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两哭南京,随行学生的一句玩笑,却暴露了多少人的别有用心

乐蓉评历史 2023-04-11 21:47:05

马英九此次大陆行,一共哭了四次。在湘潭祭祖,他几度掩面抽泣;在重庆梅花山张自忠墓前,他感怀伤神,为抗日英烈致以六次鞠躬;另外两次,则都是在南京:拜谒中山陵、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关于马英九,有一句所谓的玩笑话。说他回大陆祭祖,可以不去湘潭,但不能不到南京。应该说,几乎每个访问大陆的国民党政要,恐怕都要在第一时间赶往南京。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里是他们唯一可以追溯和缅怀“昔日荣光”的地方。

111年前,孙中山力排众议,将南京选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但仅仅只待了3个月,便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直到1927年4月18日,随着北伐军全面收复长江以南地区,南京才在“遵从孙中山遗愿”的理由下再次被定为首都。

一座南京城,见证了民国全部37年的历史,而马英九此行也有两个最主要的目的。

首先祭拜中山陵,参观总统府,是尊重“上一辈人”的历史。作为一个国民党人,马英九虽然已经不在其位,但起码的礼节还是应该做到,这是面子问题。

参加的活动越隆重,到的地方越多,受到的关注越大,在岛内为国民党赚到的人气就越多,说话的分量就越足。所以在回到台北后,马英九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竞争对手”开炮,大搞舆论攻势,这就是所谓的趁热打铁。

另一方面,马英九去到中山陵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表明自己对于两岸关系的态度,正如他在中山陵祭堂耳房题写的8个字:

“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

中山陵,是1949年南京解放时唯一受到“特殊优待”的地方,包括原中山陵的护卫部队,一律免去投降或者起义对待,直接就地改编为解放军,继续负责陵园的守卫工作。同年11月12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上,粟裕将军更是领着南京各界代表共同祭拜中山陵,并首次用国歌开启谒陵典礼。

为何要对孙中山先生如此尊重?

因为他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也因为他一生都在致力祖国的统一。

论以往表现,马英九不算有功之人,他在8年任期内左右逢源,对两岸关系并未有良好推动作用。但好的一面是,对待历史问题,马英九还一直坚守着理性。

马英九承认两岸“同根同源”,一直倡导和平友善的交流,敢于直面真实的历史。在岛内,他多次参加纪念抗日的活动,例如宣传1915年的“噍吧年事件”和1930年“雾社事件”。能够把这些年代较为久远,且鲜为人知的悲壮事迹拿出来重提,至少就是不忘本。

包括这次来到大陆,马英九也把祭奠抗日烈士作为一个重点行程,基本每到一个城市都会谈谈历史。特别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马英九面对历史陈列、老照片表现得极为用心,各种关联史实也能脱口而出,至少做足了功课。

不过跟随在他身边的30名岛内青年学生,反应却有些令人意外。他们几乎全程处于一种很“懵”的状态,讲解听不懂,展品看不明白,问题答不上,很明显是不能迅速接受眼前庞大且沉重的历史概念。

在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及感受时,一位学生坦白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们的历史课本对南京大屠杀就是潦草一笔带过而已,但是来到这边,可以很有共鸣,我听到讲解时也眼眶含泪。”

后半句是真实感受,前半句话带点自嘲式的玩笑,却也是真话。

“潦草一笔带过而已”这几个字说出口,学生的表达其实算是比较委婉了,因为真相大概率是完全没有了解。

近些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在岛内教科书中地位一降再降,轻则极度简化,重则完全删除。最为典型的就是“翰林版”高中教材,正文只字未提,只在附录的“大事年表”部分带了这么一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南京陷落,日军入城大肆杀戮,是为南京大屠杀。”

没有遇难人数,没有具体事例,甚至没有真实图片,如此的轻描淡写,根本不能让学生从寥寥几个字中提取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而且,附录的“大事年表”说白了也只是参考内容,一般不会放在课堂上讲。

而面对种种质疑,岛内相关部门搪塞的理由竟然是:

“有关日本侵华战争、八年抗战等因初中教材已有叙述,高中教材不必太多着墨,以免增加学生重复学习的负担。”

这样的理由能让人信服吗?初中简单概括几句话,让学生记个年份、地点,高中干脆不学,八年抗战和南京真的只是学生们的负担?

看着那些所谓的岛内“名嘴”在节目上大谈历史,什么西汉东汉、南宋北宋平分天下,互相攻讦,简直贻笑大方,而造成这样荒唐场面的原因到底在哪?

