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陈平,一个善阳谋,一个善阴谋,谁的计谋更胜一筹?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8-17 12:56:40

张良和陈平,秦末汉初谋士的天花板。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被后世人称为千古帝师;而陈平,则一生贡献六出奇计,筑牢了大汉开国的根基,而后成为一代名相。

同为顶尖谋士,业务范围自然存在交叉,双方的职场博弈便在所难免。好在这两人的竞争,互为补充,可称为良性竞争。

既然是竞争,那是否可以分出高下呢?

客观来说,张良的起点和资历都比陈平要高。张良的祖父、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世代贵族出身高贵;且张良年轻时就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是天下闻名的义士;张良跟随高人黄石公学习兵法,理论水平也高。

而相比之下,陈平只是平民出身,在追随刘邦之前,没有光鲜的履历不说,还带着“盗嫂昧金”“两易其主”的恶名污点。

从起点上来讲,张良是可以秒杀陈平的。

可后来陈平能够随后在战场上与张良并驾齐驱,成为刘邦身边的两大重要谋士之一。 

并且在史记中,陈平能够被编入世家,汉初获此殊荣的仅有萧何、曹参、张良、周勃等四人。陈平的地位便可见一斑。

如果出身和背景不仅没有帮助,还扣了大分。陈平却还能够获得如此成功。是不是就是其能力水平的一种体现? 

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胜一筹?

谋略的较量

为什么不是汉初四杰

公元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天下大定。

刘邦宴请手下,在聊及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获取天下时,刘邦特地点赞三人。

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练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便是“汉初三杰”的由来。

后世有人提出了疑问: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曹参,都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三杰”真足以代表整个团队吗?

这就涉及三杰各自代表的领域。

在刘邦看来,萧何代表的是整个文官系统,张良代表的是众多谋臣,而韩信代表的是武将们。

在军界,曹参虽然功劳大,但是一直是配合韩信作战,并没有独立指挥过战略级别的大战役。所以说在军界曹参具有可替代性,能够被韩信所代表。

但陈平却情况有所不同,他屡屡贡献妙计,几次救得刘邦性命。可以说没有他,刘邦早就性命难保,更谈不上建立大汉了。

在这里,张良和陈平之间,竞争意味就十分明显了。

他们同为谋士,都是跟随刘邦鞍前马后,是前线智囊中的一哥和二哥。

如果说曹参的功劳比不上韩信,倒也能够理解。

但张良和陈平之间的差距,真有那么明显吗?

如果比较两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还是存在一定落差的。

当初张良投奔刘邦,对刘邦是极大的支持。因为张良贵族出身,五世相韩,并且在博浪沙狙杀秦始皇,名满天下。后来项梁项羽叔侄对敬张良三分。

而刘邦当时身份只是平民,出了沛县便无人相识。手下也只有一支衣衫褴褛、装备低劣的农民起义军。

张良的加入,直接提升了刘邦队伍的江湖地位。张良一句“沛公殆天授。”更是成为了刘邦纵横江湖的金字招牌。可以说张良更像是合伙人的身份,以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入股,在刘邦那占有了一定股份,地位坚若磐石。

而陈平就不同了。陈平前去投靠时,刘邦已经功成名就,成为声名显赫的汉王,人才们趋之若鹜。当时与陈平同一批见刘邦的人就有十几个,后来因为陈平言谈举止不俗从而成功签约,并获得了刘邦赏识。但就算是说破天,陈平当时顶多就算是个天选打工人而已。

开始,刘邦只是任命陈平为典护军,也只是中层将领。直到陈平拿出针对项羽的妙策,刘邦才渐渐视之为心腹,并加以重用。  

心腹和合伙人,这个地位相差悬殊,不太具备可比性。

由此可见,在西汉建国之初,陈平的地位还是逊于张良的。  

汉初三杰

比较谋略水平,两人相差已不大

对于计谋,一说可分为阴谋和阳谋。

阴谋,一般讲究隐蔽和出其不意,能以弱制强,四两拨千斤,用小的付出去得到大的利益。但在手段上,可能会辣眼睛。

阳谋,则是明牌,善于顺势而为,通过发挥绝对优势,来个泰山压顶,集中最大优势对敌人薄弱环节进行降维打击。

阴谋一旦被对手识破,就基本上等同于无效;但阳谋不同,只要局已经布下,即便对手明知是计,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往坑里跳。

