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散修道人高风
本篇主要写劲力,局部的劲力,如标题所写「劲起于足」。
注意这是「局部的」劲力,主要是「体会」,不要在练习上有太多的追求。
需要体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含劲的状态整合的状态透劲的状态调重心调重心,要自上而下调,首先调的是头,其次调胯,再次调膝,脚上不用刻意发力,承重多少自会发力多少。发力则为拙力。
如上图(一),是大部分人放松下来的常态!我用蓝色线标注了一下,胯与足的架构是向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而胯到肩是向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头是正的,但脖子是明显的向前伸的。另外,我用红色虚线标注了一下臀到地面的垂线,是落在足跟之外的。「这里开始是重点」这个足上所承的重心如红线画的三角的位置,大概是脚掌到到脚跟的中间,脚趾上几乎不用力,脚掌和脚跟承重是均衡的。
如上图(二),略收下颌,使头的位置相对后移,头只要稍动,重心会明显的后移,胯要稍微向前,这里注意不要刻意的弓腰!也不用刻意的直腰!头是竖直,身子是竖直,也就是说上身基本上是垂直的。由于尚未透劲到脚趾,重心仍然是原来的重心,故而屁股依然是超过脚跟的,此时脚跟压力会明显增大。
如上图(三),仍然是上身相对是竖直的,主要调胯,把上身整体前移,头胯同步前调(可以通过上身不动,膝盖向下跪来整体前调上身,再保持脚底压力状态,慢慢直起膝盖),此时脚掌承重变多,使劲力自然透往脚趾。
以上就是调重心的方式,基本原则是「上身保持竖直」。一开始可能需要调「头」和「胯」的位置,建立好体感以后,头只要向上就可以了!略收下颌,而胯有点坐的意,这样脊背就会撑起来。然后上身联系成为整体,只要调胯就可以调重心了。
图(一)(二)(三),多体会一下,前后调节重心。
1)要尽量前调到失衡的临界,体会一下劲透脚趾的状态。慢慢前调到失衡临界,脚趾会突然发力抓地绷起一下。再进一步放慢,再放慢,仔细体会这个临界的状态。这个临界状态,就是足下「透劲」。2)尽量后调到失衡的临界,逐渐到临界时脚跟会压力逐渐增大,同时劲也会像后透(脚跟更靠后承受重力),到达极限胯会猛的前移并前侧会向上翻,放慢再放慢,仔细体会「翻胯」。另外,足跟更后得到承重便是向后「透劲」。3)仔细感受重心,如果透劲到脚趾,那么重心会比原本稍前移一点点,相应的头也会前移一点点(难以感受到)。找到这个重心(大概在涌泉穴附近,但不用那么靠前),确保前面透劲到脚趾,重心尽量调正,仔细感受,前了就后调一点,后了就前调一点。两侧都得到「透劲」,那么足心就会撑起来,并在脚底建立联系。如果刚好中正,就像一套凹凸的模具,刚好可以卡住。另外,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背靠墙站,抬脚掌,脚掌肯定是抬不起来,但是脚掌向下扣是感受不到太强的发力。细细体会可能会有一点点。同样面朝墙站,也是抬不脚跟的,尽量重心前移,脚跟也几乎感受不到太大的压力。
故而,调重心的过程中,感觉压力大增,那就是明显的拙力。竖上身,前后调重心,前面写的都的要求都可以有所妥协,脚底含劲越小越好。
含劲
前后调节,以图三的状态为准,脚趾略有压力,脚跟略有向后移的压力就可以了。
先前后调节,慢慢的调,来回调,调过了,脚趾或脚跟失去重力,就有「空」了的感觉。
不要「空」,前后调,脚趾脚跟都有压力,有一个很小的范围。找到这个范围。
再尽量的慢,随着呼吸,呼气前移吸气后移,呼气后移吸气前移,都可以。也可以数秒,前后调的过程各三五秒钟。
就这样含着劲练习,如果脚底有感觉酸啥的,就略休息活动一下,再练习。
