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越来越激进了。
1
“反噬”
拼多多最近麻烦事不少。
3月30日,界面新闻报道称,拼多多小二表示,一些人员通过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进行发动,有组织有预谋地对平台几十家品牌店发起“炸店”行动。他们先是集中大量恶意下单,然后闪退单,几近“打砸”店铺,同时辱骂品牌店客服人员。
目前,拼多多还未作出官方回应,而拼多多3月下旬才上线的自营店“拼多多福利社”,经此事件后,仅4个小时,店铺就被迫下架;3月28日,拼多多平台几十家品牌店遭遇“炸店”后,一些品牌店也不得不选择暂时歇业。
从报道中来看,究其原因,拼多多商家也是积怨已久。
2018年拼多多上市前后,拼多多为改善公众形象以及用户认知,在此后的平台治理和商家管理上趋于严格,偏向于保护消费者。
在商家们看来,原本应该公平公正的平台,却在平衡用户和商家的利益时,一边倒地选择了用户。
拼多多近些年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但在增长过程中,拼多多的某些做法则略显偏激。
侃见财经指出,在投资者看来,近几个季度以来,拼多多的高增长并非源于GMV的良性增长,而是因为平台加大了从商家侧的抽成力度。
如此看来,拼多多遭遇有组织地集中“炸店”,其实是踩中高增长的陷阱,积重之下遭到“反噬”也是必然的。
除了商家,用户也未能“幸免遇难”。
3月28日,据中关村在线消息,莫斯科卡巴斯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证实,拼多多的安装程序中含有恶意代码,这种恶意代码不仅破坏用户的手机系统,而且极有可能盗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就在不久前,多家媒体就曾报道,谷歌公司称,发现拼多多多个版本都存在“恶意软件”的问题,并将从谷歌商店下架。
卡巴斯基这次实验几乎是直接实锤。
另外,根据虎嗅的报道,拼多多“砍一刀”机制及一些APP内的功能设置,也的确有窃取用户数据的先例。
侃见财经更是挖出了2018年11月中消协曾点名拼多多,在通报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中,在侵犯用户隐私方面拼多多最为离谱,被列为通报典型案例。
而对于窥探用户隐私的原因,华尔街科技眼则精准指出,其目的是在于获取精准的用户画像,然后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商品给相应的用户,提高购买的成交率。
说白了,还是为了业绩增长。
除了被谷歌下架,拼多多的MSCI ESG评级也在逐渐下降,ESG评级是MSCI(明晟指数)针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进行的评级。
此次下架对拼多多整个企业的后续影响几何还未可得知,不过但从拼多多APP的海外扩张来看,或许意味着已经被全面叫停,而拼多多近几年激进增长的“反噬”或许才刚刚开始。
2
下一个增长曲线在哪?
需要注意的是,下架的是拼多多APP,而不是Temu。
虎嗅综合媒体报道称,Temu可能会收集包括运输详情、电话和地址等用户信息,但本质上这些信息仅用于改善平台开发和用户服务,并且这些数据将存储在位于其美国总部的安全在线分类账中。
也就是Temu现在收集的数据都是合规的,而且文中还称,Temu还会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在线购物应用程序还限制对用户个人信息的访问。
但是Temu作为一款中国企业开发的软件,由于各种敏感原因还是引起了海外市场的担忧。包括“它们的运营商如何处理用户数据”、“以及这些信息是否会移交给中国政府”等质疑。
虎嗅文中还指出,3月,12位美国议员提出RESTRICT(限制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安全威胁的出现)法案,包括Temu、Tik Tok都在重点审查名单内。
此前在海外进展相对还比较顺利的Temu,原本还有望担起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但现在看来,也比较悬了。
一方面有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拼多多自身的经营也释放出了不利的消息。
目前,包括虎嗅在内的多家媒体还报道,拼多多正在与Temu进行拆分,以防止海外政策、合规等因素影响Temu业务的正常进行。而拼多多此次关于数据隐私与安全的相关消息,更是加快了与Temu的拆分速度。
可以预见的是,Temu接下来的海外扩张之路恐怕没有料想中那么顺利,
除了海外业务,拼多多另一个布局重心则是农业。
在2022年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拼多多的董事长兼CEO陈磊依然延续重农路线,后续也将继续加大投资,力求提高供应链效率。
拼多多的前身就叫拼好货,也就是拼农产品,后来又大搞农货上行,以及各种助农模式,2021年,拼多多还推出“百亿农研”项目,也就是拼多多将持续把利润投入到农研中,直至累计达到百亿。
不过农业向来不是什么好做的生意,靠天吃饭也不是一句玩笑话。
