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特批释放了一位女犯人,周总理坦言她是全党的恩人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1-06 16:02:13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 言

195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局势依然错综复杂,各项运动如火如荼展开。

这一年,位于秦城的监狱里,一位名叫黄慕兰的女囚徒被判处极刑,生命危在旦夕。

然而,就在行刑前夕,一道来自毛主席的特批如同一缕曙光穿透重重阴霾,为黄慕兰原本黯淡的生命之路带来了光明,她得以幸免于难。

那么,黄慕兰究竟是何许人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故事?

投身革命

黄慕兰出生于湖南浏阳的书香门第,父亲黄颖初是清末知名学者,与谭嗣同、唐才常并称“浏阳三杰”。

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父亲先进思想的熏陶下,黄慕兰自幼便心怀报国之志,对新知、新思潮充满渴望。12岁时,她踏入长沙周南女校求学,这所孕育众多杰出女性的学府,成为她思想觉醒的摇篮。

在校期间,黄慕兰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同学们一同走上街头,高喊口号,抗议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那青春洋溢、热血沸腾的模样,彰显出她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1923年,她被迫与一男子成婚,但丈夫的恶习令她难以忍受,封建家庭的压抑氛围与她追求自由、进步的思想格格不入。

她毅然决然地选择逃离,回到娘家,这段痛苦经历让她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也促使她更加坚定地投身革命,改名“慕兰”,以花木兰般的英勇为志向。

1926年,年仅19岁的黄慕兰怀揣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为革命事业拼搏的征程。

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她很快在组织内崭露头角,在《民国日报》社工作时,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也与该刊物的总编宛希俨结下深厚情谊,二人携手为宣传事业添砖加瓦,并结为夫妻。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让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黄慕兰与宛希俨被迫离开武汉,前往南昌筹备地下工作。

谁知命运再次给了她沉重一击,1928年,宛希俨在赣州英勇牺牲。黄慕兰强忍悲痛,将孩子托付他人,独自奔赴上海,开启新的战斗篇章,继续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营救关向应

抵达上海后,黄慕兰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与智慧,在上海滩的权贵阶层中游刃有余,构建起一张庞大而隐秘的信息网络。

她秘密地在复杂局势中,一次次巧妙地获取众多信息,为组织保驾护航。

1931年,我党重要人物关向应,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次接头行动中,因交通站意外暴露而被捕。

敌人在他的住所搜出大量文件,形势万分危急。周恩来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下达不惜一切代价营救的指令。

黄慕兰临危受命,彼时的她已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结识了法租界著名律师陈志皋。

陈志皋出身名门,父亲陈其寿更是在法租界担任刑庭庭长长达18年,在上海司法界威望极高,人脉广泛,可谓手眼通天。

黄慕兰深知,若能争取到陈志皋及其父亲的助力,营救关向应便有一线生机。

于是,黄慕兰精心策划,先是以优雅知性的形象接近陈志皋,凭借出众的谈吐与不凡的气质,很快赢得了陈志皋的好感。

随后,她委婉地提出想见见陈其寿,陈志皋欣然应允,将她引荐给父亲。陈其寿初见黄慕兰,便被她的温婉大方所打动,黄慕兰顺势提出想认他做义父,陈其寿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还让她担任自家几个女儿的教师,黄慕兰就此成功打入陈府核心圈子。

时机成熟时,陈志皋按黄慕兰的嘱托,向父亲提及有个远房亲戚“李世珍”(关向应化名)被误抓进龙华监狱,请求帮忙疏通。

陈其寿二话不说,当即应下。几天后,陈其寿宴请龙华监狱典狱长,饭桌上,他不动声色地介绍黄慕兰是自己的“过房女儿”,并提及“李世珍”的事。

典狱长心领神会,满口答应回去就放人。

然而,事情进展并非一帆风顺,诸多波折之后,关向应依旧被困狱中。

但黄慕兰并未放弃,继续利用陈志皋的关系,四处奔走周旋,与敌人斗智斗勇。

最终,在她不懈努力下,成功营救出关向应,让这位革命骨干得以重回党组织怀抱,继续为革命事业发光发热。

预警向忠发叛变

1931年6月22日,上海街头骄阳似火,黄慕兰与陈志皋相约去看电影,因时间尚早,便在东华咖啡馆稍作歇息。

二人正闲聊时,陈志皋的同学、法租界卢家湾捕房翻译曹炳生推门而入。熟人相见,陈志皋热情招呼曹炳生一同喝咖啡,三人遂聊起天来。

曹炳生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个惊天消息:“今天捕房里出了一桩大事情,早上嵩山路巡捕房捉到了一个共产党的大人物,被押送到卢家湾来了。这个人50多岁的样子,湖北的,一双手九个指头,酒糟鼻子,金牙齿,一点骨气都没有,还没有用刑就统统招供了……”

