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莺
2024年12月23日,据韩国首尔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韩国贸易委员会(KTC)于12月21日作出一份有利于中国小米公司的裁定。
KTC对日本半导体能源实验室 (SEL) 针对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韩国公司及销售商提起的智能手机“二次电池”专利侵权案作出裁决,认为SEL主张的两件专利无效,因此不属于不公平贸易行为。
据韩国媒体透露,2023年9月27日,SEL向KTC对小米在韩国生产和销售的一款型号智能手机提出专利侵权主张,涉案专利是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根据韩国媒体披露的涉案专利来看,两件专利主要涉及“参数专利”,因此在侵权认定上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
来自:首尔时报
KTC于2024年1月8日开始立案调查,历时10多个月,KTC对此召开过技术说明会,分析了小米智能手机样品的成分。最终在2024年11月21日在举行的KTC第454次会议上作出这一决定,KTC认为,两项专利中的一项有明确的无效理由,因为根据已知的在先发明,该专利缺乏创造性。而另一项专利也因说明书描述不充分、具体含义不明确而被判定无效。
至此,小米智能手机在韩国的销售将不受影响。
实际上,在锂电池行业,中国企业正在越来越多的面对来自日本和韩国等早期电池厂商的专利主张。
这也是今年KTC处理的又一起针对中国企业发起的与锂电池有关的专利侵权调查案件。
今年10月23日,LG化学向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中国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韩国子公司JS株式会社(简称“容百科技”)生产和销售的三元NCM正极材料侵犯了其电池材料专利。与此同时,韩国贸易委员会(KTC)也在审查此案,LG化学要求KTC调查容百科技的不公平做法,该调查结果预计在今年底做出。
实际上,历史上向韩国贸易委员会投诉专利侵权的案件不在少数,一些案件也取得了积极结果。例如,2017年,KTC调查了一起韩国初创公司因半导体制造的FinFET技术被苹果公司侵权而提起了不公平贸易调查,声称苹果公司的处理器芯片制造使用了这一技术。但在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前,苹果就与该初创公司达成了和解,支付了许可费。
因此,通过诸如KTC等渠道迫使被许可方接受许可,已经成为一些专利权人主张专利权的一种常见手段。
另据业内专家分析,此次SEL选择在韩国对小米发起调查,其真实原因很有可能是希望与小米手机电池的供应商达成专利许可,通过起诉终端厂商的方式来反向对电池制造商施压。
这一点和今年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在欧洲起诉小鹏汽车,实际上是希望小鹏汽车也对其钢铁供应商施压与安赛乐米塔尔达成许可的逻辑是一致的。
小米虽然此次在韩国赢得了重大胜利,但不可忽视的则是日本、韩国的企业,正在对中国电池制造商,通过专利的手段,步步紧逼。
如果中国电池制造商处理不好相关知识产权问题,那么终端的厂商,包括智能手机、汽车等行业,未来都不排除会继续受到这些日韩锂电池厂商的专利诉讼之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