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金战争期间,南宋犯了很多错误。有些错误可以原谅,有些错误完全无解,有些错误不可原谅。
可以原谅的错误是:蒙金战争二十多年间,南宋始终奉行鸵鸟政策,该积极进取的时候一直消极懈怠,既没能从大金身上收割利益又没能团结住蒙古人。
之所以说可以原谅,是因为形势晦暗剧烈。蒙金战争,在缓的时候,能僵持十几年没有动静;在烈的时候,也就几天时间便决生死。所以,到底是该联盟灭金还是该存金障蒙,谁也说不清楚。即便现代人穿越到当时,也很难为南宋庙堂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所以,啥也不干、就当鸵鸟,未必一定就错。
完全无解的错误是:一以贯之的政治洁癖,导致山东义军得而复失,最后彻底将山东拱手让人。
两宋一以贯之的行事风格就是政治洁癖。对于官方以外的一切武装力量,全都持猜疑态度。对郭药师的常胜军猜疑、对宗泽的开封系军队猜疑、对自家的镇抚使们猜疑,甚至对南宋第一军岳家军也同样猜疑。所以,对于山东起义军当然更要猜疑。这是病。但这病没治。所以,就算完全无解吧。
不可原谅的错误是:端平入洛。
北宋海上之盟顶多算犹豫不决、首鼠两端,南宋端平入洛才是彻彻底底的背盟负约、背信弃义。你都不知道南宋君臣到底是咋想的。耗子给猫当伴娘,那是送死,但也可以说是拍马屁拍把自己拍到虎口里去。而端平入洛则是耗子跟猫抢地盘,纯纯是疯狂送死,而且连一点儿活的希望都不留。
讲端平入洛前,先梳理一下南宋对蒙金战争这起大事件的态度和应对,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南宋的当时处境。然后,在一步步解析端平入洛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南宋到底能有多蠢多冲动。
第一个问题:南宋到底有没有重蹈海上之盟的覆辙?可以明确的回答:没有。
海上之盟而靖康之变,这个教训太惨痛。南宋朝廷的反思就没停过。所以,南宋即便再蠢也不会把这个错误再犯一次。
而且,相比北宋,南宋的外交工作和情报工作非常强悍。这也是弱国小国的生存之道:既然硬实力筹码不够,那就必须在情报和外交上多花钱、多费心思。
公元1201年以前,宰相余端礼和起居舍人卫泾便有过奏报,指出蒙古可能成为新的祸患。也就是说,在成吉思汗还未统一草原时,南宋就发现了这个潜在对手。
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刚刚开打,南宋使臣余嵘便奏报称:今日的蒙古就是昨日的女真,而今日的女真就是昨日的契丹,女真大金正在重蹈契丹大辽的覆辙。
于是,公元1212年、公元1213年,南宋连续两年停止向金朝输送岁币。同时,庙堂上重新掀起主战、主和之争。
主战派真德秀围绕当时形势给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趁你病要你命,趁金朝内忧外患之际,立即出兵北伐、灭掉金朝;
中策是趁你病当自强,扣留金使、停止输币,立即招兵买马、准备打仗;
下策是趁你病给你治,继续维持与金朝的“友好”关系,帮金朝渡过难关。
以上三策纯属腐儒之见。你南宋有啥实力北上灭金?所以,把上中下三策颠倒一下,才算合情合理。这就是南宋的主战派,纯纯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就智力水准而言,北宋的主战派普遍强于主和派。因为北宋实力不弱。但凡决策够硬、执行彻底,基本都会迎来一个不错的结果。
南宋却颠倒过来。起初,主战派和主和派不分伯仲,主要是在宋高宗时期;往后,主战派就徒有意气而毫无智商,主和派反倒非常富有远见。
南宋主和派乔行简认为应该继续向金朝输币,也就是真德秀的下策。理由是强大的蒙古比蛮横的女真更恐怖,所以南宋应该让女真大金继续成为蒙宋之间的缓冲地带,而具体的策略就是助金抗蒙、追求的目的是存金障蒙。
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意见,最后交由宰相史弥远裁定。史弥远选择了主和,大体定下了存金障蒙的战略设计。
但理学家真德秀的文辞太有感染力,一句“国家之于金虏,有万世必报之仇”,完全左右了南宋的舆论氛围。不得已,南宋只能择期中策,也就是停止输送岁币,既不联蒙灭金又不助金抗蒙。
南宋此时犹豫,金朝此时愚蠢。
在位的金宣宗见自己在蒙古人那里吃了亏,便搞起了“取偿于宋”的骚操作。到这时候,宋金联合、存金障蒙,也就彻底没了希望。
第二个问题:陕西、河南、山东,南宋最该收复哪块地方?决策是决策,执行是执行。
决策与执行之间有非常广阔的可操作空间。虽然南宋庙堂当了鸵鸟,但庙堂决策是个动态过程,具体执行则更要因时而动。
所以,在蒙金战争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特别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庙堂宰执和边地将帅完全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做出有利于己的行动。我肯定不去灭你,但抢你一片土地,总没问题吧?
