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出生入死,走在生路之上

斯威国学 2024-03-18 21:05:03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出于生而入于死,在生死之间,有生命比较长的人,这样的人十之有三;有生命比较短的人,这些人也是十之有三;长寿的短命的都有了,还有一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却行走在末路上的人,也是十之有三。这里的十有三,个人认为并不是精确的数字十分之三,而是三类人的意思。所以这里讲的是有三类人,一类长寿,一类短命,还有一类是人活着却走在死路上。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有人生在人世,却行走于末路呢?因为他们对自己太重视了,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来对待自己,结果是人活着,思想却已经走在死路上了。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听说,善于运用生命的人,走路不会遇到猛兽,从军不会上战场。猛兽对他用不上自己头上坚硬的利角,老虎对他,用不到利爪,士兵也用不到他的兵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没有走在末路上。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一般人没事不会思考生死的问题,古代不一样,人的生命相当脆弱,战争、疾病、难产、洪水、饥荒、强盗,分分钟夺去人的性命,生死是古人经常谈到的话题。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代人活八九十岁都不少见,古人的寿命相较于现代人,是相当的短。但是,这世界上永远存在着相对长寿与短命的人,还有一部分贪生怕死之徒,出生入死,在生与死之间,我们其实对自己需要有一个规划,如果每一天只是前一天的重复,活一百岁跟活五十岁、三十岁有什么区别呢? 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要做什么? 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么短暂,生,怎样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死,如何死得其所,这是老子一直在向我们传达的理念。老子在前面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人生在世,总有所求,求什么?名和利。这世界上有大名利和小名利之分,小名利是只追求自己的名利,而大名利是追求集体的名利,不计回报。 所以,我们中国从古至今,每个朝代都为了大名利前仆后继的人,他们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寿命短的如三国的郭嘉,诸葛亮。郭嘉,去世的时候才30多岁,英年早逝,却为曹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孔明,二十多岁出道,帮助刘备团队从一无长物到三足鼎立,他的智慧一直被人传唱到现在,五十多岁就离世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人才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 相对长寿的,廉颇老了还在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曹操年老,仍有雄心,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所以说,一个人的寿命是长还是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生在世都做了些什么? 我现在说这些,可能不太合时宜,对有些人来说,活在当下最重要,管他什么生命的意义呢!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即使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要留下什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可能怎么活都行,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的无所谓了,只要活着可能就是价值了。可如果你是一个重要人物,这就不能是你的选项了。你可能会觉得,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哪是重要人物!但是,如果你是有孩子的家长,你是一个团队领导,你就是孩子,团队成员的重要人物,你就不能够像动物一样任凭自然地活着。你总是要做出某些行为,来为你的孩子,来为你的团队做个好榜样。 人生在世,我们总得要建设美满的家庭,有真诚的朋友,有份自己的事业,为社会贡献力量……否则,我们岂不是白活了? 有一种人,真的是白活了,这就是第三类人,人活着,思想却已经走在死路上了。有个人是这样的,年轻时遭遇了重大挫折,坐过牢,老婆自杀,自从第二任老婆离开之后,他是天天借酒消愁。难过,所以喝酒,喝了酒,更难过,每天都在如行尸走肉般活着。这样的人即使活到八十岁,身体活着,思想早已死亡。还有一种白活的人是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贪生怕死。有人根据盖闻善摄生者这几个字,就认为老子在讲养生之道。老子没那么低,人是要爱惜身体,但是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跟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思想才是人的核心。 应该说,老子讲的是养心之道。古代科学不是那么太昌明,人们认为思维是心脏的事情。现在我们知道思维是大脑的功能。所以古人说要修身养性,修身养正,修身养心。很明确指的是人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外显的行为,要不断地修正。一个是内在的思维要养,养什么?养正向的三观。所以老子说,不管你是长寿的人还是短命的人,就只有一个过程,那就是出生入死。人不是神仙,逃脱不了这个自然的规律。 老子说:听说善于运用生命的人,走路不会遇到野兽,从军不会当肉盾。老子的那个年代,出了城门就是郊外,我们经常讲荒郊野外,城外是很荒凉的,野兽多的很。而善于使用生命的人,走在效外也不会遇到野兽的危胁,这些野兽的尖齿利爪对善于运用生命的人用不上。从军了,打仗了,那些兵刃也不会伤及他半分,为什么?有人认为,是不是这些人跟神仙似的,会法术?当然不会,某位道长讲了要相信科学。老子说出了原因,他没有把自己放在死地。 古人讲话比较的含蓄,需要人去悟道。我们要问凭什么这些善于运用生命的人,就不会把自己致于死地呢?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善于运用生命的人就是善于运用自然规律的人。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善于运用知识的人。老子要前面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要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我们看电视、电影就会很清楚。 看过荒野求生的人知道,德哥可以一个人在蛮荒之地生存两个月。他靠的是什么?身体强健吗?三五天吃不上东西,就一点也不强健了。他也不可能有熊强健,甚至是一头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他。他靠的就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哪些地方有威胁,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怎么做陷阱捕猎,收获食物。对于他来说,他就是善摄生者。而对于没有这样知识的人来说,放在那荒岛上两个月,就是处于死地了。 有的人可能也看过鬼吹灯系列,一群人到墓里面的时候,跟着胡八一般没事,不跟着他走,胡乱来的人,都很难活着出去。为什么呢?因为胡八一除了是侦察兵出身,观察总结能力超强,他对于盗墓的知识也已经熟透了,哪儿能碰,哪里不能碰,什么时候该走,走什么地方,都清清楚楚。 所以,善摄生者指的是善于运用自己生命的人,指的不是怎么养生,长寿的人。一个人再长寿,活到三百岁,还是得死。老子是很反对养生修仙的,他认为这些人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太看重肉体存在的人,就已经活在死地里了。 而一个人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看问题很清晰,带领团队的能力很强,做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走在生路上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