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为了抢夺她的财产,母亲和哥哥亲手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2024-10-04 13:18: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2006年10月,自己去给父亲扫墓的那一天,家住广东深圳的邹宜均,永远也忘不了。

要说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不被宠爱的女儿会有怎样的处境?她听到这个问题,大概会流下一把辛酸泪。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被漠视的女儿,但和她一样被家人强行送进精神病院的人,想必也不会太多。

她的精神有没有问题,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母亲和哥哥说了算。他们想通过这个办法,从她身上得到更大的利益。

邹宜均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对待?

2006年,邹宜均毫无戒心地坐上了亲哥哥的车去给父亲扫墓,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完全没有察觉,更没有防备。

在看到不远处面包车上走下来几个男人,并且对方直冲冲朝着自己跑过来时,邹宜均才慌了阵脚。

这群人强行把她带走,但并没有绑架她,伤害她,而是把她带到了医院。至于理由,他们说,邹宜均有精神病。

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个人有没有精神疾病,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

那段时间,邹宜均的确因为婚姻问题和父亲的死亡出现过一定的情绪问题,但那远远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可是不管她怎么说,在医院里,她还是被当成精神病人来对待。

医生护士会给她注射精神类药物,逼迫她服药,在她不承认自己的问题时,还会用捆绑手脚等办法来抑制她正常的情绪。

而在此过程中,她的母亲,她的哥哥,一直没有真正关心过她。

联想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母亲和哥哥的表现,再加上现在母亲和哥哥对自己“被控制”的态度,她几乎可以确定,自己的遭遇,和这两个至亲的人脱不了干系。

能够让他们迫害自己亲女儿、亲妹妹的理由,也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钱。

在财产问题上,邹宜均和他们一直有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源,可以从邹宜均的成长经历说起。

她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父母一共生了4个孩子,她是老幺。

可别以为老幺就一定会受尽万千宠爱,事实上,邹宜均生来是个女儿,单凭这一点,她就不可能得到太多的关爱,更别提偏爱了。

在兄弟姐妹四个人里,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她的哥哥。哥哥是父母的希望,是他们这一代的男丁,被寄予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厚望。

她拼尽全力,努力表现,也只能得到母亲少的可怜的一点目光。但哥哥不一样,他只需要张开手,喊一喊,就能马上被母亲抱进怀里。

有时候和他们相处,邹宜均总会忍不住想,难道自己是个外人?区别对待,就是这么明显。

释放母爱的时候,邹宜均的母亲很难想到她。可当需要承担责任做出贡献的时候,母亲又会把她排在第一位。

比如她的第一段婚姻,就纯粹是她的牺牲和奉献。

由于父亲身体状况很糟糕,母亲听到一些迷信的说法,要给老伴冲喜,于是就安排邹宜均和另一个男人结婚。

这种情况下,邹宜均是否愿意,都已经不是首要重点。她但凡敢把拒绝的话说出口,一口不孝的大锅马上就会砸到她的头上。如果父亲出现什么意外,母亲更不会放过她。

所以在婚姻大事面前,邹宜均甚至连说“不”的权利都没有。

毫无感情基础,并不互相了解的婚姻搭子,强行凑在一起,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结婚之后,邹宜均与丈夫矛盾不断,根本无法一起生活。在父亲去世之后,他们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离婚时,作为补偿,丈夫给了邹宜均30万上下的一笔钱,祝福她能好好生活。

这原本是前夫给予她的最后的温情,但是落到她的母亲和哥哥眼里,就成了她身上的筹码。

这对母子对30万虎视眈眈,想把这笔钱据为己有。但因为有法律的约束,他们肯定不能明抢,只好“走捷径”。

至于什么捷径,他们了解到,当家庭成员有精神疾病时,作为监护人的家人可以代为管理当事人的财产,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支配权。

也就是说,只要把邹宜均“变成”精神病,30万自然就能落到他们的手里。

在财产的诱惑之下,他们能对自己的亲人使出这样的手段,可见心思有多么歹毒。

所以,所谓绑架也好,强行接受精神治疗也好,这一切,都是邹宜均母亲和哥哥的阴谋。只要医院配合,出具精神病的相关证明,他们就能得逞。

而且,根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他们在意的不仅仅是30万,还有邹宜均父亲临终之前留给她的一套房子。

邹宜均的母亲思想极为落后,她一直认为,女儿是没有资格继承房产,也没有资格掌管财产的。所以即使对女儿做出了难以原谅的事情,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心灰意冷的邹宜均并没有坐以待毙,在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的帮助之下,她成功逃脱医院,放下红尘执念,出家为尼。

不过她没有忘记自己受到的伤害,所以用一纸诉状,将亲生母亲和哥哥告上了法庭。

她需要的,并不是对方多少赔偿,更不是想把两个人送进监狱。她只是想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并且听到一句抱歉,仅此而已。

重情重义的邹宜均,就是因为被复杂的情感裹挟着,没有办法自我解脱,所以才选择用佛学来洗涤自己,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

还记得对簿公堂时,她的母兄托人告诉她,他们还是牵挂着她,爱着她。

牵挂,爱,都只是上嘴皮碰下嘴皮而已,从行动上,她感受不到任何的爱。

如果把一生看做一场修行,那么人生中的这道坎,就是邹宜均的劫数。闯过去了,她就能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抛开负担,追求真正的自我,不必再用情感来惩罚自己。

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