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小泉城”美誉的千年古城章丘,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里。近年来,章丘主打清照文化、泉水文化等独具特色文化品牌,明水古城便是其打出的一张“王牌”。
龙年夏至,我应邀赴章丘,走进明水古城,一睹其奇貌神姿,一路走来,不无惊喜感触。
乘船入城,可谓独特:这也让游客尤其是足踏南北的“老驴友”们惊喜不已:是济南,非江南?高高地嵌刻有“明水”匾额的城门下,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杨柳岸、黛瓦青墙油纸伞的绝妙佳境。
碧波荡漾,兰舟缓行。摇橹人气定神闲地摇着船桨,游船悠悠从石拱桥下穿过,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中。时有多类鸟儿在波面、船舷盘旋,那欢快的叫鸣声,与水声、船桨声交织在一起,俨如合奏出一阙赞美颂曲!
只见河水曲折,两岸亭台楼榭错落有致,间有灰墙黛瓦南方建筑。赏心悦目下,心底直生出一种置身江南水乡之恍惑来。
经“城主”介绍,明水古城规模两千四百余亩,约80万平方米,堪称“北方明珠”。听闻如是讲解,便释然一笑:原来如此。曲水泛舟明水城,江南美韵惑移中。
船至一座骑河拱桥下,一栋更楼跃入眼帘,心旌因此独具匠心布局构设的古风所摇动;一瞥彼岸,却又惊讶了:竟然建了一座古朴临水凉亭,奇妙就在其上端竟是茅草覆盖!又见毗邻一巷口墙壁上,赫然有“书生巷”三字。
弃舟登岸,来至孟家大院景点,步入其中,但只见数进正跨院及侧院,真真“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处,另有泉眼趵突池塘两处,游廊环绕,游客移步赏幽境,顿会念及唐代诗人高骈诗句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遥想当年,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各大城市创办“瑞蚨祥”商号,被尊为中国“一代儒商”的章丘人孟雒川,曾以亚圣姓氏命名的这孟家大院,其规制规模自然都难及原先十分之一,但其高屋建瓴、亭台楼榭及假山泉池仍在,尤其那里面雕梁画栋、高台红柱的戏楼,更显示出曾经富甲天下的“章丘第一富”的雍容贵气格局来。
这孟家大院戏楼,如今常有剧目上演。我正赶上台上表演着一出“章丘棒子”古典剧。那位扮演秦琼的角儿正唱到“家本山东在历城”呢,听来备感亲切:哈,换俺须改唱一句“俺家本在济南府章丘县”,为么呢?俺虽青岛生人,然祖籍章丘是也!
这古城内的明水大街最繁华热闹处,不仅“复活”了当年古城邮局、瑞蚨祥鸿记等诸多老字号商铺,还汇聚了捏面人、糖人、剪纸等传统手艺,端的是吃喝游乐,一应俱全,俨然一幅明水古城版“清明上河图”再现。
徜徉在龙泉古刹内外方圆中,只见“章丘八景”之首的“百脉寒泉珍珠滚”景致,历经千载,依旧喷珠吐玉,珍珠翻滚,呈现勃勃生机;五眼排成梅花花瓣状的梅花泉,汩汩旺象;被誉为“会跳舞的灵泉”漱玉泉,泉水呈扭动上涌的曼妙姿态;还有那墨泉奔腾若球,色如墨玉;金镜泉金辉闪烁,水面如镜。众泉荟萃,给人以振奋向上的精气神鼓励!
夏至之夜,明水古城,精心设计的一组消夏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其中的一次盛大诗歌节,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六十余位诗人齐聚一堂,可谓“诗人幸会更无前”,而明水古城与央视联袂承办的“夏日诗会”,则是其“重头戏”。
在下荣幸被邀为特邀嘉宾,与央视主持人孙雨濛及两位诗人嘉宾,以圆桌座谈的形式主持这“夏日诗会”的直播,而直播间就设在清照园茶楼中,开轩面临的即是那荷花盛开、梅花泉涌的清照词园。
第一次上央视,有点小激动,倒不紧张。尤其是与主持人及嘉宾一展开聊谈,便放开了,首先围绕“夏日诗话”这一饶有趣味的话题,所以感觉很轻松愉悦。
直播一开始,主持人及嘉宾探讨夏天八大雅事,分享与夏至、夏天有关的诗歌。主持人雨濛请籍贯济南章丘的我先谈。于是我从济南与夏天雅事谈起:“观荷”“赏雨”可谓泉城消夏首选,再一项就是“读诗”。末了一指窗外,风趣地来了一句:“看!章丘果然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这之前好长时间未下雨了,今晚却喜降甘霖!真为咱这夏日诗会而降,感觉好极啦!”在场皆笑着附和赞同。
在谈及“诗歌如何融入生活,如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场景?”议题时,我谈及了自己游览古城所见即兴所赋《七绝·古城建筑趣联想》诗,赢得在座众人赞许。
“明水古城就是一首诗!”我如是总结感喟,众皆表认同。
直播一个主要环节是围绕李清照为什么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展开。
在“结合李清照三个人生时期的三首代表作讲一下她的生平和词风的转变”时,主持人雨濛讲解了李清照“青春洋溢的少女时期”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则就一代才女的“与赵明诚的婚姻时期”和“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南渡时期”的两阙代表词作做了解释:并结合自己对易安词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做了阐述与剖析。
1987年,国际天文学组织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为水星上的15座环形山命名时,一致决定以中国古代女性李清照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这是在外太空唯一用中国古代女性名字命名的天体。
所以说,李清照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她是章丘的骄傲,明水古城文旅建设以她为主题是有道理的。
作者曹恒灏,出生于青岛的济南作家、学者。
刊载于《青岛财经日报》“红礁石”副刊2024.7.31 A8版组稿、改写:周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