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扑街?房地产复活?鉴定2023年中国经济的谎言与真相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14:07

大家好,我是蓝白。

3月15号,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经济数据。

翻了几个平台的评论区,跟几个不同行业的朋友聊天,又看了一些报道和报告,我发现今年大家的情绪分化挺严重的。

去年是你差我也差,你在家我也在家,大哥别说二哥,过得都很惨。

今年不一样了。

前阵子出行数据强的离谱,开民宿的颇为炫耀说订单接不过来,3月突然发现又凉了。

本来都以为要物价飞涨,谁知道今年猪肉价格一崩再崩,2月CPI居然只有1%。

加上过了节消费欲望下降,通胀没来,倒让大家感到了通缩的寒气。

上班的说天天挤地铁烦透了,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接新一届千万毕业生的竞争。

媒体报道里港口空箱积压成堆,但最新的出口数据,似乎又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差劲。

卖车的,去年有新能源撑撑场面,谁也没想到2023开年油车电车一块卷,价格体系雪崩,不管真降假降,从业者心中越来越忐忑不安。

卖房的,好像感觉自己又行了,天天晒售楼部里的人潮,可一看土拍和销量,还是趴在地上。

看来,信心的恢复,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曲折。

纷繁复杂的声音里,到底是谁在说谎?谁在硬扛?谁是真支柱,谁是假复苏?

我最近看到一份报告,是《财经智库》、《财经》杂志、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连续第四年发起的“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问卷主要访问的是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可以作为参考。

今天我们就结合最新的经济数据,还有这份调查报告,从争论最大的出口和房地产现状聊起,看2023年中国经济有哪些谎言和真相。

先说出口。

如果按媒体渲染的空箱堆积,订单流失,搞的跟世界末日一样,那今年可以洗洗睡了,准备好沿海工人都失业吧。

而报告里对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的预期,认为对比2022年小幅加快的占比有45.57%,小幅放缓的占比20.1%。

对比2022年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认为“小幅放缓”的比例增加了3个百分点。

这似乎说明了企业家们的态度:

今年外贸下滑是事实,但没有断崖式那么离谱。

我们再看1-2月份的出口数据,用人民币算,出口3.5万亿,同比还增长了0.9%,贸易顺差8103.2亿,还扩大了16.2%。

被人诟病的,是以美元计的数据,出口是5063亿美元,降幅达到了-6.8%。

大眼一看,似乎跟港口空箱,外贸萧条对上了。

不过仔细一看,会发现几个不一样的地方:

1,前两个月对美国、欧盟、日本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1.8%、12.3%、1.6%。

但是,对俄罗斯、东盟、非洲、韩国出口分别同比增加了19.8%、9%、5.8%和2%,对印度也只降了2%。

西方不亮东方亮,美欧日被全球加息周期搞的需求萎缩,美国和欧洲PMI都在50以下,但亚非拉老铁们还是很耐造的。

没有谁离不开谁,欧美日的需求垮掉了,外贸制造业也不一定会垮。

2,箱包,鞋帽这些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跟出行高度相关的东西,降幅不小。

同理,日常消费萎缩的重要代表,像家具、灯具、家电这些日用品,降幅也在扩大。

唯独有一样,汽车。

虽然乘联会公布的1-2月国内汽车产销双双下降,但汽车的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3.2%和65.2%,量价齐升。

在国内卷到极致的新能源们,触角正加速往海外延伸。

3,出口增速下降是预期之内的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很明显了。

再看韩国和越南,今年出口累计同比分别降幅达到了-12%、和-10.4%。

今年初数据没出来的时候,大家怕的是直接两位数降幅的崩掉。

但在2022年基数非常高的前提下,在西方需求大减的前提下,在主要出口国都熄火的环境下,降幅比去年底反而收窄了。

这么考虑的话,2022下半年本身基数就低,如果美联储的加息步伐放缓呢?如果欧美需求稍微恢复呢?如果东南亚的需求能稳住呢?

所以你说今年出口行不行,比前几年疫情那时候确实不太行,要不然前段时间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出去抢订单,但下半年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出口不会崩,还有另外一个苦涩的角度:

不论寒暑昼夜,中国人太能吃苦了。

中金宏观的报告说,咱们跟日本、澳大利亚不同,他们受疫情影响,当月平均工作小时数是下降的。

咱们即使面对疫情和春节季节性影响,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的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反而有所上升。

分别达到了47.7、47.9、47.9、47.9小时。

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工作这么长时间?