就常人看来,阳谋似乎在格局上要远胜过阴谋。

但这实则是有些误解。

因为《孙子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一开始,用阳谋压着对方打,到了关键时刻,用一些阴谋,从而一举取胜。

秦将王翦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在对阵李牧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用阳谋,通过进攻不断压缩赵国的战略空间,迫使李牧一再出战,疲于应付。随后,王翦又在赵王身边散布谣言,称李牧要投降云云,迫使赵王杀掉李牧。从此秦军再无对手,一路势如破竹杀入邯郸。

三十六计第一计中也提到: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所以阴谋和阳谋,本是一种互补关系,并无高下之分。

并且大家注意没有。  

刘邦阵营的前期元老,比如萧何、张良等人,往往更喜欢用阳谋;而后期的谋士们,比如陈平、蒯通等人,多喜欢使用阴谋。

为何?前期元老,拥有权威地位,在朝中更具话语权。这样更得到刘邦的首肯,并调动各方面资源,发动一场阳谋。

而后期加入的谋士们,既无资源,也无话语权。怎么才能得到刘邦的青睐呢?那就是性价比啊!阴谋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只要用对了,就能轻易达成目的。这样更能让刘邦动心不是?

所以,阴谋还是阳谋,都只是一种手段,没有高下之分,也无须涉及格局高低。

一、张良的阳谋

张良擅长从整体布局,推动形势顺着其设计的轨迹发展。其计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以最安全稳妥的方式,顺利达成想要的目的。  

1、斗智鸿门

鸿门宴,是张良的阳谋,和范增的阴谋所进行的一场对决。

鸿门宴前后,范增给项羽提出不少计策。包括趁刘邦不注意发起进攻,喝酒时举玉佩让项羽喊出刀斧手,令项庄舞剑攻击刘邦等等。但这些计谋都上不得台面,一旦对手察觉就毫无效果。

而恰好这些阴谋都被张良一一看破。项伯连夜告知张良防备项羽攻击,将一场攻击化解于无形,并使之直接变为鸿门宴上的谈判。之后张良和项伯都看出了项庄舞剑的用意,项伯起身抵挡,阴谋再次被破。看到酒席上危机重重,张良直接把猛将樊哙召入帐内坐镇,让范增等人无计可施干瞪眼。

相比之下,张良的阳谋就高明得多。

张良十分清楚项伯不想长期屈居侄子之下,也想要分封成为一方诸侯的心态。所以让项伯在关键时刻出手,先是找项羽居中调停,其后又极力维护刘邦的安全。

并且鸿门宴之前,张良就将刘邦项羽想要协商的消息在六国诸侯中广为传播,宴席当天诸侯们派了不少人前来见证。在众多人见证的情况下,项羽为了维护自身在诸侯心目中的形象,即便已经和范增约好了喊出刀斧手的暗号,也不敢轻易动手。  

运用阳谋,张良赢得干净利落。

鸿门宴

2、暗渡陈仓

在被封汉中王后,刘邦虽然不满,但暂时没有与项羽对抗的实力。

刘邦只好韬光养晦,先壮大自身实力。

但首先要确定项羽会给这个机会。

项羽此时可能会有两种想法:一种是后悔放虎归山,想找个借口将刘邦斩尽杀绝;另一种是对刘邦不放心,时时小心防备。

如何防备蠢蠢欲动的项羽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天下人表明,我刘邦一心经营汉中,绝无图谋中原的意思。这样项羽再想耍阴谋, 也抓不到什么把柄。

于是张良提出了第一个对策:明烧栈道。一把火将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掉。这样天下人都清楚刘邦绝无异心了。并且,项羽就算想进攻刘邦,也无路可走了。

