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体内的寒气逼出去!一个大力祛寒的配方,家家厨房都有它

妙晴谈养 2024-11-13 15:58:47

中医即生活,生活即中医。

药食同源目录的增加也在不断强调这句话。而人们,将这句话贯彻得越来越彻底。

比如就酱料来说,以前我们知道得较多的是老干妈,而如今,什么紫苏酱,枳壳酱,沙姜酱,鱼腥草酱,都在人们的精心制作下走上了餐桌,甚至连糍粑里都可以加入折耳根,不仅香坏人们的味蕾,也将中药特有的好处通过日常饮食就吸收了。

今天要提到的,是调味料十三香。

十三香创制于清朝末期,后来不断挖掘整理,集调味、药疗、保健为一体,解膻提鲜、去邪掩腥、健脾开胃,并以香味浓郁为亮点。

所谓香,在中医里被称作辛,而辛味有三大亮点: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

且用作香料的中药,除了具辛味,一般性质温或热,以便促进血液循环并祛寒,所以辛温类香料适应症也多,包括外感表症,气滞血瘀,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等。

不同的配方可能会有不同的香料组合。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配方:

八角,肉桂,小茴香,干姜、肉豆蔻,砂仁,高良姜,陈皮、丁香,花椒,黑胡椒,甘草,白芷。

我们来看看它们各自的运用与药效。

第一味,八角。

这个在烧菜时常用,菜中有了它,味道就丰富了许多。

而其药用,以温阳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冷痛证如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脘腹冷痛,甚至对胃寒呕吐,也有效果。

第二味,花椒。

这个就是做菜的通用料了,比八角更常见,更是火锅料的灵魂。

作为药用,它能祛寒湿,温中,止痛止泻,甚至用于防头发变白。

第三味,黑胡椒。

黑胡椒善于去腥增香,铁板烧、煎烤之类常用,西餐中的煎牛排更少不了,十三香也没有忘了它。

作为药用,它暖肠胃,消寒痰,有除食积之效。

第四味,肉桂。

肉桂挥发出的香气不那么浓烈,但有回甘味,善于增香,增甜。

所以在国外的不少咖啡店,肉桂粉放在吧台上随意取用,甚至有人会将肉桂粉洒在面包上等用于增加香味。

而其药用,较为出名的是引火归元。甚至现代中成药有些会将原方中的桂枝换为肉桂,比如金匮肾气丸,原本是桂枝,但中成药却青睐了肉桂。

第五味,小茴香。

香味舒缓持久,主要用于卤煮菜肴或花生、豆制品等。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煮臭肉,不少许,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

作为药用,肝肾脾胃有寒都可用它,所以无论是脘腹胀痛,还是寒疝腹痛,痛经,少腹冷痛,都可用小茴香暖一暖。

第六七八味,干姜高良姜陈皮。

高良姜辛热,温胃散寒且消食。干姜温中逐寒,通经复脉。

干姜炮制后是炮姜,辛热性更重。炮姜若和高良姜陈皮同用,则是宋代《惠民和剂局方》二姜丸,温中散寒止痛,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胃肠道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属寒盛者。

第九十十一味,丁香砂仁和肉豆蔻。

用于各种菜肴如卤菜、烤肉、汤等的增香去腥等。

丁香不仅温中降逆,还补肾助阳,温里作用强。肉豆蔻能温中行气,消除虚寒引起气滞,但它还具收敛作用,能止泻等。

而关于砂仁,我们常说它能宽中焦,并引气归肾, 这都得益于它渗透力强,能通透香气,食用它,后味香气足。

第十二味,白芷。

浓烈的芳香味能去腥膻。所以市面上常见单独的白芷粉售卖。

而关于白芷入药,《滇南本草》一句话可概括:

"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第十三味,甘草。调味料里加入甘草,感觉就是照搬中医的思路了。

以上便是十三香的用药,作为调味料,味味又都是中药。对调理胃肠道,关节病有寒等都是有好处的。

关于口味,在甜食,炒菜,炖菜卤菜时加一点,提味增鲜,去腥味,各种开胃。

有人想用其直接冲水服用,这可是容易上火的,尤其是阴虚火旺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