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六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1-07 06:32:5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六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导引:复古为新与古典书学的总结

清朝自 1644 年清兵入关建立满清王朝,至 1912 年被推翻,历经二百六十八年。

它乃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亦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鉴于中华民族向来有之的“夷夏之防”观念,民族矛盾、政治环境、学术文化乃至士大夫的心理皆呈现出繁杂的态势。书法纵然只是一门技艺,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此期间,书法理论的趋向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为复古的格局以及金石书法崇尚的确立;其二是“帖派”书学观念的延续;其三是对传统理论问题的系统总结。

一、复古与金石书法崇尚的形成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总结清朝学术的演变进程时讲道:“纵览二百余年的学术史,其对思想界产生的影响,概括而言,即:以复古实现解放。

第一步是复宋之古,从而摆脱王学(王阳明心学)的束缚。

第二步是复汉唐之古,得以从程、朱之学中解放出来。

第三步是复西汉之古,挣脱许(慎)、郑(玄)的限制。

第四步是复先秦之古,冲破一切传、注的桎梏。既然已复先秦之古,那么不超越孔、孟从而获得解放是不可能的。”清朝书法研究总体上与这种学术风尚相呼应,且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不过均是“以复古为解放”。

清朝书法的复古倾向表现在对篆隶书体的钻研与实践,甚至获得“篆隶复兴”的赞誉。不止篆隶,楷书也是这般。在楷书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南北朝碑刻书迹的发掘和研习,借此扭转官方馆阁书法以颜、柳、欧、赵作为范本的风尚。这两方面的探索从整体上改变了宋朝以来以汉魏、晋唐名家为追求目标的传承模式,而整体上的复古求变也成为清朝书法思潮的显著特点。

书法领域的这些变化存在其学术背景与繁杂的社会缘由。满族人入主中原,改朝换代之时,众多汉族士大夫因明朝的灭亡在情感上深受打击,同时开始反思亡国的教训。顾炎武等汉族士人觉得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明朝学术不切实际,即所谓“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故而,要自强,就需转变学风,崇尚务实求信的学术,并亲身践行,如此方能端正士风、民风,改良政治风气,推动民族的复兴。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清初学者开创了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的学风,故而有“考据学”之称。考据学又称“朴学”,其研究范畴以经学为核心,并延伸至史学、典章制度、天算、水地等方面。要切实理解古代典籍,必须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深入探究,还要对古籍进行校勘、辑佚等工作。而引用证明的材料,大多取自两汉,所以也被称为“汉学”。

作为考据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金石学于清朝的复兴切实促成了书法领域的变革。所谓“金石”,涵盖两个层面,“金”指的是古器物上的铭刻,“石”则是碑碣、墓志、造像、摩崖等石刻。

金石学发端于北宋时期,欧阳修的《集古录》堪称这一学问的开山之作。此后虽有后续之作,但未形成风尚。清儒以全面探究古代文化为目标,深感既有文献的欠缺,于是将先秦、两汉、六朝的金石文字实物当作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予以收集整理。这些材料对于文字学、典章制度、历史事实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均大有裨益,因而在清代,搜集金石器物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相关的金石研究著述也极为丰富,远超宋、明时期。

清代考据学的引领者顾炎武把金石文字作为重要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著有《金石文字记》。其后继者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涌现出更多的金石学著述。乾隆时期的金石著述包括毕沅的《汉中金石记》、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嘉庆年间有孙星衍、邢澍合著的《寰宇访碑录》,王昶的《金石萃编》,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这些金石家与顾炎武研究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他们更侧重于材料的收集、整理,以作为史学、经学的参考印证。这种转变与统治者的思想钳制政策有关。(全文共计:1545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1月6日星期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