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47年,遗容面色红润靠天价保养费?内部人员揭露真相!

沐光知百年 2023-09-25 08:30:0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至今距离毛主席离世已经有47年,去过毛主席纪念堂的人,想必都知道。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但他如今的遗体仍旧是栩栩如生,脸颊红润。

不少人对于毛主席遗体能够保存如此完整,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什么,每日化妆、药物作用等言论,那是层出不穷。

在舆论满天飞的时候,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人员,向我们揭露了毛主席面色红润的秘密。

毛主席逝世 遗体处理成难题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憾然离世,这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手捧毛主席画像痛哭流涕,空气中弥漫着无尽的悲伤。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会,紧急讨论毛主席遗体的处理问题。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按照毛主席生前的遗愿,将其遗体火化。

他们认为,毛主席生前多次表示希望身后事从简,进行火葬。1956年4月,毛主席还和多位中央领导人一同签署了倡导火葬的文件。因此,尊重毛主席的遗愿,将其遗体火化,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种意见则主张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供人民缅怀瞻仰。

他们认为,毛主席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将其遗体火化,人民群众一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相比之下,保存遗体更为合适。

会上,支持永久保存遗体的意见占了上风。但是具体应该如何保存遗体,防止腐朽变质,各方代表仍然存在分歧。

会议进行到深夜,众人争论不休,一时难以达成共识。华国锋见状,决定先在几点共识上达成一致:其一,在发丧期间要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其二,听取各方意见后再决定遗体的最终处理方案。

在华国锋同志的协调下,与会代表就发丧期间的遗体防腐保护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大会决定由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带领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确保在发丧期间遗容完好。

9月10日凌晨,刘湘屏与中科院党委书记徐静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对遗体进行检查。毛主席安详地躺在床上,面容平静,身上无外伤,皮肤弹性尚好,四肢也比较柔软。

刘湘屏和徐静进行了简单讨论,认为毛主席的遗体条件较好,完全可以进行防腐处理。于是,他们立即着手给毛主席的遗体进行防腐注射。

徐静专门从中科院调来了两名年轻医生陈克铨和张炳常,与她一起组成专门小组。三人对遗体防腐素有丰富经验。徐静曾在苏联学习过防腐技术,陈克铨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也系统地学习过防腐知识,张炳常在中科院医学部门工作多年,防腐技术娴熟。

三人小组首先注射防腐液体进毛主席的血管和肌肉组织。这种防腐液能渗透入组织细胞,与细胞内的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福尔马林,从而遏制细菌生长,起到防腐作用。

由于注射后遗体会短时间出现轻微的浮肿,小组全程观察遗体状态,在浮肿消退后进行下一步工作。他们有条不紊地完成了防腐注射、衣冠整理、容貌妆容等工作,为发丧期间的遗体保存做好了准备。

9月11日上午,毛主席遗体在中南海党中央送别室襄陈,开始接受悼念仪式。由于遗体已经完成防腐处理,在发丧期间得以完好保存。

数十万群众前来中南海悼念伟人,排队绕行数里。人民面对毛主席的遗容,情难自已,泪流满面。将军护卫队手持花圈,面带哀痛之色。中外记者争相拍摄这历史性的一幕。

9月17日,发丧仪式结束。20日,毛主席的遗体被严密移送到了一个绝密地点:位于某个医院的地下防空洞内的“769”地下室。

“769”保护室位于北京西城区。该医院地下有专门用于手术和特殊医疗的防空洞。

地下防空洞经过改造,成为一个绝佳的保存环境:温度恒定在1-4摄氏度,湿度保持在80-90%,陈长江和警卫人员昼夜轮值,确保遗体的安全。

至此,毛主席遗体的首阶段防腐完成。中央决定,在这里保存一年,待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再将遗体转移。

水晶棺材保护遗体 不负人民重托

1977年9月9日,恰逢毛主席逝世1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东侧建成开放。庄严肃穆的纪念堂成为人民缅怀伟人的圣地。

为了配合纪念堂的使用,中央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制作世界一流的水晶棺材,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遗体。

1976年9月,中央已经成立了水晶棺材工作小组,由国家计委副主任韩伯平任组长。但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个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全世界能制作大型光学级石英玻璃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先例。要做到防腐、防震、隔绝空气,避免水汽侵入,这对玻璃质量要求极高。

