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得病,我想着可能活不了几年,没想到你这一刀保我十年,值了。所以这次又发现不好,我第一时间想着回来找你,你得继续保着、罩着我呀!”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病房里,再次完成手术临近出院的陈大哥,拉着副主任医师任莹坤,向同病房的病友们炫耀道。
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来关注陈先生的故事……
一、人到中年,突然确诊结肠癌
2014年3月,48岁的陈大哥因“大便带血、下腹部疼痛2月”,在当地医院做肠镜检查,被确诊为乙状结肠腺癌。
陈大哥是河南某市的公职人员,正值事业的黄金年龄,本该有所作为、大展拳脚之际,这份癌症确诊报告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要不要化疗?会不会掉头发?别人会不会看出我得病?以后工作怎么办?……”陈大哥四处打听,最终在熟人的介绍下,他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找到了当时仅为主治医师的任莹坤。
“虽然任主任年轻,但朋友说他技术好,还有‘加速康复’的绝活,别人十天半月才能出院,他手术的患者一星期就能出院,所以我想试试……”回忆起当初的选择,陈大哥直言不讳。
完善检查后,CT提示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肠壁增厚,有手术机会。了解到陈大哥想尽快出院的诉求,任莹坤为其进行了加速康复理念下的直肠癌根治术 。
术后病理显示为溃疡型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侵出外膜,两侧切缘干净,陈大哥恢复非常顺利,术后仅6天出院回家,比传统手术方式的患者提前了至少4天。
“回到单位,同事们都不知道我生病,以为我就是请假出去玩了一星期。”陈大哥说。
二、临近退休 病魔卷土重来
陈大哥谨遵医嘱,术后两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2-5年内每半年复查,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但因嫌路途较远,陈大哥的复查基本都在当地医院进行。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陈大哥临近退休,盼望着退休后帮孩子带带孙子、颐享天年,最近一次的复查结果再次打破了平静。
2个月前,陈大哥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痛,在当地医院查肠镜发现了三处异常,其中较大的隆起约1.5厘米x1.3厘米,中央凹陷溃烂,肠镜下取活检病理显示为腺癌。
“确定不好后,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河南省肿瘤医院找任主任。”陈大哥说。
入院后完善检查,河南省肿瘤医院多学科会诊专家们拿不准的,就是这么多散在的息肉是否癌变,而这直接影响患者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方式。(如上图所示,回盲部见散在多发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横结肠可见两个息肉样隆起。)
“如果小息肉刚长出来就是癌,那只能切掉全部大肠,之后在回肠部位做造口,等于患者以后要身上要挂造口袋,生活质量将急剧下降。”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任莹坤解释。
经会诊最终决定:先行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息肉,最终,病理显示息肉均排除癌变。之后,陈大哥在全麻下进行了“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7天康复出院。
三、十年抗癌成功的关键
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93万例,因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约为93.5万例。在我国,结直肠癌也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它的发展历程犹如蝌蚪变成青蛙,也如新鲜的苹果逐渐变烂。早期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不通过医学检查很难发现,是典型的“寂静的肿瘤”。
回顾陈大哥的患病历史,之所以能保持抗癌成功十年,与他定期体检、早诊早治密切相关。任莹坤介绍,一般来说,40-74岁的居民都属于结直肠癌的筛查人群。
即使没有明显不适或异常,也建议50岁以上人群去做一次肠镜,然后根据结果决定后续检查频率,以下高危人群更应缩短检查频率。
1、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
2、有肠息肉病史人群;
3、排便不规律的人群;
4、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贫血人群;
5、做过结直肠癌手术人群。
目前,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可通过肿瘤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和结肠间连续性修复等方式,实现对病灶的清除及预防转移。
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主任李智介绍,医院普外科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全直肠系膜(TME)切除术原则的概念,而这是目前公认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远期转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严把手术质量关,通过标准化的手术,规范化的治疗,在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