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莺莺的生活 2024-11-27 16:58:39

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会不一样。比如坐飞机和火车回家,大家都会希望时间短一点,过程更快一点,但年前有一篇文章却说,“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这篇文章在网上受到了广泛的嘲讽,比如:嫌高铁快你可以走路回家啊,形式感满得一批……

还有人用这张华妃的图来嘲讽:

我去看了一下这篇文章,是80后作家张悦然写的,这篇文章也不是新的,几年前就发表过,今年换了个题目也不知道怎么就上网了。

对小清新的态度,现在和我上大学那会儿,真的完全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各种文艺感,各种小清新,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夸张出来的。不管是哪一种,对文艺感和小清新,大家基本保持一个欣赏,至少不至于打击。那时候,大家都挣扎着想活到梦里去。

现在的人,大概都到了梦醒时分,对小清新不再配合了。大致都是“老子活得很累好吗?泥马就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整些和大众作对的情绪出来好吗?”

要说这篇文章有点作吧,是有点。但人家本来就是作家,作家不作,还怎么写?作家,就是要把小情绪放成大情绪,做一些看上去动人的总结。这篇文章里有些话也挺动人,比如“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意思是现在没有这种情绪发酵了,一个人进车厢,有啥心情,立马微信传过去了,这离别的酒就酿不成了。

作家觉得“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

不再难过不好吗?作家觉得不好。

作家是靠敏感,隐忍和内心的挣扎来捕获人的情绪的,写歌的人,画画的人,可能都有这个特质。不是说痛苦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嘛。

我们普通人,生活的重心不在这里,所以没有耐心去分辨细微的小情绪。

我作为一个也写点小东西的普通人,在作家和大家之间打个圆场吧。

我肯定不喜欢辛苦的长途,我上大学时,坐长途车,杭州到温州要12个小时,那次我还来例假,车在半路停靠的也不是现在这样干净有洗手间的高速服务站。一车的陌生人,半夜停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现在想想还真有点慌。如果是现在,我家大学生,我是不愿意她去体验这些的。回想起来,这样的旅途也无法带给我痛苦的诗意,也不会因此讴歌青春,只会觉得那时候没办法,可怜。

但在条件比较好的现在,比如坐高铁,很平稳,有空调,冬暖夏凉。坐在火车上,看窗外不同的景色掠过,我可能也会享受多点时间在列车上的感觉。毕竟平时都坐在电脑前,有点不同体验也好嘛,虽然事实上我在飞机和高铁上还在写东西。

对啊,我也是疲于奔命啊,心大到来不及去舔自己的小情绪。

作家的感觉更细腻一些,她觉得现在的条件太好了,站台这么高级,没有那种苍凉的空旷感。以及和空旷感相配的“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

文学永远是珍贵的,它叙述和抓住的那些,静下心来我们都能体会。

只是我们的节奏太快了,没有时间安慰和同情自己。

“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我们不会一起去感受,而是会急于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爱你啦,换人!或者:人生就是这样啦,找谁都一样。

END.

作者:鲁瑾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