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夏天,浓郁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令人感到异常地闷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已经年仅七旬却还整日为国事操劳的毛主席终于听从了周总理等革命战友们的建议,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来到河北省北戴河疗养身体。
一天上午,伟人刚刚在温暖的河水中畅游了一番,回到岸边准备休息的时候,却猛然发现不远处竟然出现一个极为熟悉的身影。
看了许久,毛主席终于确定,那个身影确是自己的故交,于是兴奋地朝着那边走去。
当距离仅剩几步远的时候,他缓缓地开口呼唤道:“碧漪,真的是你?”
而那人的身躯也显然一怔,紧接着便急忙转过身来、循声望去。
看到真的是毛主席出现在自己身边的那一刻,她的心中百感交集,不知不觉竟湿红了眼眶:“主席!”
此人名叫曾碧漪,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怎会识不出这个熟悉的声音。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有诉说心中的思念,毛主席激动的神情却突然消失、转瞬之间却变得一脸严肃起来。
“碧漪,没想到当初那一别,咱们竟然十年没有见面,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呢?”
闻听毛主席的询问,曾碧漪也缓缓垂下眼眉,一时之间不敢直视伟大领袖的炙热目光。
那么,毛主席与曾碧漪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而毛主席所说的那句“不听话”,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11907年,曾碧漪出生于广东省南雄县的一个偏远山庄。
在那个贫苦落后的年代里,穷苦的曾碧漪一家人经常受到地主恶霸的欺负,好在她和哥哥曾昭秀是骨子里不服输的孩子,面对种种欺压总是能够迎难而上,也算是为父母分担了不少的烦恼。
1923年,已经16岁的曾碧漪离开了家乡,来到广州甲种工业学校学习。
在这里,她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两个人:李富春、蔡畅。
那个时候,身为共产党人的李富春、蔡畅二人旅法求学回国,并来到广州宣扬革命思想。
看到台上二人振奋激昂的神色、听到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口号,年轻的曾碧漪心中也骤然间萌生了参加革命的念头。
于是,在不久之后,她便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投身于广州的妇女解放工作之中。
1926年,曾碧漪受到组织上的委托,回到了南雄县老家组织妇女工作,担任起了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南雄分会的特派员。
由于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而曾碧漪的工作能力和满腔热情大家都有目共睹,她也自然而然地被国民党政府授予了一份职务,那便是南雄县妇女部长一职。
回到家乡之后,曾碧漪四处奔忙,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号召广大妇女同胞们团结起来,一致抵御外辱、争求民主自由。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就在一年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竟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追求民主的有志之士惨死于屠刀之下。
当曾碧漪从同志们口中得知这一情况之时,不禁流下了痛惜与悲愤的眼泪:“反动派出尔反尔、竟然背后向同志们下黑手,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1927年8月1日,当她又听说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后,也情不自禁地欢欣鼓舞起来。
不久之后,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抵达南雄县,曾碧漪便号召同志们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欢迎仪式,当地的老百姓也纷纷拿出家中珍藏的食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宴,一同犒劳这群勇敢的战士们。
当曾碧漪第一次见到朱老总的那一刻,便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激动地说道:“您和起义军的同志们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也要搞武装斗争,绝不向反动派妥协”。
听到这番慷慨陈词,朱老总欣慰地点了点头,但还是面露担忧地说道:“敌人狡猾又阴险,你们做斗争的时候,也要保护好自己,我们要一起见证革命胜利的那一刻”。
可以说,朱老总的赞许,给了曾碧漪极大的动力,在起义部队离开南雄之后,她当即将当地的民兵队伍集中起来,成立了南雄赤卫队,靠着当地的山林地势与反动派周旋。
21928年初,反动派纠集了一个师的兵力,浩浩荡荡地开进南雄地区。
面对敌人大军来袭,曾碧漪毫无畏惧,带领赤卫队员们勇敢反击。
然而,面对敌众我寡的巨大实力差距,在苦苦支撑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南雄赤卫队伤亡惨重,侥幸活下来的几十名成员也大多负伤,根本无法再次组织反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曾碧漪只能下令解散赤卫队,让众人回家隐居暂避风头,而她自己则决定只身前往江西。
原来,就在曾碧漪带领赤卫队与敌人战斗的时候,她的哥哥曾昭秀寄来一封信。
不久之前,曾昭秀也投身于革命队伍之中,当他得知妹妹曾碧漪正率领家乡的军民与反动派做斗争、并且受到围困之时,便给她指明了一条道路。
“若此次南雄斗争失败,你又要坚持斗争的话,可赴江西赣州寻乌县找古柏”。
古柏,是曾昭秀的同学,此时正担任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并且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在赣鄂边界上与敌人抗争。
当曾碧漪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赶到寻乌县后,受到了古柏和其他同志们的热情招待。
在接风宴上,古柏关切地问道:“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闻听此言,曾碧漪哽咽着回答道:“家乡的同志们不少都牺牲在了敌人的手中,血债要血偿,我要替他们报仇!”
