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乱交织的世界大背景中,中非友好合作的长期实践,必将为非洲国家、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9月5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图/新华社 新京报社论 9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指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要携手推进公正合理的现代化,要携手推进开放共赢的现代化,要携手推进人民至上的现代化,要携手推进多元包容的现代化,要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要携手推进和平安全的现代化。 这次峰会是继中非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之后,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同时,这也是中非合作历史上的又一个关键节点。这次峰会聚焦“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中非领导人在三天的时间里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中非友好合作历久弥坚。从争取民族解放斗争时期的守望相助,到现代化征程中的携手同行,中非合作力行不辍,见证了中非关系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4年来,中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政治关系上,中非关系此前完成了“新型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三级跨越。在这次峰会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又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经贸关系上,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5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821亿美元,增长近26倍,中国对非投资从2000年的4亿多美元增长至目前的400多亿美元,增幅超过100倍。从2008年起,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中非友好合作的跨越式发展,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非合作真实亲诚,命运与共,达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彼此成就,让中非“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的友好合作精神,得以完整体现和贯彻。 比如,中方倡议的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赞誉,许多非洲国家要求把这一理念写入联大决议。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实现了有机对接,中非共同实施的“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驶入了快车道。 截至目前,非洲52国和非盟委员会都同中国分别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非洲也是首个整体欢迎和支持全球发展倡议的大洲。可以说,非洲是当今世界响应中方重大倡议主张最主动、最积极的地区。在变乱交织的世界大背景中,中非友好合作的长期实践提供了国际合作的典范样本,也为中非友好合作的未来拓展了空间。 中非应为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作出独特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中国与非洲占世界人口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近年来,国际社会个别势力利用国家力量、议程设置和话语主导权优势,歪曲全球南方叙事,嵌入自身地缘战略目标,试图打压分化全球南方国家,割裂全球南方的情感纽带和共同历史意识,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不断被侵蚀。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和非洲有必要扛起历史责任,进一步强化团结协作。在维护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等重大问题上,同气连声,维护全球南方的正当权益。 中非更要在探索不同特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现代化没有单一路径,“非西方”不是发展桎梏,不是现代化瓶颈。不同地区和国家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不能由其他国家指定、规制。现代化的发言权,应由本国或本地区人民自行选择决定。 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此次峰会提出,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开展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这十大行动,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生态、健康等多个方面,必将为非洲国家、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非洲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热土,中非合作也具备了在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和经贸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升级的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时代以来,已积累了许多发展经验。而多个国际组织的报告均显示,近年来非洲已成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预计2024年、2025年的经济增速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非洲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机会。中非在现代化征程上携手同行,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发展成果必将更好地惠及中非人民。 相交无远近,天涯若比邻。中非友好合作是彼此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今天,中非友好合作又站在了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上,秋高气爽,正当其时。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