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在2024年8月12日晚间,潍柴动力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书面辞职报告,因年龄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董事、战略发展及投资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辞任上述职务后,将不在公司任职。可以这么说,谭旭光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曾是潍柴动力转型与成长的关键人物。
对于潍柴动力这家公司,我本人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我从2018年开始买入潍柴动力的股票,到了现在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在我买入潍柴动力当年,公司的股价仅为5.5元/股左右,投资潍柴动力这么几年,实现的年化收益率在20%以上。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已经卖出部分潍柴动力的股票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还余下一部分股票每年拿着现金分红。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对这笔是比较满意的。
而另一方面,潍柴动力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容易生存的行业,每次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我都会意识到潍柴动力所面临的高不确定性。如果以一个比较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潍柴动力无疑是被钉死在夕阳行业的柱子上,在我们这个市场并不受待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潍柴动力是我们市场中仅有的几家港股比A股价格还要高的公司。
也难怪,大家肯定都去看新能源替代了,谁还会去关注这家生产马车的企业呢?也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吧,潍柴动力的估值一直都不高,但以谭旭光为首的管理团队带领公司用实打实的业绩和分红,一次又一次给投资者们以信心和回报。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揭示了投资市场的一个规律: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估值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被充分认识的价值。潍柴动力正是这样一个例子,它在不被普遍看好的行业中,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实现了稳健的业绩增长和股东回报。
纵观潍柴集团的发展轨迹,无疑都留有谭旭光这位传奇企业家的深刻烙印。
谭旭光从16岁开始进入潍柴工作,当时只是一名普通产品试验员,此后一辈子也没有离开半步。1998年,时年35岁的谭旭光临危受命,出任潍柴油机厂的厂长,也就是潍柴动力的前身。彼时的潍柴,如同张瑞敏接手时的青岛冰箱厂,人浮于事,部门臃肿,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厂子岌岌可危,几近关门破产。在企业财务层面,潍柴动力账面亏损3亿元,内外负债超3亿元,账上现金仅剩8万元,超万名职工已半年没发工资,企业濒临破产边缘。
面对内外交困、濒临破产的严峻形势,刚刚接手的谭旭光,和张瑞敏挥出的第一板斧相同,首先砍向的也是整治。他顶住压力,大刀阔斧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幅精简机构,全员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推进“三三制产权改革”,聚焦主业,剥离副业,轻装上阵,将企业彻底推向市场。
在他的改革措施下,3年时间里,潍柴动力在职员工数量由1.36万人减至8000人,降幅41%。在对待产品质量上,谭旭光有一个和张瑞敏当年砸不合格冰箱类似的故事,谭旭光曾带头把300台发动机废次品毛坯当场砸毁。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除名处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厂级领导每人扣发一个月工资。
在一系列的组合拳出招后,1999年,潍柴动力实现扭亏为盈;到了2000年,潍柴动力还清了历史上的沉重债务。到了2004年3月,潍柴动力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成为中国内燃机行业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2007年4月,潍柴动力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实现“H股 到 A股”两地上市的企业。这不仅是资本市场对潍柴动力实力的认可,也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自上市以来,潍柴动力2004年的收入约6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40亿元,19年间实现年化复合增长率为20.49%;而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则从5.369亿元增长到90.14亿元,19年间实现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6.00%,从长周期而言这个成绩还是非常了令人瞩目的。
谭旭光深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他的推动下,潍柴动力聚焦实业,紧盯主业,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站在行业发展前沿。从填补我国空白的6160中速柴油机,到斯太尔重型车用发动机,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的蓝擎重型高速发动机,再到改变了我国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局面的发动机“大脑”ECU电控系统,潍柴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创造迈进。
面对世界产业转移和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谭旭光带领潍柴面向全球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实现了全球化布局,掌握了高端液压、大缸径高速发动机、低排放天然气发动机、高功率密度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补齐了关键技术短板。
