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大赛上的入展作品,一般都不会认为谁的字写得好看美观就是好作品,其实最根本的是要考察创作者在书法基本功底、取法以及表现艺术性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否符合当代书法艺术性的要求。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隶书楹联作品,只有八个字,字写得很大,也很有气势,那它为什么能入选全国书法展呢?其实,是这位作者在表现书法功力和艺术性方面做得十分到位,让评委从那么多的投稿作品中选拔而出。下面我们对这幅作品进行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首先,这幅作品的取法是来自汉隶的《石门颂》。我们知道,《石门颂》是汉代隶书摩崖经典作品,历代书法家们在取法上,多以它的气势与用笔而学之。这幅楹联作品也是取法于《石门颂》的。《石门颂》的点画线条细劲有力,富于弹性和张力,因此,人们在学习《石门颂》时,一定会把它的点画和线条作为取法的基本要求,从此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石门颂》上下了很多功夫,获得了点画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其次,学古也要创新。整体上看,作品是从《石门颂》而来,但是,创作者并没有一味地照搬《石门颂》,而是在学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就在于对字形的创新之上。了解《石门颂》的人都知道,《石门颂》的字形是呈方匾形的,而这幅作品的字形拉伸了原有的字形,这是其一,其二,对字形的中宫进行了较好的处理,让中间部位紧收,让点画去“散步”,风格形成了,个性特点就有了。
其三,在字势的处理上,艺术性成分表现到位。字势就是字的态势。仅有的8个字的作品,上下联从上往下,一对一对地把字势处理得较好,例如第二组字“识、鉴”,两个长撇和长捺,一左一右,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关系,这里再多说一句,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要喜爱这个《石门颂》?原因就是它会给书法带来这个长笔画的随意处理,增强书法的表现性。同样,第三组“庐和季”,一正一侧,一平一斜,字势对比就出来了。有了字势的处理,不仅让章法变化多端,而且增加了书法的意趣性。
其四,用块、面、线的方法表现书法艺术性。有的人在表现书法块、面、线时,多以墨色的轻重干枯来实现,但这幅作品中,虽没有那样去做,而是采取了线条的疏密来实现,同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注意看,作品中每个字的中宫都很紧密,让线条拥挤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块与面的表现,同样,为了克服这一惯用的方法所带来的不足之处,作者把《石门颂》的优势,也就是它的舒展特点应用于长笔画上,与块面形成了另一个对比,这样一来,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展厅效果了。
总的来说,这幅作品虽然仅仅是8个字的楹联作品,字数少,尺幅大,书写起来是很难驾驭的,但由于作者在学习古法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加之对创新的思路很清晰,运用了章法、字法、墨色等各种创新方法,使得作品在取法与艺术性创新方面都记得了评委的一致看好,入选全国书法展也就是一个定势了。
尽管如此,这幅作品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你也喜爱《石门颂》,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许你的意见会让爱好《石门颂》的其他同道有所借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