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少吃猫肉?原来李时珍已告知我们答案,古人早就试过

何止是电影啊 2024-07-08 22:15:18

我国有句古话,叫“人以食为天”。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得出,在我国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能吃的,另一种是不能吃的。大到老虎熊罴,小到蛇鼠犬豕,许多西方人不敢吃的动物在我国都难逃庖厨之手。

不过,在各种古代典籍中却很少看到有“吃猫”的记载。是什么原因让猫能够“逃过一劫”呢?

有人曾经提出过“猫是海外舶来品”的说法,也提供了《汉书》中波斯商人携带波斯猫进入中原的记录。但是根据考古专家的调查,山东临沂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距今已经超过四千年的猫骨头,重庆地区也发现了时期相同的猫骨。

所以,猫并非舶来品,即便是外来物种,那也是已经适应了数千年演化、融入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物种。也就是说,从这些方面来看,猫和狗一样都是被驯化的动物。那么,为什么连“人类的忠实朋友”都会被架上烤架,为什么猫却能安然无事呢?

首先,猫有着“神职”的特殊身份。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已经开始进行有目的地农作物耕种,粮食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人类历史的逐渐进步,我国更是凭借着土地的肥沃以及一代又一代人对于粮食的改良,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状态。可以说,粮食就是华夏文明的一种缩影。

丰盛的粮食保证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同样也成为了老鼠以及一些鸟类的果腹美食,而猫的作用则在这时体现了出来。因为不吃粮食反吃老鼠,并且还能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出没,再加上身体柔若无骨、行走静谧无声,于是猫就逐渐成为了人们意识中能够守护粮食的神,进而逐渐成为了出现在各种农耕文明的神话体系中。

在我国的道教经典《易经》中,将“玄猫”定义为“辟邪之物”,不仅能够镇宅驱邪,甚至还能庇佑子孙。《周公解梦》中对于梦到猫的解释也大多都是驱病解厄、好运将至的寓意。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周天子在腊月时祭祀神明时,猫也被明确列在被祭祀之列。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猫也成为了曾经在佛祖脚下听经说法的“灵物”,甚至还是比“只得其一”的人还要聪慧、有神根的“九命神”。

到了汉朝以后,猫还曾经被写进了佛经《上语录》,因为有精、气、神,以及能够通、灵、静、正、觉、光,而成为了佛教中的“护法神”。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猫在我国百姓心中的地位都是十分神圣的。

在我国如今的甘孜乡城地区,依然有着敬猫的习俗。在那里猫还是被列入与“灶神”一同享受香火供奉的“神仙”。

无独有偶,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村庄里,人们如今依然坚信猫是一位叫Mangamma女神的化身,只要有猫的村庄就会得到女神的庇护,就连百姓见到了因病死去的猫,也要恭恭敬敬地将其埋葬之后才能离去。当然这样的村民也会得到“神”的特殊照顾。

因为猫有着这样的“神职”身份,所以在有信仰的地区,猫自然不会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

其次,猫曾有“政治光环”。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集《诗经》中,曾经把猫和老虎、熊罴这些野生动物划分到一起,可见那时候的猫大多还是没有被家养驯化的野猫,猫在人们的印象中除了“神秘”,还有一些“狂野”。

到了隋唐时期,猫的身份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因为生产能力的加强,人们出现了相对固定的阶级,对于猫的认识也逐渐分成了“捕鼠工具”和“富贵宠物”,于是从那时候开始,养猫、撸猫就逐渐成为了一些富人、权贵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尤其到了宋朝之后,曾经出现过“户户可见狸”的情况,猫不仅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文人骚客的诗词、书画作品中,还有了东守、云团、锦带、万贯等文雅的名称,乌云盖雪、将军负印、墨玉垂珠等等美妙的名字更是透露出人们对“狸奴”的喜爱。

大诗人陆游因为防止书卷被老鼠啃咬而开始养猫,继而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诗词以及书画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其对家中小猫的宠爱。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对猫更是宠爱,不仅给猫封官,而且还用金棺下葬,甚至还有官员给皇帝的爱猫“拍马屁”而连连擢升。自号“刨冰老人”的“香帅”张之洞,不仅在卧室里养了数十只猫,更是用手擦拭宠猫拉在书卷上的猫屎。

有了这些人的“恩宠”,爱猫、养猫更是成为了民间百姓的一种风气,“吃猫”也自然少之又少。

之所以说吃猫者“少之又少”,就是说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饥者、难者在走投无路甚至都会对同类举起屠刀,更不要提猫了,只不过猫的身体天生敏捷,对于饿鬼来说与其花费时间去抓猫,倒不如去直接掏老鼠洞来得实惠。

不过,也有人曾经吃猫“吃”出过经验,而且还写在了书本里给后人当做经验。明朝著名的医坛圣手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就曾经对猫进行详细的注释。

在现存的文渊阁版本《四库全书》所收纳的《本草纲目》中,“第五十一卷上,兽部”中将猫称为“家狸”,备注“捕鼠小兽,处处畜之”等等生活习性的同时,还写明了猫肉的味道,以及猫的药用价值。

“肉气味甘酸温无毒主治劳疰鼠瘘蛊毒”,就是说猫肉“又酸又硬”,肉质没有毒性,能够当做药材治疗传染性肺病、淋巴腺性结核等疾病,如果配合一些其他的药材还能够治疗一些“口毒疮”的疑难杂症。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并非普通的市井小报,即便收纳其中的药方、偏方也大多都曾经有过验证。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出李时珍本人很可能是亲口尝过猫肉的味道,并且也用“头骨”“肝”“屎”等等对病患进行医症。

不过,李时珍还备注了“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可见其对猫的认识是:猫肉“能吃”“能入药”,但并没有“滋补功效”,在食物充足、并且有能够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选择本身“肉少”并且还“又酸又硬”的猫当做食物。

至于现在一些地区用猫来做“龙虎斗”之类的菜,只能说是当地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想出来的一种调剂方式,并不能说明有人“喜欢吃”。

参考资料

《5300年前中国已开始养猫》新华网

《本草纲目》李时珍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野味?来自李时珍的警告!》澎湃新闻

0 阅读:67