在蒙金战争期间,南宋最有可能收复的土地是山东,而南宋最应该收复的土地也是山东。
一是河北、河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和山西省,不仅早就成了蒙金战场,而且距离南宋太远。这两个地方不可能收复。所以,只剩下与南宋四川战区相邻的陕西,与南宋京湖战区、淮西战区相邻的河南,以及与南宋淮东战区相邻的山东。
二是成吉思汗西征以及蒙古灭夏后,陕西就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而南宋四川战区又太弱。所以,对于陕西,南宋只能望关中兴叹,甚至还要防着被人打进来。事实证明,四川战区太拉胯,就是纯搞防御都防不住。拖雷西路军取道四川斡腹河南,就是事实证据。
三是大金迁都开封之后,其主要力量集中到了河南,所以河南很强。趁大金精锐集于关河,南宋或可以直接掏家灭掉大金。但之后又该怎么面对大金的关河精锐,以及黄河以北的蒙古铁骑?河南这个地方一直都是个四战之地,冲进去不难、守得住才难。
四是山东地形最好,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金双方的力量都不强。关键是山东起义军早就成了气候,甚至把该打下来的地盘都给打了下来。而最重要的一点:山东起义军主动归附南宋。
然而,南宋对山东起义军竟全是猜疑。
人家刚一归附,南宋就想着怎么分化、怎么收编这支非官方武装,甚至对其军队见死不救、对其首领密捕暗杀。你这么玩,那还怎么让山东起义军为你卖命?等到木华黎将视线转移到山东,山东以及山东起义军也就全都归了蒙古。
蒙金宋三方在山东地区的博弈,足足持续十年时间。大金是被蒙古人和起义军彻底赶出了山东,而南宋则是自己把自己玩得人设崩溃,只能灰溜溜退出山东。
第三个问题:为啥说端平入洛愚蠢至极?蔡州保卫战,蒙宋双方全都派了军队,最后一起攻下蔡州、一起灭掉金朝。但我们不能认为这是联蒙灭金。
蔡州的大金流亡政府被灭掉,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时候,南宋就是再傻也能知道得赶紧行动了,趁大金身上还有肉,那就能撕多少撕多少。而且,形式上的“联蒙灭金”,也有利于推动蒙宋关系向好发展。蒙古人就是再流氓,也不能前一天还跟南宋精诚合作,后一天就跟南宋兵戎相见。
所以,出兵蔡州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灭金,而是为了联盟,最后还是为了主和。简单说就是南宋不想打仗,既不想跟金朝打,也不想更蒙古打。
而且,此次出兵收获了非常实在的利益。
南宋在两淮方向收复了寿州、泗州、宿州、亳州、海州以及涟水军共五州一军二十县;在京西方向收复唐州、邓州、息州三十一县;在京东方向收复邳州二县。特别是两淮全境纳入南宋的势力范围。
一鲸落而万物生。大金五京十九路一百五十六州,这么大的一头巨鲸陨落,南宋才撕下这么点儿肉,是不是太亏了?