看着她如此坚定的眼神,古柏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你就留在这里吧,和同志们一起干革命”。
那个时候,曾碧漪刚刚21岁,而古柏只比她大1岁,两个年纪相仿、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在长时间的相处之下,也逐渐心生情愫、互相爱慕对方。
然而,毕竟当时革命形势极为严峻,两个年轻人也彼此间羞于说出口,这份情谊也一直被双方积压在心中。
直到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部队向赣南行进的途中经过寻乌县,在毛主席的撮合下,两人才最终定下了终身大事。
当毛主席见到古柏和曾碧漪,不禁对年轻有为的两人颇为赞赏,而当他从其他同志的口中得知,两人互生情愫但羞于开口之后,便决定做一次月老。
一次会面时,毛主席主动向古柏提起了此事。
“听说你和碧漪都还没有结婚,我知道你们都想着专心干革命,可是个人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嘛。依我看呐,你们结婚,还可以借着机会搞一次反封建宣传嘞”。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古柏倒有些捉摸不透,连忙问道:“我俩结婚怎么搞反封建宣传呢?”
看着他疑惑的眼神,毛主席却不再说话,只是自顾自地哈哈大笑起来。
一旁的朱老总见状,也笑着坐到古柏的身边,耐心地解释道:“润之的意思是,你和碧漪如果恋爱结婚,那便是用行动来反对封建社会那种老旧的包办婚姻,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解放广大妇女同志们的思想,那不就是搞反封建宣传嘛!”
朱老总的这番解释,令古柏和曾碧漪茅塞顿开,二人也决定不再刻意抑制心中的感情,最终结为革命伉俪。
在那场俭朴的婚礼上,古柏和曾碧漪的一番讲话受到在场众人的鼓舞传唱。
“我们的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一不送礼、二不坐轿、三不拜天地。我们绝不受封建礼教的压迫、绝不接受包办婚姻,自愿结为革命旅途中的夫妻,并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
31930年5月,毛主席再次来到寻乌县,并且将古柏调到了自己的身边,担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
与此同时,曾碧漪也被调到了红四军总部,担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之后,曾碧漪这才明白,这位首长为了革命事业究竟有多么地呕心沥血。
当时红军队伍要时刻提防反动派部队的侵扰,作为军队的领袖,毛主席自然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便做出最正确的军事决策。
这种沉重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毛主席却总能凭借灵敏的军事嗅觉、找到敌人最薄弱之处给予沉重打击。
为此,他常常几个昼夜不眠不休,甚至是将自己锁在作战室内,炯炯有神的目光紧盯着面前那幅硕大的地图。
一次深夜,曾碧漪刚刚整理完手头上的文件,突然想到毛主席在作战室内待了整整一天时间,期间没有吃过一口饭,于是贴心地到厨房煮了一碗面条,准备前去送文件的时候一并送过去。
然而,等她将文件放到办公桌上,并转身将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端过来的时候,毛主席倒显得有些诧异。
他看了一眼面碗,又看向曾碧漪,十分疑惑地说道:“刚才不是吃过饭了吗?”
曾碧漪先是一愣,随后才回过神来。毛主席肯定是工作得太投入,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将昨天吃过的晚饭当成了今天发生的事情。
于是,她笑着说道:“您记错了吧,您一整天都没吃过东西了”。
听到这番话,毛主席这才恍然大悟,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哦,刚才还不觉得饿呢,经你这么一提点啊,我现在可真是饥肠辘辘了呦”。
话音刚落,毛主席便坐下身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1935年3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令曾碧漪陷入万分悲痛之中。
当时,身为闽鄂赣红军游击队司令的古柏被叛徒出卖,根据地被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团团包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此事发生之后,曾碧漪整日以泪洗面,却又不得不接受丈夫牺牲的事实。
从那之后,年仅28岁的她再未成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之中,历任红军总前委文书科科长、江西省政府内务部秘书、中央苏区粮食部调查统计局局长等职务。
1949年10月,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发布一番慷慨激昂的宣言,新中国正式成立,大江南北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然而,短短一个月之后,曾碧漪与儿子古一民却在江西泰和县遭遇了车祸,古一民当场死亡,而曾碧漪也身受重伤。
从那之后,曾碧漪再无依靠,毛主席得知后,当即下令将她接到北京接受治疗,并时常前去探望她。
每次见面,毛主席都会叹息着宽慰道:“不要太难过,要保重身体,你是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国家和人民需要你”。
此时,面如死灰的曾碧漪第一次向毛主席提出了愿望。
“主席,我和古柏还有一个孩子,他叫古忆民,红军长征的时候我交给当地一个老乡家抚养了,希望组织上能帮我找一下”。
毛主席重重地点了点头,并安排下去,让江西省政府的同志们帮忙寻找。
经过当地同志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古忆民被找到,也算了解了曾碧漪的一个心愿,让她的生活再次看到了希望。
后来,曾碧漪因为身体的原因,提前向组织上申请了退休。从那之后,她便在没能见过毛主席。
直到1960年,她接受组织上的安排到北戴河疗养身体,与久未谋面的毛主席再度相遇。
见面之后,向来平易近人的毛主席却假装生气地责问道:“曾碧漪同志,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呢?”
原来,曾碧漪离开北京的时候,毛主席特意嘱咐她,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向当地政府提出来,也可以直接给自己写信,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来北京,多来看望一下自己。
曾碧漪则笑着解释道:“主席,有组织上的帮助,我生活得很好。考虑到您工作太忙了,所以我也没敢打扰您”。
听到“打扰”这个字眼,毛主席当即摆了摆手:“以后你要多来北京待一待,跟你们这些老相识在一块,我也能有个说话的人”。
从那以后,曾碧漪有空闲时间便会来到北京,与毛主席、朱德等昔日的领导们畅谈,回忆昔日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这份从枪林弹雨中凝聚起来的诚挚革命友情,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永远的万岁!永恒的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