自2015年开始,潍柴动力便布局攻克高热效率柴油机技术。十年来,潍柴动力成立由上百名青年博士、千名工程师组成的高热效率发动机科研攻关团队,依托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链合国内外最强大脑和产学研合作伙伴,围绕着高效燃烧、低阻力和低损耗等开展技术攻关,在不带任何余热回收装置的前提下,实现柴油机本体热效率不断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柴油机热效率的持续提升,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每1%的进步都难能可贵。自2020年以来,潍柴动力连续突破柴油机热效率50%、51%、52%大关,直至2024年全球首次突破53%大关,连续4年4次突破行业技术边界,引领世界内燃机行业发展。
此外,潍柴动力还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通过战略重组德国欧德思公司和奥地利威迪斯公司,填补了中国在新能源动力总成电机控制系统和农业装备CVT动力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短板。
在中国商用车领域,谭旭光以大胆开拓、敢为人先的作风在业内广为人知,人送外号“谭大胆”。2022年,谭旭光在一次演讲中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们公司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敢闯敢试的人,传统制造业就没有这个生态”,“只要不触摸红线、不违法、不乱冒险,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疯子精神能创造奇迹,理性的人创造不了奇迹”。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在并购和出海方面,谭旭光展同样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并购,潍柴动力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从最终的结果看,这些并购而来的项目已经占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以上。
2005年,潍柴动力以10.23亿元的天价从德隆系收购湘火炬集团,并间接获得了陕重汽、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等企业的控股权,由原来单一的重型柴油机生产企业迈向了重型汽车全产业链企业。
2009年,潍柴动力并购法国百年历史的博杜安发动机公司,战略重组意大利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法拉帝集团。
2012年,潍柴动力战略重组德国凯傲集团及旗下林德液压公司,这是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最大并购案之一。
2013年内,凯傲集团成功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
2016年,潍柴动力通过凯傲以约21亿美元现金完成对全球领先的自动化仓储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国德马泰克全部股权的收购。
2019年,潍柴动力完成对德国ARADEX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进一步布局氢能源领域。
2021年,潍柴动力收购雷沃重工39%的股份,随后持股比例增至60%,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投资入股瑞士飞速集团的燃料电池空压机业务并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
实话实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容易,能够取得成功更是凤毛麟角。我们现在会看潍柴动力并购德国凯傲集团,顺利实现了对林德液压的整合,并不觉得这一次并购有多艰难。我们可以说一个小细节,其实从双方最初的合作已经是充满了戒备、互不信任的起点上开始的——早在入股协议上,德方特意加上“不许潍柴将技术带入中国”的条款;入驻后,立刻收到双方职责清单,被告诫不许越界……
在企业界跨国并购中有一个“七七”魔咒,即全球范围内跨国并购失败概率在七成以上,其中又有七成是因为并购后无法充分融合。中德之间在企业文化、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加之,凯傲监事会还有高盛、KKR两个全球顶级投行的股东。重组之初,业内的专家并不看好潍柴这个天价重组案。
可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潍柴对德国凯傲的重组却被德国《生产》杂志作为“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一个成功典范”。凯傲集团股价从最初每股24欧元一度飙升超过上百欧元,旗下液压、叉车、智能物流三大主业均被潍柴引入中国投资建厂。
凯傲集团监事德比利更是将中国厂区称之为“第二故乡”。虽然目前我们无法断定潍柴动力这些跨国并购项目已经成功,但仅以最近几年的情况看,这些并购项目的对潍柴的影响是正面的,为潍柴动力的全球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市场机遇。
这些并购不仅提升了潍柴动力的技术实力,也为其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跨国并购,潍柴动力实现了从单一发动机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跨国集团的转型。目前,公司业务板块包括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包括潍柴动力在内,旗下还拥有潍柴重机(000880.SZ)、德国凯傲(KGX.F)、意大利法拉帝(09638.HK)、加拿大巴拉德(BLDP)等海内外共8家上市公司。
我想,能够完成这一切,绝不简单,这是真功夫,硬实力,谭旭光及其团队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和对挑战的勇气。潍柴动力的发展历程,是谭旭光领导下的一场场硬仗,也是中国企业界自强不息,勇于主动变革的生动写照。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经济的黄金时代已经伴随着这一代企业家的老去也渐行渐远。以谭旭光时代为代表的潍柴动力,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故事,更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时代缩影。谨以本节目致敬谭总,致敬这一群企业家!
好了,这次就这么多,我们下次再见吧!
全文完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的记录,所谈及的投资标的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推荐,请独立思考,并自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