相比出口,更令人担心的其实是进口。

前两个月,美元计价的进口额降了10.2%,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的进口全都是下降的。

还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同比降幅,都达到了-25%以上。

去年12月35家中国企业被列入到实体清单之后,3月美国商务部又把28个中国实体列入清单,导致我们的半导体进口增速远远低于于日韩。

换句话说:

放开之后,内需的恢复速度远远不够,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这真是,外有围堵,内有隐忧。

抛开具体的产业链和产品不说,内需恢复速度最慢的典型,还是房地产。

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亿平米,比2022年降了3.6%,销售额1.5万亿,基本跟去年持平。

要知道,去年1-2月份房地产已经凉透了。

出口是跟去年高基数比在下降,房地产跟奇低无比的基数比还在下降,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房屋施工面积75亿平米,降了4.4%,新开工面积1.35亿平米,同比又降了9.4%。

这一点不奇怪,开发商都快死一大片了,手里没地没钱没人,上哪新开工?

唯一好的一点是什么呢?

竣工面积。

房屋竣工面积1.31亿平米,比仅次于2022年12月,为2022年以来次新高。

三令五申,专项借款,放开以后工人能干活了,材料能进场了,舆论极度关注的压力下,保交楼的步伐确实在加快。

再看销售。

应该承认的是,2月下旬到现在,重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确实在回暖。

克而瑞的数据,南京2月重点项目周度客户到访总量均在1.5万组以上,最后一周飙到了1.76万组。

郑州重点项目3周客户到访总量超过1500组,比去年年末周均300-500组翻了3倍。

但这远远没有到火热的地步。

1,春节的返乡置业,还有疫情三年积压的一部分需求,集中到一块了。

2,去年不少城市的期房停工,变相缩减了供应,放开之后,想买房的人发现无处可去,只能去买央国企的盘,这部分的量是非常非常小的。

3,用购房者严苛的眼光来看,新房几乎很少有能买的盘,那很多人就把眼光转向品质差一些的二手房,加上今年是2016年二胎入学高峰,急于入学的家长们,又推了二手学区房一把。

以上三条,才是少数城市回暖的真正原因。

但是,能带动土地出让收入回暖,能带动开发商挣钱,能带动上下游几十个行业开工的,最关键的数据:销售额呢?

我们就不看2月份的数据了,直接看券商统计3月份最新的。

招商固收统计的高频数据显示,3月1日-14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销售面积是46万平米,比2月同期环比涨了39.4%,比去年涨了32.2%。

说话是要讲究艺术的,这份数据拿到媒体嘴里,那必须是同环比双双大涨,火爆的小阳春又来了。

事实上呢?

跟上个月春节比有啥意思?跟去年3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啥比的?

不用跟2019年比,哪怕对比2021年3月的62.2万平,降幅也达到了26.1%。

你要是跟2020年3月比,涨幅还达到了50%呢。

不去跟健身房练死劲的200多斤大力士比,非要跟村口脑血栓的吴老二比。

这还是重点30城的数据,如果全国范围内不出现大规模的成交暴增,庞大的房地产就难言“复苏”这两个字。

这一堆数据看下来,也符合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报告里,对2023年房地产走势的看法:

持中性态度的,高达43.7%,持相对乐观和相对悲观的,都是24%左右。

敢直接勾选乐观选项的,仅仅只有3%。

换句话说,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对今年的楼市预期,还是跟2022年一样,凉拌。

聊到这,我们也就能解释开头说的,为啥各行各业的情绪,出现了严重的分化。

很简单的道理:

内需强,是大家积压已久的情绪喷涌,能持续多久,还未可知,这不是真的强。

出行娱乐的数据一下来,售楼部积攒的一波人潮散去,没人知道下个月会怎么样,心里没底。

外需弱,是全世界一块弱,是过去几年强势的外贸拔高了心理预期而已,经济顶梁柱的地位不会改变,这不是真的弱。

悲观的乐观的互相问候,上个月还大赚这个月就亏钱,招聘岗位变多了还是会被裁,买房的卖房的不知道前面是坑还是路。。。

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复苏初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信心是一种非常娇贵的东西,需要一点一点的修复。

抬头看天,低头看路吧。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