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彭加木:42年前在罗布泊离奇失踪,至今真相成谜

青菀杳声闻生 2024-11-11 01:42:25

文 | 青菀杳声闻

编辑 | 青菀杳声闻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罗布泊有巨大的吸引力,无数人在这个地方前仆后继,有人为了名利,有人为了科学,有人为了心中的那份执念。

彭加木就是“心有执念”的一员,只是,彭加木为了心中的执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的逝世,竟然成了罗布泊的一桩悬案。

彭加木

罗布泊:死亡之海的召唤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有一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神秘之地——罗布泊。

这个干涸的湖泊盆地以其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闻名于世,堪称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罗布泊的环境恶劣程度令人咋舌。这里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通常不足20毫米,导致地表几乎寸草不生。

罗布泊

极端的气温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夏季地表温度可高达70—80℃,而冬季则可低至零下40℃,昼夜温差更是可达40—50℃。

强烈的风沙天气是罗布泊的另一大特征。常年8—9级的大风裹挟着松散的地表沙粒,形成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

曾经的湖泊干涸后,大量盐分析出,使得地表盐碱化严重,盐分含量高达70%以上,形成了厚厚的盐壳,对生物生存极为不利。

罗布泊缺水

除此之外,罗布泊还面临着多重环境挑战。由于地处内陆高原,大气稀薄,导致太阳辐射异常强烈,紫外线照射量大,对人体有害。

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也是一大问题,地表水几乎不存在,地下水则普遍矿化度高、咸化严重,难以饮用。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区还存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对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罗布泊的恶劣环境

罗布泊的磁场异常现象,可能影响导航设备的正常工作,给科考工作带来额外的困难。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罗布泊长期以来人迹罕至,对其的科学考察和开发利用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正是在这荒芜之下,掩埋着无数的秘密,吸引着无数人趋之若鹜,试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罗布泊

在众多探险者中,彭加木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出生于广东番禺的科学家,并非探险家出身,却对这片荒漠有强烈的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一头扎进植物研究,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北平、中国科学院任职,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与众多科研者不同,彭加木更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未知,而不是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

彭加木

1956年,他放弃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坚定地选择留在边疆,投身新疆的科学考察工作。

命运似乎总喜欢和人开玩笑。来到新疆的第二年,彭加木查出得了胸腔纵隔的恶性肿瘤,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两年。

两年后复查,肿瘤居然自己消失了,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医生又诊断他疑似患有淋巴癌。

彭加木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彭加木,反而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将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拼命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这种“拼命三郎”的行事风格,也为他日后在罗布泊的“消失”埋下了伏笔。

彭加木

科研罢了,为什么要玩命呢?

彭加木对新疆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名字上,更体现在他对新疆土地的深入研究。

而罗布泊,这片神秘的地方,一直是他心中想要探索的目标,彭加木和罗布泊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1964年。

那一年,他第一次踏足罗布泊,虽然只是在外围进行简单的考察,却在样本中发现了大量的矿物质。

这让他坚信,罗布泊并非“生命禁区”!这是彭加木对罗布泊的第一印象,也成为了他之后多次深入罗布泊的动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彭加木的第二次罗布泊之行,直到十年后才得以实现。

1979年,他接到邀请,加入《丝绸之路》的拍摄团队,又一次来到了罗布泊。

拍摄团队

这次虽然还没能深入罗布泊的中心,但彭加木探索罗布泊的决心反而更坚定了。1980年,55岁的彭加木终于如愿以偿,第三次踏进了罗布泊。

这一次,他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率领一支由10名队员和三辆车组成的科考队,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

为了这次考察,彭加木做足了准备,他心里也明白,这可能是他此生最后一次,探寻这片“死亡之海”。

彭加木带队

事实上,穿越罗布泊非常危险,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补给,随时都可能将人推向死亡的边缘。

彭加木和他的队员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勉强横跨罗布泊。

这次科考行动,收获颇丰。队员们收集了很多珍贵的样本和数据,顺利完成了这次科考任务。

彭加木队伍

只有彭加木却闷闷不乐,在他看来,上级批复的考察时间有两个月,提前完成任务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寻找罗布泊中更多的矿产资源,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

队员们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彭加木却突然宣布了一个让大家震惊的计划:再次进入罗布泊。

再探罗布泊

他计划利用剩下的20多天时间,开辟一条新的穿越路线,采集更多的无人区资料,并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

队员们都傻眼了,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身心俱疲,只想尽快离开这片“死亡之海”。

可彭加木的决心已定,没有人能够改变他的主意。最后商议的结果是:如果水或油用掉一半,但还没走到一半的路程,就马上原路返回,确保安全。

6月11日,科考队又启程了,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罗布泊穿越之旅。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7天行驶900公里。新路线的地形比预想的复杂得多,科考队频频迷路,车辆不断陷入沙坑,一天最多只能前进50公里。

且6月的戈壁滩,酷热难耐,温度计从未低于43度。高温、缺水、迷路,队员们的情绪越来越焦躁,纷纷要求返回。

彭加木毕竟是队长,他仍然坚持前进,其他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科考队继续前进,朝着库木库都克的方向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距离库木库都克8公里处的地方。

他们此时的汽油只剩下1/4,而饮用水也因为装在铁桶里,已经被铁锈污染,无法饮用。

队员们再次陷入恐慌,强烈要求向部队求援。彭加木依然拒绝,他认为既然已经到了库木库都克,就应该继续寻找水源,而不是依赖外界的援助。

队员们早已精疲力尽,没有人愿意再拿生命冒险,他们坚决要求原地待命,向部队求援。

那天晚上9点,彭加木终于松口,同意给部队发求援电报。

彭加木

电报发出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在篝火旁吃饭聊天,直到凌晨2点才回到帐篷睡觉。

当队员们将电报拿给彭加木看时,他却一再抱怨,认为用直升机送水太浪费国家的经费。

在他看来,明明可以自己找到水源,为什么要麻烦组织救援?

彭加木

上级很快发来第二封电报,会在18日上午送水过来,并要求科考队在原地待命。

队员们正准备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彭加木,却发现他已经不见了,只在车上发现了彭加木留下的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

队员们这才明白事情有多严重,赶紧开车往东去找。在向东约1公里处,队员们发现了一串脚印,正是彭加木所穿的42码翻毛皮鞋留下的。

彭加木

顺着脚印向前,脚印逐渐变浅,最终消失在茫茫沙海中。

当天晚上,沙漠刮起了10级大风,沙尘暴席卷而来,彻底掩盖了彭加木的踪迹,也吹灭了找到他的最后一丝希望。

后来,国家先后四次派了上千人进行了彻底的搜索,但都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彭加木的“消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也成为了科学界的一大损失。

结语:

彭加木的“消失”,并非简单的意外,他性格执拗,对科研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对时间极其珍惜,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彭加木三次深入罗布泊腹地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资源,钾肥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养料,而我国一度极其短缺钾肥资源。

彭加木的发现对我国农业和资源开发很有帮助。

彭加木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他个人的生命,成为了对科学不懈追求和对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的象征。

彭加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