凡事得讲理。
蒙古灭金足足灭了二十四年,而南宋才打几年?就说最近一次的灭金之战,蒙军从公元1231年一直打到公元1234年,又是三路出击、又是千里大迂回、又是三峰山决战、又是开封攻城战、又是蔡州攻城战,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死了多少人。而南宋呢?真正的硬仗也就一个蔡州攻城战,自公元1233年天兴二年十一月至公元1234年天兴三年正月,满打满算也才三个月。
所以,南宋这个买卖非常划算,成本低、收益高。
《宋史纪事本末》说“蒙古许俟成功,以河南地来归”。意思是灭金后,蒙古人会把整个河南地还给南宋。但灭金之后,京湖帅臣史嵩之竟擅自作主:以陈州、蔡州西北“分属蒙古”。所谓河南地,是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宽泛点儿说还要包括今天的山东大部分地区,而且一定包括汴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宋州这三个北宋念念不忘的往昔故都。而以陈、蔡为界,就相当于南宋只拿下河南地的一个边角。要么是因为蒙古人背盟了,要么是因为史嵩之投降了,反正“以河南地来归”的战前协议没能落实。于是,南宋忍无可忍,发动了收复“三京”之战,也就是端平入洛。
实际上,摆事实、讲逻辑、通情理的仔细梳理一下,我们就能知道上述这段“演义”纯属胡扯。
蒙古人为了打进大金的河南腹地都玩出了千里大迂回,拖雷远征军光走路就走了两个多月。三峰山之战又是吊了多久的风筝才算找到机会、屠了大金主力?一个开封攻城战足足攻了一年,又足足耗了一年。然后,还不算完,从追到蔡州到跟宋军联手拿下蔡州,又足足打了半年。到这时候,蒙古人才在灭掉大金之后拿下河南地。接着,他就大手一挥,把辛苦打下来的河南地拱手让给南宋,这怎么可能?
就算蒙古人脑子进水了,真得答应给了,那史嵩之也脑子进水了吗?非要让出大片河南地,而自己仅保留一个小角落?
所以,自己究竟拿多少地盘,关键要看自己能抢到多少。你南宋抢到了就是你南宋的,他蒙古抢到了就算他蒙古的。
而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人的记载,宋朝人、元朝人的记载可都没说“以河南地来归”的事情。
蒙古人没说要给、南宋人非常想要,而且蒙古人还从河南撤兵了。这时候,南宋咋办?
又是主战与主和之争。
主战派以淮东帅臣赵范、赵葵兄弟为主,明确提出了“守河、据关、收复三京”的战略设想。对于这个战略设想,多数朝臣并不赞同。
所谓守河,是指守黄河,也就是说宋军要把战线推到黄河沿线。
所谓据关,是指守潼关,河东、河北是蒙古人的地盘,所以守黄河是防两河方向的蒙古人;陕西也已经成了蒙古人的地盘,所以守潼关是防陕西方向的蒙古人。
收复三京,之前已经说了,就是南京宋州、东京开封以及西京洛阳,而收复三京实际上就是收复整个河南地。
于是,二赵的方略也就再清楚不过了:所谓“守河、据关、收复三京”,就是把南宋的淮河防线换成原大金的关河防线。既然大金朝能够凭借关河防线抗衡蒙古二十余年,那南宋有为什么不可以?
南宋当然不可以。
关河防线,除了潼关、黄河两大天险外,还有大金的二十余万关河精锐。这个规模比南宋第一军岳家军的规模都大。其中,大金的骑兵精锐忠孝军,是能正面击败蒙古骑兵的。而此时的南宋上哪去找二十万精锐?光一个忠孝军都找不到。
但是,二赵的这个提议竟然得到宰相郑清之的认可。而宋理宗刚刚摆脱了权臣史弥远控制,史弥远在金朝灭亡两个月前病死了,所以特别想放开手脚、干一番大事。
君、相、将,从核心到庙堂、从庙堂到前线,基本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于是,这个仗也就非打不可。
主战派这么异想天开,那主和派呢?
可以说,主和派非常理性。以老资格主和派乔行之为代表,他认为南宋已经失去了收复河南的最佳时机。
如果非要找一个最佳时机,那就是蒙金三峰山之战后,或大金开封保卫战时。当时,南宋但凡抓住时机、果断北伐,肯定能从大金身上撕下大片的河南地。然后,再拿出一以贯之的金钱换和平、金钱换土地的外交手段,就很可能收复河南之地。但是,南宋庙堂和南宋军队统统没有发现那个机会,也没有抓住那个机会。
而再次兴兵,就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借蒙古人的力量灭掉大金,然后回过头去抢蒙古人的地盘,这就是不仁;进攻河南就是与蒙古人开战,自然失去了蒙古这个盟友,这就是不智;以蒙宋开战的不利局面代替蒙宋联盟的有利局面,这就是不武。不仁、不智、不武,占此三点,连晋文公都不会以霸主之威去欺负小小的秦穆公,你南宋又有什么本钱去挑衅强大的蒙古?
