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成为三姓家奴的秘密

贪吃的骆驼 2024-01-03 07:54:45

01

吕布第一个认得干爹叫丁原。

那么吕布为什么要认丁原当爹,或者丁原为什么要收吕布当干儿子呢?

据史书记载,丁原的户口所在地是山东,积极成份本是贫农,后来因为他本人比较能打,所以他的官职才得以高升。

公元188年,当年被称为并州,今天主要囊括了内蒙古河套、山西太原和河北保定等的东汉北境,遭到了胡人的侵袭,在这个过程中,并州原来的当家人张懿挂了,他的接任者就是外地人丁原。

并州作为东汉的北境,原本驻扎着不少的兵马,这些兵马在长时间的积累之下,就成了一系人马-,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并州系。

丁原一个山东人,跑到并州系的地盘开展工作,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

02

因为你属于空降,人家原来的并州系官员,虽然对张懿的死表示哀悼,但是人家应该会痛并快乐着,因为张懿一死,就会牵扯到一系列的官员变动。

但是你丁原一来,就把这条路给断了。

那么丁原这个空降干部如何“平息众怒”呢?

答案只有统战,你不可能在外敌入侵之际,搞大换血,而且人家并州系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了,你一个外人想要凭借自身力量搞风搞雨,那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那么丁原是怎么做的呢?

先是把张懿原来的亲信张杨、张辽外派到京城挂职,然后又和并州系土生土长的干部吕布打的火热。

众所周知,自从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被定为“国教”以后,儒家的思想已经在汉朝生根发芽,等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儒家已经变得根深蒂固。

而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孝”,因此父子关系既是一种纽带,也是一种道德约束,于是吕布和丁原的关系就从同志,升级成了“情同父子”。

03

公元184年,张角等人发动了黄巾起义,朝廷一方面安排人到地方上平叛,一方面又皇亲何进统领兵将,加强京城的防御工作。

何进大权在握以后,一直想处理专权的宦官团体,据史书记载,当时和他一起筹划这件事的人,正是手握并州系力量的丁原。

因此在以董卓为首的凉州系兵马,被招来“勤王”之前,丁原作为武装平宦的策划者之一,早就带着并州系的人马成了京城的防守中坚。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董卓当年刚到京城的时候,手下的人马不过只有几千人,而当时在京城的兵马,除了有已经死了的何进拉起来的人,还有何进背后的策划者袁绍的人马。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那么袁绍利用完何进之后,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慢慢消化何进的人马,然后改朝换代。

04

董卓是个从刀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枭雄,他并不甘心只当个看客,于是他就开始利用袁绍打压何进麾下正规军的时候,拉拢这些兵将。

此外,袁绍当年对于并州系的人马只有提防并不信任,所以并州系的人马也成了董卓拉拢的对象。

不过董卓对于当时并州系的名义当家人丁原并不感冒,而对丁原十分信赖的吕布却很看好。

那么其中的原因呢?

首先,丁原作为曾经和何进一起谋划平宦的老资格,董卓没有信心能收服他,而吕布则不同,吕布虽然和丁原已经“情同父子”,但他和丁原并不是一路人。

而董卓虽然不是并州系的人,而是凉州系的大哥,但是董卓和吕布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俩都是行伍出身,而且都曾是边军,此外,并州和凉州两个战区也算是兄弟战区。

05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董卓和吕布才算是自己人。

面对董卓伸出来的橄榄枝,吕布自然是愿意接下来的,所以吕布就背刺了丁原,然后带着并州系的人加入了董卓阵营。

董卓本来就有凉州系的人马,在何进死后,他拉拢了被袁绍打压的京城系人马,再有并州系的站队,袁绍就只能拜走了。

吕布当年和丁原仅仅是情同父子,但是和董卓却是直接认了干亲,这既是吕布的投名状,也是董卓拉拢人心的套路。

按照小说演义,吕布后来和董卓反目,主要是因为王允用貂蝉使了一出美人计,但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阵营的问题。

06

董卓当年在凉州运营多年,手下亲入兄弟父子的将官不知凡几,你吕布一个并州系的外人,认了个干爹就想三想四。

别说董卓为了凉州系的利益不会同意,就连董卓麾下的人也不会给吕布好脸色看,这种矛盾是短时间无法弥补的,如果时间充足,还有可能消化,但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哪有时间去搞大融合。

既然大家谈不拢,自然就要动手,董卓因为做事太过,在当时犯了众怒,所以吕布就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吕布拿下了董卓的人头之后,吕布曾当过一段时间的英雄,因为当时各路人马都拿着讨伐董卓、匡扶汉室当幌子,而吕布就是那个真正实践了前半句的人。

但是,你吕布是并州系出身,你除了并州之外,到哪都属于打工人,但是你又当过“皇太子”,你会甘心当临时工吗,而且在儒家盛行的东汉末年,你个“三姓家奴”还能赢得谁的信任?

所以一代“飞将”打了一圈的工,最后只落得了个白门楼殒命的结局。

0 阅读:83
评论列表
  • 2024-01-04 18:12

    秘密就是罗贯中会写

  • 2024-02-01 02:04

    太多臆想了,以今日之腹黑度古人,有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