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
前几年提到骑行热,大家脑子里最先想到的还是那种在大城市白领中流行的中产运动。车子是碳纤维的,骑行裤是Rapha的,中产们在车上猛蹬的劲头仿佛个个要去参加环法大赛。而如今这股风潮终于“飞进了平民百姓家”。最近你如果在晚上七八点去北京长安街看夜景,大概会被路上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吓懵。今年夏天,“长安街夜骑”俨然已经成了北京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只不过驰骋在路上的不再是装备齐全的骑行爱好者,而是骑着共享单车、千里迢迢感受夜生活的游客。颜色还很齐全。@明媚坊服装
在city walk、特种兵式打卡之后,终于又有一种网红旅游方式横空出世——“来xx旅游没体验这条city ride路线,那就等于白来。”最近没来北京旅游过的人,很难想象在“骑自行车遛弯”居然也能成为网红打卡项目。“上一次见到这种场面还是在年代剧里,80年代的工厂下班,所有工人们骑车出工厂大门。”大多数游客都会优先选择骑共享单车,导致附近方圆几十里都一车难求。因为人少车多,甚至让“租自行车”这个行当重新焕发了生机。在社交平台上,最常被推荐的一条骑行线路是沿着长安街,从王府井地铁站骑到西单地铁站。全程大概只需要30分钟,还会路过天安门广场,可以放慢速度拍拍照。@龙视新闻
于是你就会看到,很多人兴冲冲地来到王府井地铁站准备city ride,却发现附近根本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而一站之隔的西单站出站口,却密密麻麻全是自行车——游客们把车从王府井骑到西单,工作人员再用拖车把它们拉回王府井,就此实现了闭环。@如烟啊如烟
事实上,city ride今年不止在北京火了。这个夏天,国内每个旅游城市的攻略里,几乎都能找到“骑行路线”的推荐。西安城墙骑行属于是开发较早的老牌旅游路线,景区在城墙上设置了官方的租车点,骑行一圈可以路过钟鼓楼等著名景点。这些租车点如今的现状是这样的:队伍经常排出十几米,有时候没车了还得等之前的游客回来还车。而那些在city walk潮流中狠狠火过一把的城市,也成为了city ride推荐榜单里的常客。在上海从富民路、长乐路骑到巨鹿路,穿梭在梧桐树下。仿佛自己不是忙着特种兵打卡景点的游客,而是住在附近有的艺术家即将去自己的画室创作。类似这种感觉。@莉儿Lier
也可以沿着黄浦江骑,看遍上海的标志性景点。攻略里会提醒你一定要推着车坐轮渡——才能完整感受city ride的休闲。杭州的杨公堤,如今也成了夜骑胜地。还有什么比在西湖旁边“贴地飞行”,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旅游方式?为了避开夏天的高温和拥挤的车流,想要舒适骑行最好挑在后半夜。谢邀,恐怕只有习惯特种兵旅游的大学生才有足够的体能参与这项活动。@三石
当然,最适合city ride的,还要数海滨城市。毕竟“在海边跟自己的朋友或者伴侣骑单车”,听起来就有种走进小清新青春电影的感觉。在鼓浪屿骑车环岛,在珠海骑彩色的情侣路……来骑这么一次,感觉就卸掉游客身份融入了这个城市。甚至连青岛这种公认坡多,连本地人都会调侃自己从小就没学过骑自行车的“骑行不友好”城市,都被开发出了“绝美骑行线路”。攻略里详细分析哪段路比较平缓、从哪个方向骑能看到绝美海景。跟之前的骑行热不同,如今参与这场city ride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骑行爱好者。相比于之前的“中产运动”标签,它更像是一种新火起来的旅游方式。大家也不挑什么公路车复古车,骑的都是就是路边扫码可用的共享单车,或者在附近什么租车行租到的普通单车。不需要考虑配速、也不卷公里数,穿身方便活动的普通衣物就开骑,骑完还能去无缝衔接到下一个景点。@四川文旅
很多风景在地铁、公交车上是看不到的,动辄暴走一万步的行程又太累人。骑车可以近距离地路过当地著名的景点,在前方拥堵时能灵活躲避到旁边的小路上,边骑边玩还锻炼了身体。@走呀一零
越来越多的city ride分享贴让人心生向往,但非骑行爱好者如果真去尝试一次,多半会发现——根本没想象的那么悠闲。对于平时不怎么骑自行车,尤其是不怎么在旅游城市骑自行车的人来说,对于city ride的想象通常是非常美好的。在宽阔平整的路上跟同伴并肩前行,只需在前方有行人的时候潇洒按下一串车铃声提醒避让。尤其自己只是为了休闲骑车看风景,不飙速度也不骑长途,骑自行车嘛,从小就会的东西还能有啥难度。结果发现:“哪儿有工夫看风景啊!光看路都已经耗费掉了我的半条命!”首先,很多城市的自行车道看似齐全,但真一骑起来就会发现问题多多,仿佛是主要起到一个造型的作用。一位网友曾在社交平台分享他在广州骑行的经历,骑上去的时候明明看到地上画着自行车道标志,却眼见它越来越窄。@高飞