等刘邦缓过劲来,又用韩信之谋,从陕西宝鸡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雍王章邯等人,一举重新夺回关中,从而具备与项羽逐鹿天下的资本。

但得知刘邦夺回三秦,项羽被彻底惹恼,打算反击刘邦。但这早在张良预料之中。张良寄信蒙蔽项羽声称:“汉王有点名不副实,所以我们才进军关中。只要得到关中,我们就不会再东进的。”同时,张良还告诉项羽更麻烦的大事:齐王田荣将联合赵军一起来伐楚,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

这封信,充分拿捏住了项羽的痛点。齐赵联合伐楚,这是事关安全的大事。相比起来,刘邦进军关中,似乎与自己安危关系还不大。凡事要抓主要矛盾么,不是吗?所以,当然是进攻齐赵,同时选择原谅刘邦啦。

在抓住项羽的得失心理后,张良让项羽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3、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56万诸侯联军攻占楚都彭城。可好景不长,项羽迅速率3万楚军回援,将刘邦的军队杀了个全军覆没。

刘邦匆忙间率领几十名骑兵仓皇而逃,连老爹、老婆都被项羽所俘虏。

如此大的打击,直接将刘邦打击到崩溃。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

存亡关头,张良为刘邦想出了联兵破楚之计。他认为,九江王因救援彭城不力,被项羽责怪,两者有了隔阂。而彭越因没有受封,对项羽不满,田荣伐楚时还联络过他。

利用这两人和项羽之间的矛盾,可以将两人笼络过来。再加上韩信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这样就一定能打败项羽。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这个计谋之所以巧妙,是在于张良利用项羽不能容人的特点,将其盟友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张良遇黄石公

二、陈平的阴谋

陈平的阴谋,让人防不胜防,往往一不留神,就会被其套路。其计谋的精妙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1、荥阳解围

公元前203年,刘邦一度濒临生死关头。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所有的援军和粮草通道都被截断。

刘邦向项羽提出求和,两人重新划分地盘,彼此互不侵扰。项羽本已打算同意了,但范增力劝项羽:现在就分出胜负,免得再后悔。显然范增不除,刘邦接下来的日子会很不好过。

于是陈平提议刘邦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中的一些将领,让他们散布谣言,称范亚父和钟离昧和汉王约好,一起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土地。

所谓三人成虎,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些话传到项羽那,让本就性格猜忌的项羽起了疑心,从此有重大的事务不再和钟离昧商量。对范增也怀疑提防起来。  

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

使者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

范增被误会,感到十分气恼,请求辞职而去,后来在返乡的半路上就气死了。  

像这样的阴谋,极为隐蔽。范增往往连事情原委都不明白,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糊里糊涂地就中了招。

2、智解白登之围

汉朝刚建立,匈奴兵就前来敲竹杠。

刘邦刚当上皇帝,有点自信爆棚,在公元前200年冬天,率领32万骑步兵御驾亲征。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骑兵围在了白登山。

大冬天的,一直雨雪不断,有的汉军士兵手指头都被冻掉了。被围3天,大军粮草就快吃光。围到第7天时,陈平向刘邦提出了一条救命的妙计。

因为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匈奴在山下扎营时,两人经常骑马出双入对,对着汉匈近百万士兵撒狗粮。见到这,陈平就打算从阏氏着手。

他派遣使臣下山去见阏氏,向其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皇帝送给阏氏的,另取出一幅美女图画,说是汉帝请阏氏转给冒顿单于的。称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以解白登之围。若阏氏能够代为劝说单于放汉军一马,就会不送美女,转而多送她一些金银珠宝。

在感觉自身地位会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阏氏向单于大吹枕头风,劝单于撤走围兵,与大汉和为贵。

冒顿单于围汉军7天而不胜,估计寒冬之中,自己的后勤给养也出现问题。在阏氏一哭一闹之下,干脆就坡下驴,和刘邦达成某种协议后,撤兵了事。

此计之妙,在于分别把握了冒顿单于、阏氏的心理,以及匈奴军队状况,通过阏氏找到了冒顿单于的软肋,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汉匈双方找到了一个完美下场的台阶。

