新闻发布会上,就如何“看待我国政府债务水平”这一问题,蓝佛安部长作出解答: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
一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
二是从举债用途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针对未来“财政政策的取向和力度”问题,蓝佛安部长则表示:目前正在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一方面,持续抓好增量政策落地见效。
年底正在加快落地的政策有:一系列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政策、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正在加快推进。
另一方面,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
一是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二是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拓宽投向领域,提高用作资本金的比例。三是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五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保障力度。
潘宏胜表示,此次置换近三年安排8.4万亿元地方化债资源,问题导向明确,体现了明显加力。一系列积极政策即将推出,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作用将更加凸显,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