陈、蔡以外的河南地,包括三京在内,既然按协议已经归了蒙古,那就别管人家驻不驻兵,都是人家的地盘。这时候,你非要去抢,就是背盟负约、背信弃义。
关键是打不过。
如果能打过,那南宋早就该打了。二十年前,大金都把中都打没了,你南宋为啥不北伐?没别的原因就是军队不行,防守尚且勉强,就别说进攻了。南宋唯一的进攻型军队就是绍兴年间的岳家军。岳家军之后,南宋就只能防守。
所以,主和派给出的战略设计是放弃河南、积极备战。不要惦记人家的土地,咱们能守住自己地盘就不错了。
但是,血脉喷张的宋理宗,被主战派“守河、据关、收复三京”的大饼,给砸晕了,不顾军力、财力、国力,非要耍一次流氓。
第四个问题:端平入洛底有多狼狈?那过程呢?
过程要多简单有多简单。
起初,一切都按南宋设计的战争脚本来演:
端平元年(1234)六月,一万多淮西军,这是南宋最精锐的部队,作为先锋,直扑汴京开封。之后,五万两淮主力从泗州渡河北上,作为后援。
沿途州郡望风披靡,因为刚刚投降蒙古人的金军,根本不想抵抗。开封也一样。开封军民刚刚玩了一场军事政变杀了大魔头崔立,然后也就以迎王师了。
但问题随即出现:开封就是一座空城,宋军在这里根本得不到补给。
等两淮主力开到,先锋宋军还在开封等待。不是他们不想继续北上,而是没有粮食无法北上。但领衔此战的赵葵根本不管粮食问题,而是强令宋军向洛阳挺进。
宋军前锋一到,洛阳立即光复。
但问题是洛阳也没粮食。宋军在这里同样得不到补给。但宋军不管不顾,第二批部队继续向洛阳投送。
然后,一直示弱且悄无声息的蒙古骑兵终于露出獠牙。
蒙将塔察儿所部突然出现在洛阳东部,袭击正在开往洛阳的宋军第二梯队。开封宋军和洛阳宋军被蒙古人拦腰截断。洛阳宋军见无粮无援,立即仓皇突围。但一路上逃跑、一路挨屠,损失惨重。
洛阳战败的消息传到开封后,开封宋军立即清醒过来:一旦河北蒙军南下、洛阳蒙军东进,那自己就被包围了。于是,开封宋军同样选择“突围”。虽然还没被蒙军围上,虽然也没有遇到蒙军,但宋军竟然心理崩溃,丢掉全部辎重、自行溃散。
以上就端平入洛的全过程。六万宋军玩了一个千里送人头,送完人头后,就从哪来回哪去。
虽然过程简单,但结果严重。
一是士气荡然无存。淮西军兵败,相当于宋军中最精锐的军队打了败仗,这对宋军和南宋都是巨大的心理打击。此战之后,南宋主战派几乎就相当于绝种了,谁也不敢再提北伐。
二是损失极为惨重。光粮食损失就达百万石之巨,更严重的是“凡器甲舟车,悉委伪境,而江淮荡然无以为守御之备”。朝廷打仗打得是军队、军队打仗打得是军心、是装备。军心肯定废了,而装备还给丢了,那以后也就没法打仗了。
三是局面彻底逆转。你让蒙古人灭了金朝就灭南宋,他还真可能无法自洽,但现在不需要纠结了。端平入洛就是灭宋的最硬口实。蒙送联盟还没持续一年时间,就演变成了蒙宋战争。
弱是原罪,就算不背盟,蒙古就不来了吗?
自媒体贬低南宋偏安南方,人家派兵收复中原,又喷人家愚蠢背叛盟友,而且南宋也不止一次派兵北伐,但不知道为什么网络舆论上南宋偏安已经深入人心!其他朝代不断弃地收缩不思反击,却没人说偏安[笑着哭]
宋蒙同盟本来就靠不住,没啥好说的。只是宋朝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是跟以前截然不同的对手
本来宋金就是世仇,就像我们现在跟鬼子的关系一样,你觉得有联盟的机会。蒙古能不能完成灭宋不是我们这些历史见证者说的,在当时蒙古会不会也像金一样南北分治也说不好
防御武将,导致无帅才,或者有帅才,但受很大制约,无实权
所以说郭靖之流的作为就是莫名其妙,采取的是下策,而且还是为了小三故意挑衅[抠鼻][抠鼻][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