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元旦”意不同

文诩历史 2024-10-27 15:19:09

“元旦”,在如今的认知中,是每年阳历1月1日,是我国乃至世界诸多国家新年的开端。不过,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词的含义与现在大相径庭。

我们现在所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先秦时期,它被叫做“上元”“元日”“改岁”。两汉时期,名称变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被称作“元辰”“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时期,它的称呼是“元旦”“元日”“新正”等。清朝时期,则一直称为“元旦”或者“元日”。总的来看,如今的“春节”在过去最常见的叫法是“元日”或者“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诗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中:“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里也对“元旦”进行了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此外,像唐代成文斡的《元旦》诗以及南宋陆游的《己西元旦》等作品里的“元旦”,所指的都是今天的“春节”。这表明,在清朝被推翻之前,人们基本上把“过年”称作“元旦”。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考虑到“顺农时”和“便统计”的因素,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的1月1日确立为“新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把“过年”称为“春节”,也是我国开始使用阳历的标志。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将农历正月初一命名为“春节”,“春节”这个名称就此正式纳入中国节日的范畴。同时,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并通过决议将其写入相关文件,一直沿用到现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