陈平的急智

三、两者计策孰优孰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从计谋是否完美的角度,不足以对比两者高下。

那么能够看出两者水平高低的,就只能对比两者在同一件事上的处理办法。

根据史料中记载来看,两人共同谋划一件事,主要有两次:

1、韩信请求自立为假齐王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势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使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一听怒火直冒,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这总有点坐地起价的感觉。韩信看刘邦形势危急,便要求封王。如果刘邦不答应,韩信就有可能独立,或者转而他投向项羽。这样刘邦孤立无援,就会更危险了。

情急之下,陈平连忙在桌子下踩了刘邦一脚。

刘邦突然被踩明白了。赶紧改口:“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

随后刘邦就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也成功稳住了韩信,暂时化解了利益分配矛盾,为最终获胜赢得了重要筹码。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显然陈平抓得准、反应快。

与之相比,张良没有拿出明显的态度来,这应该属于一种缺位。   

急于称王的韩信

2、如何摆脱荥阳之困

在公元前205年从彭城之败开始,直到公元前203年被围入荥阳城内,刘邦一直处在巨大的危险之中。

刘邦的情绪,估计多是在沮丧、绝望、无奈之间来回横跳。为了能够逃离困境,刘邦曾经提出谁能破楚,就将关东地区分一半给他。

在这期间,张良和陈平都提出过脱困的计策。

张良提出的就是联络英布和彭越,并拉拢韩信,联合这三人来取得对楚作战的优势。

这个计谋从整体局势上来通盘考虑,指明了应该重点团结的对象,应该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但问题是,当时这些都远水不解近渴,一时半会难有改善。刘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处在东躲西藏的游击战中。

与之比较,陈平的两条连环计更有助于解决燃眉之急。

第一条计策,他先是除去项羽阵营的关键人物。

为什么项羽能屡屡在战略上取得胜利?因为有范增啊。如果不是范增,刘邦求和项羽早就同意,危机就解除了。

荥阳可以丢,范增必须死。

于是陈平巧用离间计,将范增气死了。此后,项羽的战略水平开始大幅度下降,并出现被汉军压着打的势头,直至最后失败。

第二个计策,是让刘邦金蝉脱壳,逃出生天。

当然此计的前提,是除去了范增,否则在范增的博弈下,陈平的第二条计策不见得能够得以实施成功。

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纪信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

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当时陈平和张良都在现场,在此关键时刻,张良一计未出,而陈平却成功连环用计。显然在紧急关头,陈平的阴谋比张良的阳谋更为及时。

惨烈的荥阳之战

职场上的胜利者

除了战场上的计谋,还有职场上的博弈。

当然在职场这块来看,无疑陈平赢得的更多。

除了没有得到汉初之杰的名誉外,其他能得到的他都得到了。

《史记》直接称之为陈丞相。

而张良则是在大汉建立后被封留侯,随后完全退隐,转而研修黄老之术,云游四海。  

两人在职场的最终高度还是存在差距,跟两人的职场策略脱不开干系。

一、张良归隐是迫不得已

在大汉开国之后,刘邦杀了不少功臣。有人便认为张良退隐是一种花式自救。

但实际上,刘邦杀的功臣,大多是具有实权和威胁力的武将。

对其不构成威胁的文臣,刘邦大多是选择善待之。 

就比如萧何,再怎么惩罚,也只是一种警告。而张良本就行为低调,看起来应该不会招惹什么祸事。

但实际上,张良在职场上并没能完全摸透刘邦的心思,犯了不少职场大忌。

1、在处置韩信时立场模糊

处置韩信,是汉初朝堂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整个过程中,作为核心谋士,萧何与陈平都直接参与,并给出了计策。比如陈平设计让刘邦以游云梦泽的名义召集并诱捕了韩信,而萧何配合吕后在长乐宫最终诱杀韩信。        