一场倒春寒或者台风暴雨什么的,地里的瓜果蔬菜可能就全军覆没,农名没收成,中间商批发农货的难度加大,成本增多,消费者买到手也贵。
就算老天爷赏脸,农民不及时摘完收完卖出去,就容易烂地里了,中间商集中批发分销过程中,农产品的损耗率也不是开玩笑的,要减少损耗就得加钱搞供应链,一来二去的都是成本,卖到消费者手里还是不便宜。
整个环节,农民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中间商难赚差价,消费者花大价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好货,主要问题就在于农产品这种生鲜类商品损耗得太快了,供需之间的矛盾几乎难以调和。
但是农产品这种关系到所有人一日三餐,市场规模巨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
所以一旦规模化解决供需的痛点,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不仅农民和消费者能从中获益,企业也能靠规模获得发展。
不过目前来看,拼多多农业路线的战略地位有了,但是仍处于投入期,成为下一条增长曲线更是遥遥无期。
3
拼多多的焦虑
其实不论是抢滩海外市场,还是烧钱砸农业,其背后的本质还是互联网用户见顶,行业发展来到瓶颈期。
数据上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63%,网民增长趋于缓慢;仅中国,2021年互联网用户约为10.32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约为10.29亿人,超过国民数量的70%。
近年来,“增收不增利”更是成为了互联网大厂财报中的主旋律,拼多多的增长也逐渐失速。
3月20日,拼多多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全年营收1306亿元,同比增长39%,创下近五年来增速新低。第四季度的营收、净利润也均不及市场预期。
所以说,包括拼多多在内的互联网大厂已然陷入增长困局,不得不卷出海寻找增量,农产品、日用品这些高频消费的产品,更是各大电商必争的天然流量池。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农产品在线上渠道的消费规模有望达到7893亿元,消费潜力巨大。
而在农业上,各家的发力点也各有不同。
拼多多主攻农货上行,京东打造一整条供应链体系,阿里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农业产业链,抖音通过内容平台拉近和农产品的距离。
拼多多的农货上行,简单来说就是从产品端,帮助农货电商化,精准匹配需求,摘了就能直接卖到全国各地。
但我国传统农耕仍占相当比例,耕地规模小、分布散,那么我国的农业数字化改造注定较为艰难。
拼多多的优势在于,通过拼团模式,蓄多采购量,如果是供应商拼团,那采购量就更大了,这样单个成本就可以进一步被压缩。
不然我进点水果蔬菜,烂一部分卖一部分,赚的还不够我来回的油费,那就只能通过提高销售单价挽回损失了。
但拼团这种模式还不足以构成商业壁垒形成护城河,拼多多可能还是得在供应链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效率,压缩成本,这才能有得玩,否则其他诸如京东、阿里、抖音甚至美团,都可能继续来挤占份额。
更何况,拼多多从拼好货开始,农业就是基本盘了,继续深耕自己熟悉的领域,总比跨界摸索那些不熟悉的领域胜算要大。
另外,除了农货上行搞定供给端,需求端的社区团购、本地生活也在火速发展。
农产品这种东西,你要说搞什么品牌溢价那套基本不是很好使了,谁炒盘土豆丝还要区别是哪个品牌的吗?
如果说是产地不同,那你这个平台能去那个产地,其他平台知道好卖也可以去那个产地,到最后还是没有壁垒,只能比谁价格低
再加上蔬果生鲜之类又是日常三餐刚性需求,都是要长期购入的,谁也不想当冤大头,比起之前可能还得亲自去各家超市看看比价,现在打开手机点进各大平台就能立刻看到谁家更便宜。
至于用户忠诚度这种东西,都不用考虑了,看永辉超市的崛起就能知道,不管你其他超市此前在消费者那里刷了多少存在感,凭借低价农产品的优势,即使是后来者,也能迅速在已经非常饱和的大型超市中杀出一条路来。
现在的社区团购,在某种意义上,也差不多相当于把商超搬上了电商平台,而社区团购内的很大一部分商品就是农产品,也就是生鲜,那么接下来,如何搞定低价农产品,也就成了包括拼多多在内的电商巨头们一个比较核心的竞争力。
2020年6月30日,阿里宣布饿了数字农业事业部的最新规划,表示将围绕三个阶段搭建数字农业产地、物流、供应链及销售体系,把农产品卖到大润发、盒马、天猫等阿里系及第三方零售企业,进一步形成产业链闭环。
京东线上的京东商城、京喜和京东农场平台,线下的京东生鲜、7Fresh超市等业态,配合京东物流配送体系,基本覆盖了日常生鲜消费场景。
美团以及抖音的本地生活和外卖等业务也虎视眈眈。
诚然,拼多多发力也算早的,农产品布局也称得上声势浩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也才刚刚开始,更何况本也是一条不好走的路。
结局未定,在这条激烈竞争的赛道上,拼多多能走多远,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