黄慕兰心中一惊,表面却不动声色,多年地下工作练就的敏锐直觉告诉她,此事非同小可。

凭借对党内同志情况的熟悉,她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莫非是向忠发?向忠发有九个指头的特征广为人知,他早年为戒赌舍弃了右手食指。

黄慕兰不敢有丝毫耽搁,当下借口头痛,马上离开现场。

紧接着,她通过秘密联络点,以最快速度将这一紧急情报传递给上级潘汉年。

潘汉年得知后,同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排查在沪湖北籍人员,种种迹象都指向向忠发。

潘汉年即刻向周恩来报告,周恩来当机立断,通知相关同志紧急转移。

就在当晚,敌人根据向忠发提供的情报,直扑周恩来住处,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黄慕兰传递情报的及时果断,成功挽救了众多同志的生命,让党中央避免了一场重大危机。

事后,周总理感慨地称她为“全党的恩人”,对她的智慧与贡献赞赏有加。

特殊使命

1933年,黄慕兰接受了重要的使命,与陈志皋结为夫妻,随后退出了原有的组织,开始以银行家、慈善家、特派员等多重身份为掩护,继续在隐秘战线上为信仰而奋斗。

她看似与组织疏远,实则深入复杂局势之中,肩负起更为隐秘而艰巨的任务。

在当时“全国yuan yu pei chang运动”中,黄慕兰凭借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脉,秘密搜集了大量冤狱案例资料,揭露了当时国民党司法系统的阴暗面和对进步人士的不公待遇,为运动提供了有力证据,推动了舆论的施压,让更多人看清了当时统治的本质,为正义发出了有力的声音。

营救“七君子”的行动更是惊心动魄。当“七君子”被捕后,全国为之震惊,黄慕兰心急如焚。她利用与高层及社会名流的交往,巧妙周旋,传递狱中情况,组织社会各界声援。她多次冒险与爱国人士联络,参与谋划营救策略,或传递密信,或安排会面,为“七君子”最终获释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抗日救亡的力量得以保存和壮大。

在抗战时期,打通海路交通线成为关键任务。黄慕兰凭借陈志皋家族在上海航运界的影响力,周旋于各码头、船运公司之间,疏通关节,安排船只,护送人员物资。

无数同志、重要情报、稀缺物资,在她精心布局下,如隐秘暗流般穿梭于海路,为抗战后方与前线搭起了生命线,保障了组织运作与抗战所需。

在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中,黄慕兰同样功不可没。日军逼近香港,大批文化名人面临危险,她与游击队紧密配合,参与策划撤离路线,筹备接应点。

在枪林弹雨、封锁的绝境下,她凭借智慧和果敢,将众多文化名人及其家属安全转移至内地,保护了中华文化的火种,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留存了希望之光。

蒙冤入狱,终获平反

新中国成立后,本以为能苦尽甘来的黄慕兰,却在1955年遭遇晴天霹雳,因“潘杨案”蒙冤入狱,被判处死刑。

在这危急时刻,毛主席挺身而出,亲自安排人发来一封电报:“黄慕兰是我们党的好同志,免除死刑!”这封简短的电报不仅救下了黄慕兰的生命,更彰显了毛主席对她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虽然逃过一劫,但黄慕兰仍开始了长达17年的监禁和和8年上诉。

1980年,在邓颖超等同志的关怀与努力下,黄慕兰终于迎来迟到的平反。

多年冤屈一朝得雪,她被任命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重新以革命前辈的身份为党和国家发挥余热。

此后,黄慕兰致力于整理自己的革命记忆,撰写回忆录,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故事、艰难抉择的瞬间、与同志们并肩作战的岁月,都化为一行行文字,为后人勾勒出一幅真实而震撼的革命历史画卷。

2017年2月7日,黄慕兰在杭州辞世,享年110岁。

参考资料:

中国网:杭州有位百岁女特工 曾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新京报:女特工黄慕兰辞世:我是不是女英雄,历史会作出判决

中国台湾网:110岁女“特工”黄慕兰辞世 曾救周恩来于危难中

《党史博采(纪实)》,2014年.15期,于继增,《为党立下奇功的“美女特工”黄慕兰》

《档案时空》,2003年.09期,李毅,《第一个向党中央报告向忠发叛变的人》

《世纪桥》,2012年.22期,陈雷刚,《战斗在敌人心脏的红色女杰》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