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的长子高毅:和妻子在家里主要说俄语,一生不得意却知足感恩

戏志才评历史 2024-11-10 02:52:3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高岗的长子高毅在家里主要和妻子用俄语交流,尽管一生中遭遇许多不如意,他并未因此怨天尤人。

相反,他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知足于他的生活和与妻子的平淡日子。

01 萌芽于战火之中的革命家庭

1930年,高毅诞生于陕西横山的一个村庄,时值国内革命潮流如火如荼。村庄坐落在黄土高坡之上,常年风沙肆虐,生活条件艰苦。

当年的村落里,房屋多为土坯房,一到夜晚,四周只能听见风吹过高粱的沙沙声,而人们的生活却在贫困和动乱中继续。

高岗,高毅的父亲,是一名地区革命小组的成员,他在儿子出生不久后便全身投入到抗日和国共内战的洪流中去。

高毅的童年,在母亲杨芝芳的单手带领下开始了。杨芝芳是个坚强的女性,尽管面对战争和贫困的双重打击,她仍努力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在高毅三岁时,家庭生计逼迫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到一个地主家当佣人。

地主家位于一个小镇上,院子宽敞,院内种着几株老槐树,春天白色的槐花落满一地,香气袭人。

然而,这样的环境并没有给杨芝芳带来安宁。地主阴沉的脸孔和不时地苛刻命令,使得这个苦难的家庭陷入更深的绝望。

信息来源:高岗之子高毅的坎坷人生、共产党员

1937年,国共两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抗日。这一政治转变为许多革命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在陕北崛起。杨芝芳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带着高毅辗转各地,最终安顿在了根据地的一个革命村落。

在那里,她不仅重新找到了高岗,还在革命氛围的熏陶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高毅也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他进入了一所由共产党建立的小学,学校简陋,课堂在一间泥墙草顶的教室里进行,但师资力量雄厚,往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者。

他们用朴素的话语讲述国家的苦难与希望,教导孩子们要有报国的情操。

高毅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熏陶,孩子的心智逐渐开启,但也铸就了他未来一生中的许多思考和困惑。

然而,好景不长,高岗与杨芝芳的婚姻在持续的战争和生活压力中走到了尽头。两人原本是经过家族安排的婚姻,结合本身就不牢固。

尽管初期他们共同经历了战争和困苦,试图维持这段关系,但长期的分离和战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的关系最终只能以和平分手告终。

尽管离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极为不被看好的选择,杨芝芳依然决定单独生活,继续她的革命事业,而高岗也继续他的军事生涯。

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历史环境,对高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外界的战争与内心的不安定给他的童年投下阴影,高毅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同时也积累了对未来命运的种种思考和疑惑。

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人生旅程埋下了伏笔。

02 苦难与选择:高毅的人生转折

1939年的春天,周总理因坐骑失控坠地,致使右臂骨折,需长时间疗养。

此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抓住机会,向苏联派遣一批高干子弟接受教育,希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

9岁的高毅也在被选派的孩子中。在春末的一天,他与其他同龄的革命家庭子女,搭乘了开往苏联的列车,开始了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

随着战争的结束,1947年,高毅和其他众多青少年一起返回了祖国。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战后的重建和政治的动荡。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毅的归来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光明。他首先被安排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预科班,继续他的学业。

哈尔滨的城市景象与苏联大相径庭,城市虽然繁忙但设施落后,街道两旁常见的是经历战争创伤的老建筑,破损的墙面上爬满了藤蔓。

高毅的生活在哈尔滨并不顺利。作为一个长时间在苏联生活的归国青年,他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国内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学校的课程与他在苏联接受的教育大相径庭,教学方法和理论都显得过时且刻板,这让他感到格格不入。

他试图与同学交流,却发现语言和思想上的隔阂让他疏离和孤立。

1948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一批青年才俊再次前往苏联深造,高毅也在其中。

他前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土木工程,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院里的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先进。

