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增值服务还有很多“课”要补|荔枝时评

荔枝新闻 2024-10-17 17:20:48

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3元共138元……近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宪法学》教材中设置了付款码,扫码付钱才能解锁新知识,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童之伟教授朋友圈内容,图源网络,下同

随着移动学习的兴起,各教育出版机构纷纷探索数字化开发路径,教材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二维码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提供拓展资源的重要工具。通过一键扫码,即可便捷获取视频讲解、案例分析、音频资料等更多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创新形式提高了教材的使用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出版社回应

现实中,很多出版社设置了“一书一码”,只有首次购买者才能免费访问和使用教材增值内容。此举旨在保护知识版权,防止非法传播和盗版,但也间接限制了二手书读者的使用。正如童之伟所言,二手书也是合法取得,不应因购买渠道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购买二手教材现象在高校范围较为常见,如此收费模式难免给人以“不近人情”的观感。而出版社“支付成功后,不支持退货退款”等规定,已然涉嫌“霸王条款”。数字化商品虽具有特殊属性,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样不可剥夺。出版社在设置二维码收费时,应提供更为清晰的商品说明和服务条款,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此外,相关收费标准是否合理也有待探讨。教材中的二维码收费点数量多达46个,每个3元共138元,已接近售价的3倍。教材的定价通常包含了一定的知识价值和出版成本,再通过二维码收费的方式,可能增加读者的额外负担。特别是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而言,任何附加的费用都可能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

就目前来看,教材增值服务还有很多“课”要补。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教材具有一定公益性和普惠性,主要面向教师和学生群体。出版社在提供增值服务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保障其合法获取知识的便利。此次事件引发的讨论,背后隐含着数字化时代教育资源利用这一更大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为保护正版和作者、发行方权益,对数字资源使用设置一定限制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忽略学生和教师的真实感受,应在保护自身利益与满足读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为规范教材增值服务,相关部门应敦促行业协会尽快出台标准和指引,倒逼出版社合理定价,同时加强执法监管,对涉嫌违规收费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罚。同时,出版社也可通过与从事知识传播的技术平台合作,将存量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教材,或由教师团队提供新开发数字教材中的媒体资源,以此控制投入成本、降低运维费用。

总之,教材增值服务可以有,但必须规范合理。出版社应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相关部门也应出实招硬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检查力度、建立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方式引导教材市场发展,确保行业生态健康有序,让知识在合理的规则下顺畅传播,而不是让扫码付钱成为获取知识的“拦路虎”。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