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之道尽在寻常生活中,这么说你就明白了

璞因挲果 2024-11-29 14:06:25

“内圣外王”是儒家所追求境界,但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内圣外王”的则是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云:“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虽说儒家与道家素来有着学术争端,不过在关于“内圣外王”的观点上却有着难得的统一,因此这个有道家所提出的理念,却对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世的儒者无不将“内圣外王”视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若要解读“内圣外王”的意思倒也不难,简单说就是内在具备圣人的才德,而对外施行王道。但是,若要进一步解读何谓“圣人的才德”何谓“王道”,要说清楚就并不是那么容易了。

那么我们从何谓“王道”入手,所谓“王道”便是以仁德治天下,这么看来与“圣人的才德”一样,重点在“德”。只不过“内圣”是“外王”的前提与基础。所要求的依旧是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只是历来儒家一再抬高“内圣外王”的境界与追求,使得人们对先贤们如此推崇的“高端”境界自然就敬而远之了。一方面人们本能的觉得如此高端的精神境界自然跟我们日常生活并无太大干系,普通人学来似乎百无一用;另一方面人们不免觉得这般崇高的精神境界一般人基本难以达到吧。

其实小君认为,孔子之学,本就来自于民间,且正是孔子开创了“学在民间”的先河,因此他的学说本就平易而近乎于人情的。如今却将孔子之学束之于庙堂,成为少数人所能追求的学位,那么不免有悖于孔老夫子的教诲了。

好在宋明之后,心学的崛起让“内圣外王”的境界又回归到了寻常人所能触及的道路上。或许,对于孔子来说,圣人之学“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才是其本意。

因此,于寻常人来说,所谓的内圣外王便是自身德行的内外兼修。“内圣”体现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上;“外王”则应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身而尽己能,人各有自己天赋与才能,在德行的指引下,尽己所能人人皆可内修为圣,而对外己之王。

对于小君来说,“内圣外王”之“王”,并非以王道统御他人,而是以内在的修养统御自身欲念和言行,且以仁义待他人。

而内生之道则在寻常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于孔圣人来说,若能做到“三人行,择善而从”则“人皆可以为尧舜”,时刻以忠恕之道规矩自身,而忠恕之道在之前文章中小君也大家聊过了,说来一样并不难,最低标准不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欺己心,推己及人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推己及人便是“恕”。能做到如此,再辅以“吾日三省吾身”,那么离“内圣外王”之道便只差个持之以恒了。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