底下评论区纷纷调侃:正常,“半米单车路”嘛,我们那儿也有。当你在陌生的城市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甚至会开始对世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一定是某个拙劣程序员做的游戏贴图,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bug。“为什么自行车道会被行道树分成一节一节的?是不是要暗示我要学会奥运会的小轮车技巧?”“为什么单车道标识会指向一面墙?这墙后面是藏了哈利·波特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吗?”有些骑行路线看似符合常规,但“坑”往往藏在不经意的地方比如有去深圳的朋友发现,很多自行车道都画在人行道上面——是的,就是上面铺地砖、有时候还带盲道的那种。如果路中间还横着几个或凸出、或凹陷的井盖,会让你这段休闲的city ride充满了颠簸。“以为是畅游老城,结果是修炼铁腚。”@e滁州
很多被评为“最美骑行路线”的地段,本身的骑行体验固然是不错的。但并不意味着到达它们的过程也一样容易。很可能在你正跟朋友骑到渐入佳境的时候,突然发现下一步该推车上天桥了,而且是全台阶那种。@oi大雄
或者行至某个路口,发现面前的自行车道突然神秘消失。@丁一游中国
上海的淮海中路,就让不少不熟悉路况的外地游客猝不及防钱包出血。淮海中路在很多帖子推荐的“神仙骑行路线”武康路附近,但这条路本身不允许自行车行驶。于是有人因为不知情被罚款,也有人不得不苦哈哈地下车,推着或扛着自行车走上半天。一趟下来,比city walk还累。在这一波骑行旅游的热潮中,很多最火骑行路线都集中在市中心或者老城区。也是人流、车流量最大的地区,留给自行车的空间就更加逼仄。一个已经被诟病很多年、却一直没有解决的老问题是,城市的很多自行车道都会被汽车、随处停放的共享单车占据。有些城市的非机动车道还会跟公交车的进站路线发生重叠,骑行人只能在前行中不断辗转腾挪,仿佛在玩小程序里的某个劣质避障游戏。哪怕是公认的“骑行神仙路线”,在集中的旅游热潮中,也会出现拥挤、交通混乱问题,很难提供“自由闲适”的体验。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长安街曾被公认有着全市最舒服的自行车道——宽敞、平坦,有固定的隔离栏无需跟机动车抢道。但在巨大的体验夜骑人流量下,也变得寸步难行。类似的还有成都的天府绿道、珠海的情侣路,本身跟机动车道严格分开,很适合骑行。@广州无限众创空间
但遇到旅游高峰,路上依然会挤满了慢慢挪动、经常停下来拍照的行人和其他骑行者。@菜腿小师
想象中的自由和畅快没体会到,反而耐心和体力都在这样“举步维艰”的骑行中被耗光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股人人都来凑热闹的“city ride热”,也不完全是大家自发的捧起的潮流。这几年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和完善自行车道,各地文旅也经常会把“骑行友好”“骑行路线”当作一个重要的宣传方向来吸引游客。厦门文旅去年10月就曾经邀请过俞敏洪来海边骑行,顺便宣传当地的“海上自行车道”;@厦门文旅
成都的天府绿道是2021年建成的,建成后还办了几次自行车赛,为了打响骑行的名气,吸引更多市民来休闲运动和游客观光。但另一方面,骑行本质上依然是一种融入城市的交通方式,很难只在某个景点以“观光”为目的而存在。修建一条崭新平整的新单车道很容易,但城市规划上的“骑行友好”却无法一蹴而就。很多人在面对狭窄的非机动车道、规化模糊的骑行路线、乱停占道的汽车时,都会怀念小时候坐爸妈自行车后座时的美好回忆。那时候用来骑车的路很宽,没有突然卡住车轮的离谱井盖,也没有从身旁半米出飞驰而过、吓人一跳的汽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曾是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城市道路也更多按照骑行的需求去设计。北京当年有个非常经典的“三块板”道路设计,中间一块走汽车,两侧走自行车,中间用绿化带隔开。但随着汽车越来越多,曾经的车道也就渐渐成了让机动车借道而行的“辅路”。不止是北京,进入千禧年之后国内机动车的数量直线上升,多数城市的道路规划也渐渐向机动车倾斜。在纵横交错的道路网里,给自行车保留的空间慢慢消失。事实上,现在不仅是骑行的人在抱怨路况不友好,行人和机动车自己也往往挺不待见路上的自行车。社交平台上有人吐槽大连的自行车道太奇葩,底下就有人反驳就喜欢这种没自行车的城。“不用担心某个路口突然窜出几辆自行车,乱糟糟的。”而在城区里“city ride”的人,也经常被吐槽影响交通。比如总是几个人并排慢慢骑,“一边聊天拍照一边在地上‘画龙’,每次看到都要离得远远的。想象中很美好的city ride,现实中实践起来步履维艰,本质是当下的道路规划暂时无力承担当下飞速增长的骑行人群。处在夹缝中的自行车,时刻要面临着跟行人、机动车的路权争夺。不过随着绿色出行的需要和这几年骑行热的火爆,已经有不少国内城市对于改善骑行环境做出了很多举措。比如杭州和珠海都是公认的骑行友好城市,有舒适又连续的自行车道;北京一些路口挂的“自行车优先”标志,也曾受到过好评。当自行车重新成为一种热门的交通工具,城市道路也必须得为它们找到新的位置。本文转载自【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