中央最终决定由海南矿区负责提供原石英矿石,由北京605厂和上海新沪玻璃厂两家工厂竞相试制,国家集结了众多专家进行攻关,进度日夜兼程。

海南的石英矿工人不分昼夜开采高品质石英矿石。605厂和上海新沪玻璃厂的工人们也在超高温熔炉前不懈努力,他们要在极端条件下熔炼出纯度达99.9999%的石英玻璃,难度重重。

玻璃厂的老工人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有人被高温烤得脸皮脱落、眉毛烧焦,但没有人退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只为守护伟人遗容。

经过舍我其谁的努力奋斗,世界上最大的六块六九品级超白光学玻璃板成功出炉,这在当时刷新了世界纪录。这六块玻璃板将用来组装毛主席的水晶棺材。

1977年8月,水晶棺材在北京玻璃总厂完成最后装配。据参与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这是一件工程艺术品,而世界之最。

该水晶棺外形简朴庄严,内部气密性能优异。棺盖为三块厚8厘米的超白光学玻璃拼接而成,棺身则由高纯钢材制成。整个棺材重达2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晶棺材。

8月18日,水晶棺在仪仗队护卫下,驶入天安门广场,运抵纪念堂。两天后,毛主席的遗体就地移入棺内。

水晶棺的运用保证了毛主席遗容更好的保存。如今,过去47个年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前来纪念堂瞻仰伟人,而毛主席的面容依旧生动自然,这得归功于当年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守护。

他们以无比执着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造就出这件举世无双的工程杰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证明了只要目标正确、道路明确,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步伐。

毛主席去世至今47年过去了,但人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从未减少分毫。每逢重要纪念日,纪念堂前都会排起长龙,前来缅怀的人们面带哀恸,肃立不语。

这种景象已持续了半个世纪,从一代人到一代人。这得益于当年科技工作者保护遗容的成功,使伟人的面容历久弥新,永远定格在人民的心中。

面色红润的秘密 内部人员首次揭秘

在毛主席逝世47年后的今天,他的遗容仍然面色红润,丝毫未见腐朽变质的迹象。其中的奥秘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

作为保护遗容的参与人员之一,徐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揭秘了毛主席面色红润的秘密。以下内容根据徐静的回忆整理而成。

徐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1976年奉调参与毛主席遗体的防腐工作。在给遗体注入防腐液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丧期间的保护。

按照徐静的回忆,当时的情况是,上万名群众前来中南海吊唁,参观人员的呼吸与体温,会对遗体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工作人员对陈设进行了精心设计。

首先,通过空调系统控制会场温度,将其恒定在20度左右,避免群众的体温过高影响遗体。其次,使用低功率的 冷光照明,照度保持在300勒克斯左右,避免照明产生的热量影响。

再者,通过室外新风系统换气,保证新鲜空气流通,减少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影响。此外,还撤掉了大型乐队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优美的哀乐,降低噪音对遗体的干扰。

在发丧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被严密转移到了769医院的秘密实验室内继续保存。这个手术室经过改造,是一个低温、干燥、隔绝空气的密闭环境。这为长期保存遗体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除了箱体本身的条件控制,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保持遗容的面色红润。这就需要运用到当时的尖端“光学整容”技术。

所谓“光学整容”技术,是通过精心安排光线的照射方式,达到美化遗容的目的。根据遗体的具体情况,可以使其看上去更加丰满、面色更加红润。

在毛主席的案例中,专家小组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一整套“内投光”方案:在水晶棺的里侧顶部,设置多个内投光装置。这些装置会产生经过过滤的柔和光线,照射在遗体脸部两侧。

通过这种光线的调节,可以起到弱化遗体面部苍白的效果,让遗容看起来更加红润、栩栩如生。与此同时,又避免了光线的热量破坏遗体。

光线照射的角度、强度、颜色等都经过精密计算,必须做到寸步不差,始终维持最佳效果。这需要光电专家进行长期调试。

1977年9月,在光学整容系统运行后的首日,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毛主席的面色看起来红润且逼真,细微的皱纹也减少了。这标志着光学整容技术获得圆满成功。

当年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们来自光电学、摄影学等专业领域。他们不辞辛劳,经历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优配置。这项技术的成功运用,直接导致了毛主席遗容生动自然的效果。

正是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伟人的遗容得以完美保存至今。在毛主席纪念堂建成46年后的今天,前来瞻仰的群众仍能看到一位面带微笑、神采奕奕的伟大领袖,而这得益于当年那些无名英雄的辛勤付出。

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人民,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守护,毛主席的遗容才会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