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宇航员可能回不来推进器失灵问题严重,波音飞船再次推迟返回

荷言的阅微笔记 2024-11-08 16:09:20

2024年6月,波音的“星际客机”迎来了首飞。

按照计划,他们6月14日就该返航了,结果飞船的推进器突然掉链子,返航日期一拖再拖,瞅着都7月份了,他们还困在太空里回不了家。

波音公司这下可惨了,这个项目搞到现在,光是延误,就赔了15个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宇航员们是否还能安全返回地球?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星际客机”为何接连推迟返航时间

2024年首次载人任务终于启动,但运载火箭的减压阀问题和氦气泄漏接连发生,发射计划一再推迟。

直到6月1日,飞船准备发射时又发现飞行计算机出了问题。

眼看着中国的“嫦娥六号”成功升空,波音公司是一点也坐不住了,也不管飞船修复得如何,硬是匆忙发射。

谁知推进系统又出现故障,虽然最终成功升空,但飞船不得不从“无人驾驶”改为“人工操控”。

这可是个大问题,要知道这次发射的重点就是验证“星际客机”的自动化程度,结果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所幸宇航员们经验丰富,临危不乱,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修正了问题,保证了飞船的正常升空。

但这一意外插曲无疑给“星际客机”的全自动化设计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至于NASA原本计划6月14日让宇航员乘飞船返航,却突然宣布与太空行走任务“撞车”,不得不推迟。

根据最新安排,NASA工作人员仍在评估各种潜在的“拦路虎”,返航时间能否如期实现,仍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这也不是“星际客机”第一次故障了。

对于波音公司来说,“星际客机”项目的意义非同一般。这不仅是他们进军商业航天、开拓太空旅行新蓝海的重要一步,更关乎能否延续昔日辉煌、重振航天雄风。

波音公司在2019年底进行了星际飞船的首次不载人试飞,满怀雄心壮志地期待着多年努力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事与愿违,首飞以失败告终。

刚起飞不久,地面控制中心就发现了飞船与地面时间存在时间差异,这个问题显然无法容忍。

飞船虽然成功进入太空,但很快偏离了预定轨道,燃料也迅速耗尽,只能草草收场。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21年再次发射,但噩梦重现,多个阀门被腐蚀堵塞,飞船甚至没能成功升空就不得不返厂维修。

长达一年的返厂大修后,2022年5月,飞船终于完成了不载人首飞,看似万事大吉,却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内部材料和系统也频频出现故障,整个飞船不得不推倒重来,这一耽搁就是整整两年。

太空救援是否可行

在现实中,目前停泊在国际空间站的两艘飞船——俄罗斯的联盟号和SpaceX的“龙”飞船,它们都具备了执行太空救援任务的能力。

那么,如果美国的航天员遇到了无法返回地球的情况,中国能不能派出神舟飞船去接他们的航天员回来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呢,咱们都知道国际空间站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一直都被一个叫“沃尔夫条款”的东西给卡着。

这条款的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来自一个叫沃尔夫的美国议员。

这位议员在2011年提出了一项修正案,目的就是要限制美国航天局和中国的合作。

这一提议一经提出,很快就被美国国会通过。

这可是美国人自己定的规矩,如果中国擅自派飞船去接他们的航天员,那就等于是违反了人家的规定,这种事儿咱们可不能干。

除非是美国自己先把这条款给废了,否则的话,想都别想。

其次呢,就算是没有这个“沃尔夫条款”碍事儿,中国要去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因为中国的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在飞船的构造和对接口上都不一样。

国际空间站配备了三大主要的对接系统,它们分别是Probe-Cone、APAS-95和CBM,此外还有一个专为俄罗斯飞船设计的杆锥式对接接口。

虽然中国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参考了APAS-95的标准,但作为我们自主研发的产物,它与国际空间站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无法实现直接对接。

这就好比两个不同品牌的手机充电接口,虽然功能相似,但由于设计标准不同,并不能通用。

最后一点,那就是除非是遇到了特别紧急、非常罕见的情况,否则的话,中国的神舟飞船也不能说派就派。

就此事,从“星际客机”首飞的种种表现来看,波音公司不仅在技术层面存在缺陷,在管理流程上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波音公司的困境

然而,现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美梦。

如今的“星际客机”,成为了他们难以承受之重。

根据此前的消息称,NASA将为“星际客机”的研制和试飞支付约49亿美元。

但由于技术问题导致项目多次延期,波音公司的实际支出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

据估计,仅2019年的首次无人试飞,就让波音承担了4.1亿美元的成本。

而在随后的发射准备中,又因阀门腐蚀问题导致发射取消,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波音的财务负担。

在巨额成本的压力下,波音不得不从其他项目中抽调资源,来维持“星际客机”的运转。

然而,他们的军工和民航业务,同样也在接连受挫。

在军工领域,波音接连在空军的教练机和加油机项目中落选,让他们失去了数百亿美元的潜在订单。

而在民航领域,由于737 MAX系列客机的两起致命事故,波音公司的声誉和市场地位都遭受了严重打击。

更令波音担忧的是,在商业航天领域,他们似乎正面临着来自SpaceX等新兴公司的激烈竞争。

事实上,从“星际客机”首飞的表现来看,波音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技术积累,似乎还不足以支撑其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

频频出现的故障和异常,不仅暴露出产品可靠性的问题,也凸显了波音在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短板。

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与此同时,商业航天的市场前景,也还充满了不确定性。

尽管各国政府和私人企业都在加大投入,试图抢占先机,但载人航天所面临的技术、成本和安全挑战,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克服。

在这个过程中,波音能否凭借自身的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很难下定论。

当然,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航空航天巨头,波音公司也并非毫无优势。

他们在航天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与NASA等政府机构的深厚合作关系,都是他们难得的资源。

关键是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夯实技术基础的同时,加快产品迭代和业务模式创新的步伐。

结语

近年来,中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商业航天投入,竞相抢占制高点。这既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的复杂性。

在这场全球性的太空竞赛中,谁能率先突破技术和商业的双重壁垒,谁就可能赢得主导权。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2024.6.30——《美波音星际客机返航时间继续推迟》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7.1——《“星际客机”两宇航员已滞留太空半个月,补给还能维持多久?》

齐鲁壹点2024.6.7——《波音“星际客机”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但过程波折不断》

看看新闻Knews2024.6.30——《上去下不来?波音“星际客机”飞船何时返回仍未定》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