1964年岛内教科书对于辛亥革命的论述是6000余字,包括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孙中山个人成就,而到了现在的2020年版,主体内容只剩364字。

如今,不少岛内学生会把“双十”和光复节混为一谈,完全忘了这一天是辛亥革命的纪念日,甚至于不认识孙中山的大有人在。

为了所谓的“去中化”,为了抹去两岸共通的历史渊源,与同胞、祖国撇清关系。岛内教科书一直在竭力淡化、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史实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下一代才会完全忘记自己的根。

包括在马英九到达南京的后的第一天,马英九参访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其实对岸就已经传出了另类的声音。

一向声称自己是主张派的罗致政甚至公开宣传:这些抗日行程的安排是“试图营造反日仇日的氛围”,大陆是在以纪念抗战之名拉拢岛内民众仇日反日,马英九完全在配合演出。

南京大屠杀只过去85年,而如今两岸的记忆却是截然不同的。大陆每年逢此“难日”,不论各行各业,也不论年龄老幼,上到大学,下到幼儿园,都会进行相应的缅怀活动。

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什么?他们可能不知道南京在哪,更不能想象什么叫战争,什么叫屠杀。但从他们懂事起,这个国家就已经将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痕刻在他们心中,这就是历史,代代传承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南京保卫战,从来不是一座城市的悲壮,也不是只属于30万人的悲壮。当年守在南京城的那些官兵百姓,不都只是南京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

第66军、第88军是粤军,第103师是黔军,第112师是东北军,第2军团是原驻湖北的部队。而作为中央军的德械师第36、第87、第88师、教导总队,包括74军,在南京保卫战前补充了4万新兵,他们都是从江浙、江西等地调来的子弟兵。

当时的南京市长萧山令,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高材生,从湘军的排长一路干到少将,可谓前途无量。然而南京城破之日,他却拒绝撤退,在下关与日军苦战5小时,最后为了不做俘虏,举枪自尽殉国。

66军159师少将代理师长罗策群,率部血战南京尧化门,牺牲前最后一句话是:

“几大就几大,晤好做哀仔呀呀!”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豁出去了,死就死,但绝对不能丢广东人的脸。

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江西修水人,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他命令524团团长谢晋元亲率第一营400多人固守四行仓库,战斗到最后一刻。南京保卫战,将军又亲自率领仅剩的一支特务连死守南京中华门,直至全体官兵壮烈殉国。

为什么要把一场败仗写进历史教材?

为什么要让学生翻开课本就是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图片?

为什么每一个国人都要知道85年发生了什么?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正式开庭。这一天,离南京大屠杀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3063天。面对审判,26名坐在被告席的日军高级将领,却无一人承认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日军华中方面军最高长官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的头号元凶,先是极力为自己辩解,声称屠杀是溃退的中方士兵所为。之后又狡辩说那是前线军队自发的行为,自己不能因此承担责任。

这位有着“老牌中国通”之称的日本陆军大将,甚至在最后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中日两国的冲突是亚洲家庭兄弟间的争吵,日本侵略是兄长在长时间忍耐后痛打其年轻而又桀骜不驯的弟弟,我其实一直都在致力于中日和平事业。”

面对这样极力的诡辩,南京百姓自发收集了上万份有关大屠杀的证据,几位幸存者更是不顾心理上对于战争的强烈创伤,坚持前往东京现场指认元凶。真相,是多少人用血和泪水换来的,参与东京审判的中国审判官梅汝璈就曾说过:

“忘记过去的苦难就会招致未来的灾祸”。

你们没有证据,凭什么审判我?这是东京审判时,日军将领狡辩最多的一句话。而如今,也有不少人故技重施,一提到南京大屠杀,不是用“你又没有经历过,凭什么认为它是真实的”来诡辩,就是习惯用“上一辈的仇恨”和“这一辈人应该有的历史宽容”去应付。

在日本的教科书上,不会有南京大屠杀,而如今岛内教科书同样在淡化南京大屠杀,这样的行径与汉奸何异?

借用辛亥革命元老林森曾经痛斥汪精卫的一句话:

“这种人虽然暂时保了性命,得了小小利益,但是遗臭万年,上辱没了祖先,下贻害到子孙。一到敌人用不着汉奸的时候,仍旧免不了送命,或者精神受到惩罚,天天在苦痛之中,永远做不得人。”

马英九的首次大陆之旅,除了返乡祭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一群人把自己的“根”找回去。两岸同根同源,共同的情感、根脉和民族记忆深刻连接、代代相传,这是谁也改不了的事实。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