但张良却几次在场的情况下,在处置韩信的问题上不发一言。甚至韩信在京城被软禁时,张良还与韩信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未曾有任何避嫌。

而相比之下,萧何、陈平则巴不得找个坑韩信的计策,来撇清自己与韩信的关系。

张良如此行为,显然没有迎合刘邦的意思。这样只会招来刘邦的猜忌,担心其是否会联合韩信图谋不轨。

2、废立太子问题上与刘邦相对

刘邦一直打算废除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

碰到这种涉及国本的大事,萧何与陈平等人又不约而同地保持了静默。

可张良却出手了。他暗中给吕后、刘盈出主意,让刘盈把商山四皓请到身边来助阵。刘邦看见商山四皓这种重量级名士,自己都请不来,刘盈却轻易找来,感到刘盈翅膀硬了,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只得放弃废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这对于张良而言,就有点矛盾了。他本来已经退隐了,就不应该再参与朝局。可一参与就是这种容易两边不讨好的事,别人躲避都来不及,可退隐的张良却头铁参与其中。

虽然张良一时间讨好了吕后让子孙得到了重用,但却把刘家人得罪得不轻,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五年,就借故废除了张良之子张不疑的爵位。

张良献计

二、陈平洞悉人性左右逢源

在楚汉战争的后期直至汉初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刘邦一直将陈平带在身边。这也足见陈平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职场处置上,陈平可以说是干得干净利落。

在对待韩信时,他敏锐抓住刘邦的心理需求。

刘邦开始问陈平,自己打算去讨伐韩信,不知道怎么样?

这里陈平看出了刘邦的犹豫。韩信被称为兵仙,在战场上一比高下,刘邦的军队战斗力不见得更强,武将不见得更勇猛,这样硬碰硬地打,损耗大不说,还结局难料。

那该怎么办?就得找一个对韩信有着绝对优势的领域。

那就只有让刘邦来召唤,刘邦具有绝对的权威,韩信不得不听从。如果万一韩信不听从,刘邦起码师出有名更容易占上风。  

最后,陈平建议刘邦出游云梦泽,并会见各路诸侯,这样韩信不得不去,在大殿之上,兵不血刃,只需要几个武士就能将其拿下。

另一个重大的职场选择,是陈平智释樊哙。

公元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回到长安,创伤发作病倒了。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刘邦总担心局势失控,特别多疑。他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去率兵讨伐。

但刘邦后来听人说樊哙企图和吕后串通干预朝政。于是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这件事事关重大,两人在路上就合计起来。陈平认为,樊哙劳苦功高,不是他们这个层级所能轻易处置的。并且刘邦现在眼看人就不行了,万一两人把樊哙嘎了,回头吕后掌了权,那怎么回去交代?

但既然刘邦想要擒拿斩杀樊哙,就肯定不能啥都不做。

刘邦和吕后谁都不能得罪。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提给刘邦,由他裁决。而陈平周勃只是负责捉拿樊哙,然后把樊哙带到刘邦跟前去。

后来果然如陈平所料,樊哙还没押到长安,刘邦就已经去世。于是陈平赶紧带回活的樊哙,将其当成给吕后的投名状。吕后对陈平的做法很满意,任命陈平为郎中令,辅佐新皇帝。陈平安然无恙渡过危机。

吕后死后,陈平向周勃提议绑架郦商,让他说服吕禄交出北军兵权,并召来朱虚侯刘章辅佐周勃,诛杀掌控南军的吕产,最终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

而陈平因为功劳,一度出任丞相之职。

因为对人性的分析之精妙,陈平遇到危机不仅不需要归隐,而且频频使出花式操作,直至最后步入职场高光时刻。

陈平笑到了最后

张良善用阳谋,而陈平是以用阴谋为主。

并且无论是阳谋还是阴谋,他们的计策都堪称是当时谋士中的天花板。

而不管是阳谋和阴谋,归根结底都是人性的博弈。

因此很难以高下来区分。

但通过后来职场上的表现,显然陈平更能洞悉人性,表现略高一筹。

而这,无疑是陈平能够最终笑傲战场和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