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军的装备建设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为了强化装备工作的统一领导,我国才在1998年4月3日筹建解放军总装备部,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总参谋部装备部、总后勤部负责装备工作的有关单位合并组建。
至此,总装备部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大总部,同时与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形成了“四总部”的格局,它们既是军委的工作机关,同时也是掌管全军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
由于四总部代表的就是军委,地位很高,所以四总部的军事主官,往往由军委委员兼任,当然了总装和总后是双主官体制,总装政委、总后政委不在军委班子行列。除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是排名第一的军委委员,后面的军委委员紧接着就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总装备部长,其次的军委委员才是海军、空军、二炮的军事主官。
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16军改”才结束。在改革进程中,总参、总政、总后、总装全部撤销,并在它们的基础上分别改制组建了相应的军委联合参谋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装备发展部。
既然四总部都撤销了,那么这四个部门的六位军政主官都是如何安排的呢?
其实,绝大部分主官基本都顺势转到了所属的新岗位任职了。
其中总参谋部的最后一任总参谋长是1951年4月出生的房峰辉,他担任过陆军的21集团军军长、北京军区司令,于2012年10月接替陈炳德出任总参谋长,成为首位从北京军区司令员直升总参谋长的将领,并循例担任军委排名第二的军委委员。
随着总参谋部改制为军委联合参谋部,时年64岁的房峰辉总参谋长连大军区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都还没到,算是相当年轻的,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卸任退役,所以就在2015年11月顺势转任军委联合参谋部首任参谋长,任职了近2年时间,遗憾未能平安着陆。
总政治部的最后一任主任是1951年8月出生的张阳,他当过42集团军政委、广州军区政委,长期从事政工工作,仅用了7年就完成了从副军级到大军区级的进阶,于2012年10月接替李继耐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成为首位从广州军区政委直升总政治部主任的将领,同样被选为军委排名第三的军委委员。
当总政治部被改制为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和房峰辉同岁的张阳别说是到军委委员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了,就连大军区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还没到,也不可能卸任退役,所以在同一时间顺势转任军委政治工作部首任主任,也是任职了不到2年时间,没能安全着陆,畏罪而亡。
总后勤部的最后一任部长是1947年11月出生的赵克石,他当过31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司令员,于2012年10月接替廖锡龙出任总后勤部长,成为首位从南京军区司令员直升总后勤部长的将领,同时也被选为排名第四的军委委员,属于四总部军事主官中年纪最大的。
在总后勤部改制为军委后勤保障部后,已经68岁的赵克石尽管已经过了大军区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但距离军委委员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还没到,所以就顺势转任了军委后勤保障部首任部长,任职了1年半的时间退役。
总装备部的最后一任部长是1950年7月出生的张又侠,他当过13集团军军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于2012年10月接替常万全出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长,是总装继常万全之后第二位由沈阳军区军事主官直升部长的将领,同时被选为军委委员。
当总装备部改制为军委装备发展部后,65岁的张又侠刚好在大军区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但他彼时已属于军委委员级上将,服役年限已有所延长,所以就顺势转任军委装备发展部首任部长,任职了近2年时间,现已晋升为我军现役的最高级将领。
四总部的军事主官因为由军委委员兼任的缘故,这四个职位的任免具有任期的限制,通常是五年一改选,而总装和总后的政工主官没有军委委员的头衔,所以他们的任职时间不定。
其中总装备部的最后一任政委是1951年11月出生的王洪尧,当过54集团军政委,却没有当过大军区政工主官,于2011年7月从沈阳军区副政委的岗位,接替到龄退役的迟万春上将出任总装备部政委。
在军改后,王洪尧上将才64岁,还差1年才达到大军区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所以就顺势转任军委装备发展部首任政委,任职1年后到龄退役。
但总后勤部的最后一任政委刘源上将就不一样了,他是1951年2月出生的,没当过陆军的军级政工主官,但当过大军区级的军科院政委,于2010年12月接替到龄退役的孙大发,出任总后勤部政委。
表面上看起来总后政委刘源和总装政委王洪尧是同一年出生的,理应和王洪尧将军一样,转到军委后勤保障部任职,但他俩月份相差近1年,所以在军改后,刘源上将基本就达到大军区级上将的最高服役年限,直接脱下军装退役了,军委后勤保障部首任政委由军委训练管理部首任政委张升民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