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乡下的村落,就像城市里的居民小区,某种意义上完胜城市的居住区。因为城市里的公园往往与小区还有一段路程,而农村村落则举步即达。村落被农田和林木包围,小桥流水,春华秋实,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田园
从前村里的水田地,从稍远处的山脚一直延绵到村子旁边,随着地势高低划分为好几个大区域。每个区域又划分为许多大小不一的小格子,每格几分田,分到各家各户。这样每家每户的水田就分散在几处地方,这在纯手工种植时代当然没有问题。后来因为不少村民外出务工,老一辈又逐渐老去,干不动,大片田园曾经大面积荒废多年。
几年前村里作了统一安排,全部交给专业公司集约化、机械化种植经营。将上收的水田全部平整,地上原来种植的花草树木全部砍除,原来好几个鱼塘也填平了。每年种植二季水稻,其余时间则种植玉米、油菜花等。于是,乡间田园重现了生机勃勃的乡村盛景。
村子附近几个小山丘,都是红土山地。以前全部开垦,每户都分到好几块山地,高低不一,可以种植番薯、淮山、花生等。如今,全部恢复原生态,树木郁郁葱葱,根本无路可走了。有的村民清明上山拜祭,都要费好大功夫劈开一条小路。
环境
村子旁边的小河,两岸和河底也硬化了,水流较之前清了,随处可见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曾经有一段时间,上游排放工业污水,河水污浊不堪。当然我还是怀念儿时的小河。那时河水清澈,修竹掩映,夏天与小伙伴们畅游其中,非常惬意。
通往村里的泥土路升级为水泥路,村子前方的广场也铺上了水泥,再也不惧怕雨季泥泞遍地了。广场也是村里做大戏、放电影的活动场所。部分村民购买了小汽车,这回车子可以放心行驶和停放了。
村里建设了体育运动场所。村口空地修建了体育运动设施,如单杠、双杠、篮球框架等,村民可在此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填平了粪池,修建了公厕。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粪池,可积农家肥。如今大多数村民都不种田了,种菜也似乎已成为一种业余爱好,而且新建的房子都配套建成化粪池,因此填平了成片的粪池,上面修建了公厕。
集中垃圾存放,不再为到处垃圾脏乱差头痛。要求村民们将生活垃圾集中到村头某地投放,集中运走处理。以往村里常见的垃圾堆不见了,养鸡的也少了,大埕小巷路面较以往干净多了。
村居
旧寨子基本荒废。村民或搬到新村落,或外出打工定居,新建的楼房也多了起来。旧寨子现在基本只有公厅(祠堂)用于为逝者举行告别仪式,只有这个时候才热闹起来。
不少人家安装了空调,冰箱、洗衣机当然更为普遍,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从煤油灯升级为电灯、日光灯,从烧稻秆、木柴,到煤气灶、热水器,从每度电两三元到现在几毛钱,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新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后来建成的新村子没有开挖大水井,老寨的三个大水井基本荒废了。村里原来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不过大多数村民更愿意自己打井抽水使用。近来村里又自筹资金,抽取170米深的地下水供应村民,没有污染,水质甘甜,泡茶饮用不逊色于某山泉水。
没有了鸡鸣狗吠,乡村的早晨清静多了。以前家家户户都养猪鸡狗,有的还养鸭养鹅,还有不少鱼塘。如今,拜盗狗者所赐,乡村基本听不到狗吠声,偶尔有人养狗,也是绑得紧紧的呆在家里,如同城里人家的宠物狗,不敢放出去外面乱跑。
村子平时寥寥无人,多数常住村民为老人小孩。每到清明、重阳、过年等大节日,则往往熙熙攘攘,车满为患。特别是过年期间,营老爷、做大戏、放烟花,热闹非凡。然而,正月初十开始,又恢复了平静安宁。
旅游
我们村子挨着山边,山丘绵延。稍远处的山头估计有二百多米高,山腰处从前有一个古寺,已经扩建为一个大规模的寺庙,香火旺盛。十多年前建成时,市里的万书记还专门过来参加庆典并剪彩。
我小时候常常到寺庙里玩。相传清代经学大师惠士奇曾隐居于此,手植红豆一棵。山脚有一个古井,水质甘甜,以前可以取水回家泡茶,如今已经全部收回寺庙使用。
镇上近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从前一度被水浮莲占据的大小河涌,几年前集中清淤清理之后,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乡小镇,一夜之间开起了一条条乌篷船,令人耳目一新。船上有工夫茶具,有卡拉OK设备,于是水乡满是欢声笑语,令人留连忘返。
每逢节假日,水乡周围人满为患,到处塞车。目前高速公路出口到水乡路程大约5公里。听说正在规划直连的接驳路,只有两三公里,缩短了路程和时间。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们村子的大变化,也是三十多年来逐步建设发展,慢慢形成的。附近的村子建设发展情况也差不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名符其实。欢迎各位朋友有时间到我们乡下走走逛逛,体验新农村新生活。
最后,以一阙《临江仙》(原创)献给各位头条的朋友。
临江仙·乡村新貌
碧水青山萦旧梦,乡村新貌堪夸。
稻香千里映朝霞。钟声常响起,燕语话桑麻。
古道通幽花满径,修竹掩映人家。
儿童嬉戏笑无邪。平时空荡荡,节日好喧哗。
作者简介:扬言潮声,七十年代生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所悟,有所得。喜欢读书临帖写诗词著文章。愿你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