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整个城市被厚厚的雪覆盖,高塔和教学楼的尖顶上挂着冰锥。

然而,高毅很快发现他对土木工程并不感兴趣,他的心仍旧倾向于更具创造性和自由度的学科。尝试申请转专业遭到拒绝,使得他的学习之路更加艰难。

1951年,高毅未完成学业便不得不再次回到祖国,这一次,他被安排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专业继续学习。

尽管重返校园,他的心态和周围环境已大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他遇到了宋丽达,一位也有着苏联背景的同学。

宋丽达的父亲曾在苏联红军中工作,她从小在苏联长大,她对高毅来说,是一个理解他、与他有着相似背景的伴侣。

两人的相遇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了高毅生活中久违的温暖。他们的共同语言和经历使他们迅速走近,最终走到了一起。

1952年,两人结为夫妻,并很快在哈尔滨120工厂找到了工作。尽管工作环境艰苦,设施简陋,但两人相依为命,彼此是对方世界中的依靠。

然而,好景不长,高毅的父亲高岗因为政治原因被划为“反党分子”。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高毅和宋丽达的生活轨迹。作为高岗的儿子,高毅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暴中。

1955年,高毅夫妇被迫离开工厂,被下放到咸阳纺织器械厂进行隔离审查。

在那里,他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偏见,每一天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清楚和忠诚。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高毅和宋丽达的关系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尽管生活困苦,两人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彼此的支持和信任。

在纺织厂的日子里,他们互相慰藉,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尽管外界的风风雨雨不断,他们的小家却始终保持着温暖和希望。

这段经历,虽然充满了挑战,却也深深铸就了他们之间坚不可摧的感情和信任。

03 坚持与宽慰:高毅晚年的平静生活

经历过多年的政治风波和个人困境后,高毅和宋丽达的生活逐渐步入平稳。在咸阳纺织器械厂的岁月虽充满压力和挑战,但也是他们坚韧不拔的见证。

1979年,政治风云有所变化,高毅得以回到北京,重新开始他的技术员生涯。这次,他被调至市科委电加工研究所,担任一名高级工程师。

尽管与他的同学们相比,这份职位显得平凡无奇,但对于经历过多次波折的高毅来说,能够稳定工作已是难能可贵。

在这一时期,高毅与宋丽达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平凡的幸福。尽管他们的职位不高,生活条件也不算优越,但两人已经习惯了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们的家庭虽小,却充满了爱和温馨。高毅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专业能力和勤奋态度,也让他在同事中享有一定的尊重。

信息来源:哔哩哔哩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毅和宋丽达逐渐步入老年。尽管高毅的职业生涯并未达到高峰,他却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他特别珍惜与“4821”计划的老同学们保持的深厚友谊。每当有机会与这些老朋友聚会时,高毅总是倍感欣慰。

他们共同回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这些时光成为高毅生活中的一大慰藉。

在家庭生活中,高毅尤其喜爱与宋丽达一起度过的宁静时光。

两人常在家里用俄语交谈,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习惯了苏联的生活方式,更是他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晚年的高毅喜欢在家看电视,他对外界的事务不再那么关注,更多的时间是在享受与宋丽达相伴的平静。

宋丽达虽偶尔抱怨高毅不愿外出,但她深知这样的日子对于两人来说已经足够。

高毅的人生虽然不如许多同龄人那样光鲜亮丽,但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到了价值和意义。

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对于能够与宋丽达共度余生感到深深地感恩。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与忍耐的故事,尽管命运多次考验他们,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彼此,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

在高毅和宋丽达的晚年,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也正是这种简单而深厚的情感,让他们能够安然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两人的相伴,成为高毅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的感恩。

参考文献:

1.高岗之子高毅的坎坷人生、共产党员 . 2009 (02)

2.史海:一群中共领导人子女在苏联不寻常的经历 中国新闻网 2008-02-28

3.2009年,高岗诞辰104周年时。他的长子高毅在家乡为他铜像揭幕。 哔哩哔哩 2023-06-28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