直到找到一个所谓的「均衡」。
来回「不空」就是「均衡」的范围,而调整的过程,要么是「前移」要么是「后移」,中间就是一个「均衡」的点,这个点通常来说都是不太明确的。
不要静止,保持在「均衡范围」内「往复」。就这样练习就可以了。
提升,随着练习有一定的体会,可以「更慢」的速度,「更小」的范围,来含劲。速度足够「慢」,范围足够「小」,那么外在看起来就是「静止」的,那就「含劲」的状态。不要强求,慢慢来。
整合
在上面「含劲」的练习,有一定「心得」后,仔细感受脚底的发力,顺着原本的发力,去用力。一般来讲,用力「均衡」才能「整合」,若不均衡,重心就会篇。这里重心是单指脚底的重心。
脚底的劲力,前后,左右都要均衡。
一般来说,脚底内侧「筋骨强壮」一些要多承受一些「重力」。而前后的「重力」力量上是基于「脚底重心」均衡的,但一般人脚趾不扣地,感受上,脚趾脚掌承受的「重力」要多些。
如果能逐渐主动用力,到几乎全力,整体上依然能够维持「静」的状态,那么就算是整合。
通常来说,原本的筋骨若不均衡,是无法做到「逐渐全力」而保持稳定的。这就要小心的慢慢加力。
同样,这个发力的大小本身也是要「均衡」的,前面含劲是「最轻」的状态,这里「发力」能「静」的「发力范围」就是均衡的范围,而其均衡的点,便是「不大不小的」发力。
整合要「稍往内侧」以及「稍往前侧」整合发力。
练习要随呼吸,动态的调整「发力」大小,一般来说是,吸气放松,呼气收紧。先一次练习3个呼吸一组,再一次7个呼吸,9个呼吸这样。能够适应以后,就可以尝试就可以尝试49个呼吸或81个呼吸一组,或者更多。
这个「整合」的练习,也是所谓的「练劲」。其练习是有强度的,感觉筋骨酸了就缓一缓在练。
这里有一个技巧,「整合」时始终是「发力」或「放松」的「动态」过程中。而越是顺应「筋骨」或「劲力」,需要的「主动发力越小」,而其「强度越大」。理想状态是「意动」,不主动发力,便可以犹如「发力整合」一样。当然这是练出劲力以后的感受,不用强求。而所谓的「顺应」便是,略停保持着状态,想着「放松」,就有可能松下来一些。。。这个「想着放松」首先要把感受转移到发力部位,这也算是一种用意。。。
能够练习整合30分钟,筋骨劲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这里再说一下优先级,「均衡」第一,「时长」第二,「强度」第三。
透劲
前面的「整合」的练习中,随着「主动发力」整合筋骨劲力,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强度得以提升」「稳固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劲力」的「范围得以扩展」。
而在上面「整合」提到「顺应」筋骨劲力,这个只要有足够的练习量,肯定会有所体会。
而透劲的练习,则是返回「含劲」上来,尽量的「轻柔」,用「意」来引导「透劲」。
对于「透劲」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不够放松」。而不放松的原因是筋骨不均衡。
当经过「筋骨均衡」改变后,还需要「放松」练习「透劲」。
这个「透劲」就是所谓的「养劲」。「来去如抽丝」「用意不用力」什么的便是如此。
总结这个练习,通过调重心对局部进行的劲力练习,再强调一下,这不是整体联系,重点再体会。
虽然练习过程中,筋骨变得均衡并得以强化,感受到明显的好处,但不要过度追求。。。
事实上,没有呼吸相合,也很难效率的练习。大概会像练肌肉一样,找到一定「窍门」,一开始可以明显得到提升,但很快就陷入「瓶颈」。
当然,「练劲」和「养劲」也可以用到其他地方,通过这样的方法强化筋骨劲力,就是标准的「外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